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獎勵”不管用,反讓娃喪失初心,不妨試試“變換獎勵原則”

最向朋友向我抱怨: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以前,兒子一直熱衷於學習小提琴,儘管這是一筆不菲的支出,但她仍然給孩子買了一架來滿足孩子的興趣。

如願以償的孩子剛開始還非常感興趣有新鮮感,每天自覺地練上幾個小時。但是時間久了,朋友發現孩子似乎“三分鐘熱度”,拿起小提琴不到半小時,就開始左右搖擺,坐不住了。

“物質獎勵”不管用,反讓娃喪失初心,不妨試試“變換獎勵原則”

與孩子講道理也無濟於事,為了不讓孩子完全失去對它的興趣,她開始嘗試採用“物質獎勵”方法。一開始的效果確實不錯,但是孩子慢慢積累了越來越多的零用錢,並開始對這種獎勵感到冷淡。甚至要求母親增加獎勵,原來的獎勵手段,甚至有點“商業”味道。

物質獎勵確實可以產生暫時性影響

曾經有一位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進行過“物質獎勵實驗”,他把一隻小老鼠放進一個自制的木盒子裡。由於飢餓,老鼠完全失去了方向,並意外地踩踏觸發了機關,輕易就獲得的食物滿足了這個小東西的需要。

經過幾次這樣的按壓,老鼠已經完全掌握了獲取食物的技能。但是,這種熱情和滿足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老鼠很快就變得疲倦,只有當肚子餓了時,他才選擇按器官使食物變得飢餓。

“物質獎勵”不管用,反讓娃喪失初心,不妨試試“變換獎勵原則”

實驗結果證明,獎勵帶給孩子的鼓勵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但這種效果不是永久的。這與朋友敦促兒子練習小提琴的道理相同。 “練習小提琴賺取零花錢”的獎勵方法確實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但是從長遠來看,與練習小提琴相比,零花錢才是吸引孩子的主要誘因。

家長應瞭解改變獎勵原則

在相同條件的箱子實驗中,老鼠可獲得的食物不再為固定食物。觸摸開關時,它將隨機提供不同的食物。有時是一份,有時為兩份,充滿未知與新鮮。在這種情況下,老鼠的表現與以前不同,並且可以保持更長時間的興趣。

“物質獎勵”不管用,反讓娃喪失初心,不妨試試“變換獎勵原則”

可以看出,多元化的獎勵可以擊敗人們的三分鐘熱度,形成長期有效的獎勵機制。這就是為什麼許多青少年沉迷於互聯網的原因。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分每秒都有新鮮的刺激,使孩子們開心。

如何正確地將轉換獎勵原則應用於兒童教育?

1)制定合理的規則並告知孩子其中的因果關係

在使用獎勵之前,父母應該首先制定一個相對完整的規則,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並向他們解釋原因。在孩子同意後實施,可以避免孩子的許多不合理要求。

研究發現,孩子突破和改變的動機來自強大的精神支持。

“物質獎勵”不管用,反讓娃喪失初心,不妨試試“變換獎勵原則”

2)對孩子的主動性給予額外的獎勵

如果孩子開始堅持做一件事情,父母可以在原始獎勵的基礎上增加金額並給予表揚。

歸根結底,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應該由孩子們自己完成,強制性行為不能稱為興趣。

“物質獎勵”不管用,反讓娃喪失初心,不妨試試“變換獎勵原則”

3)即使孩子做得不好,鼓勵也應大於責備

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有做錯的時候,這時如果父母更加苛刻,無異於在火上加油。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有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的想法和行為。鼓勵的力量有時比預期的要強大。這就像“標籤效應”,它給孩子提供了他認為可以做到的心理暗示。

父母使用獎勵機制要靈活多變,不僅獎勵的多樣化,而且要保持精神上的鼓勵,使孩子們能夠主動採取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