“奶奶不给钱我就不刷碗!”你还在给娃滥用物质奖励吗

前天晚上,儿子从奶奶家回来后,非常开心地跑到我面前,小心翼翼从口袋里掏出10块钱,“妈妈,这是我挣的第一笔工资!你帮我保管吧。”

“呀,从哪挣的工资啊?”

“我帮奶奶刷碗了,这是一个星期的工资,奶奶奖励我的!”

我瞬间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一幕让我想起上周一位家长求助,说最近孩子学习不主动还讨价还价,让我和孩子聊聊。和家长沟通后得知事情经过:期末考试后这位家长看孩子考得不错,就奖励了孩子一双最新款的跑鞋,但没想到这一奖励,还奖励出事来了。现在只要她给孩子提学习方面的要求,孩子就先要奖励,新手机、新平板,这可让家长犯难了:没有奖励,孩子就不学习了,怎么办?

这就是物质奖励的最大坏处: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目标,成了一双最新款的跑鞋、一部新手机、一台新平板,而一旦家长不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问题就来了——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种奖励方式是恰当的吗?


“奶奶不给钱我就不刷碗!”你还在给娃滥用物质奖励吗

一、错误的奖励方式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只要你不打扰妈妈上班,晚上就可以多看半小时电影。

如果你考试能得满分,周末就可以不做家庭作业。

你竟然得了第一名,这下妈妈可有面子了!真是个争气的好孩子!

哥哥帮妈妈做家务了,所以今天哥哥决定看什么电视。

……

这些常见的夸奖或奖励方式场景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但你知道你这样做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 1、使孩子失去对事物原本的兴趣和爱好,做一切事情都变得“有利可图”。
  • 2、孩子做任何事情的目的会逐渐变成为了获得之后家长的某种奖励,而不是出于自身的自觉性,严重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 3、孩子会走进被奖励的误区:我考好了就是好孩子,爸爸妈妈就爱我,就会得到特权或者奖励,让孩子功利心太重,目的性太强。

奖励和惩罚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通过一些条件来进行规范约束, 如果孩子适应了在奖惩制度下去完成某项事情、实现某种目标,那么以后他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无限趋向于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

很多父母肯定会说:做事情就是要有奖惩的啊,你看我坚持全勤不迟到,不就是为了拿全勤奖?

是的,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面对生活,确实需要外界的激励与约束,促使我们去遵守制度完成工作。但是,对于现在不需要直面生存问题的孩子,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对学习和生活抱有充足的内驱力,走向自主并热爱学习的道路,不是更好么?

“奶奶不给钱我就不刷碗!”你还在给娃滥用物质奖励吗


二、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好的或者坏的)?

1、避免物质奖励,而是客观评价记录孩子的行为。

之前接触过一个概念“表征系统”,就是用一种符号来记录过程,且不带褒贬,可以用于记录儿童行为过程的一种方法,不涉及奖励和惩罚。

就比如你坚持跑步和健身,根本不需要什么额外的奖励,因为你的健康体质和完美身形,就是给你的最好的奖励了。

“奶奶不给钱我就不刷碗!”你还在给娃滥用物质奖励吗

实际操作起来很简单:不管是父母面对孩子的好的还是坏的表现,语言上不说奖励,不说批判,不评论只说事实:你今天跑了500米、你这次考试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你坚持读完了一本书、你做到了九点之前上床睡觉、你今天没有挑食等等。

你没有完成这个月的学习打卡、你今天没有好好吃饭、你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你今天说了脏话等等。

家长只是做孩子行为的客观记录者,让孩子慢慢明白:你认真阅读了得到知识的是你,你没有认真刷牙最后就要接受龋齿的现实,他所有行为最后受影响的多半是他自己。

前文提到我儿子刷碗的事例,我是这么给儿子解释的:你把碗清洗干净,我们下次吃饭就有干净的话可以用,而且你刷碗,那妈妈就可以腾出时间去做别的家务,有更多的时间陪你玩,这本身就是你洗碗得到的成果了,所以不需要再得到额外的奖励。

“奶奶不给钱我就不刷碗!”你还在给娃滥用物质奖励吗

2、引导孩子淡化家庭环境外的奖励机制。

家庭里我们可以不用奖励和惩罚,但是在家庭外比如学校和课外班,都会有打卡奖励、考勤奖励,这是我们不可控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淡化这些奖励带给孩子的“目的性”的干扰。

比如我儿子画画的美术课,每节课都会给每个孩子星星,我儿子一开始总问老师:为什么每个小朋友都会收到漂亮的星星?任课老师就做得非常好,每次都回答:星星代表你来上课了啊,你如果忘记自己上了几节课,你数星星就想起来了。

一开始儿子特别喜欢星星,每次拿到星星就会特别开心,后来时间长了,就很淡然,星星只是上课的记录而已。你得到星星不是因为你来上课对你的奖励,只是你来上课的记录。

去年我们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阅读比赛,儿子拿了一等奖,他的好朋友是二等奖,回家的高铁上,儿子对我说:妈妈,我觉得浩宇也应该是一等奖,因为我最喜欢听他讲故事了,他是全国讲故事最好的朋友,我就没有他讲的好。

我当时听了心里特别欣慰,虽然幼儿园很多教学活动里都在用奖惩机制,但是儿子并没有被“带偏”。

孩子不会一直在幼儿园,也不会一直上小学,他会工作、会面对人生的很多考试,而所有他能做好的事情,我希望都是因为热爱兴趣。


“奶奶不给钱我就不刷碗!”你还在给娃滥用物质奖励吗

3、面对孩子的任何表现,让孩子先自己评价自己。

不管孩子取得进步,还是表现差强人意,父母先不要表态,给孩子自己评判自己的机会,因为父母一旦先开口,孩子很可能就会跟着大人的方向做出并非本意的结论。

孩子如果觉得自己的表现还不错,那你告诉他:我也觉得你表现的不错。因为他要做自己情感的主人,真正的内心强大不是以外人的观点来改变自己。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的表现不好,那就和他讨论:你觉得下次怎么做可以让自己满意。让他意识到只有自己的怒力才能带来自己的改变,学习和生活都是他自己的事情。

好习惯、意志力、自控力是我们应该带给孩子的最好奖励。

“奶奶不给钱我就不刷碗!”你还在给娃滥用物质奖励吗

三、如果孩子已经习惯了物质奖励,怎么办?

不用着急,那就从现在开始纠正,”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前面提到,我不太赞成婆婆就洗碗方面给孩子制定的奖励方式,所以我和孩子爸爸沟通,表达了我的观点:不能让奖励成为孩子做家务、学习生活的动力,麻烦他出面和婆婆沟通,停止这种奖励方式。

作为儿媳妇我觉得最幸运的是,我婆婆一直都非常尊重我的想法而且愿意学习,特别是在育儿方面。婆婆决定慢慢取消掉儿子的奖励,但情况一开始好像没有那么顺利。

婆婆告诉我,自从取消了奖励,小伙子洗碗的热情降低了不少,甚至很多时候都找借口不帮洗碗,因为奶奶的奖励,已经代替了他想帮助奶奶承担家务的想法,而现在没有了现金奖励,他就失去了刷碗的内在动力。

上周末小伙子在家的时候,说想吃戚风蛋糕了,我想了想说:妈妈今天任务比较多,要拖地、洗碗,还有两个会议和200多份试卷要批改,可能要等到下周了。

儿子想了想:那我请爸爸拖地,我洗碗,我帮妈妈整理试卷,妈妈就不会那么忙了。

但我还是坚持表达了我的观点:即使他帮了我,我仍然不一定能有时间做蛋糕,因为我不确定会议的时间。

没想到儿子爽快的说:没有关系妈妈,戚风蛋糕等你有空了再做,我还是帮你刷碗吧,因为我看你实在是太忙了。

最后结局很舒适:我按时完成了工作,做了蛋糕,还有充足的时间陪儿子下了象棋做了手工。


“奶奶不给钱我就不刷碗!”你还在给娃滥用物质奖励吗


写在最后:

本文的目的,不是完全否定物质奖励对于孩子的用处,短期的利用可以,但切忌把这种奖励方式当做刺激孩子进步的唯一动力,如果孩子做事的动机已经完全和某种物质鼓励挂钩,那必须叫停这种奖励方式。

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把自己的行为和自然结果联系起来,帮孩子更好地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体会改变行为本身得到的好处,从而提高孩子自身的内驱力,形成好的行为习惯,不再需要外部奖励。

让孩子明白:好行为本身就是孩子自己给自己的奖励。


“奶奶不给钱我就不刷碗!”你还在给娃滥用物质奖励吗


我是彩虹老师,是老师也是妈妈,欢迎关注,共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