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 春
來源 | 綠番牧場
「母親教育」,是父母與子女的一場共同修行!誰都不能缺席,誰也不能越權!
——引言
01.
— 中國母親「十有十無」 —
一女生在澳洲留學,結識當地男友,打算結婚。她父母不同意,謊稱父親心臟病發作。騙回國後,強制給她安排了工作。女孩不久患上抑鬱症,又因抑鬱患癌症,很快就去世了。
父母把上高中的兒子,送到精神病院,說他患了神經病,在胳膊上劃了十幾刀。醫生深究,男孩沒病,是父母逼他晝夜補課,逼瘋了。
中國正大面積發生“親子戰爭”。子女被父母管制壓迫,父母被孩子氣瘋氣病,甚至跳樓。
陷入困境的中國母親,可謂“十有十無”——
〇 有愛心,沒匠心。
〇 有感性,沒理性。
〇 有智商,沒情商。
〇 有想法,沒辦法。
〇 有能耐,沒忍耐。
〇 有親密,沒距離。
〇 有正氣,沒靈氣。
〇 有熱烈,沒方略。
〇 有心願,沒心機。
〇 有母愛,沒母儀。
02.
— “你是媽身上掉下的一塊肉” —
百善孝為先,是中國人的集體共識。西方人不講“孝”,他們講“愛”。有何區別?
愛,是雙向交流。孝,是孩子尊父母。
愛,提倡平等。孝,強調絕對服從。
愛,沒有功利。孝,時常有目的。
愛,特輕鬆。孝,很沉重。
愛,真切自然。孝,難免藏些虛偽。
很多母親因“孝”自大:我是你媽,你就得盡孝就得聽話!殊不知,僅僅會生,是不夠的。
中國人曾有一次絕好的機會,反思“孝道”。
孔融,那個讓梨的孩子,提出父母無恩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譬如寄物缻中,出則離矣。
父親對兒子,沒啥可親的,不過是情慾的結果。兒子於母親,就像“物”寄放在瓦罐裡,一出來,瓦罐就分離了。
孔融對父母提出更高要求:生育,只是生物學。有德、有才、有恩,才值得孩子孝敬。
母親們當覺醒:親情牌,不好使!你小時候,媽媽讓你服從,說你是她身上掉下的一塊肉,你服氣嗎?如今,你的孩子更不服!
03.
古希臘——好的發言像蜜蜂:短小,有刺,有蜜
訓誡+嘮叨+歇斯底里,是很多母親的通病。她們以“為孩子好”的名義,狠勁兒向孩子灌輸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直至把孩子逼瘋。
然而,有心願,還得有心機。有想法,還需有方法。什麼方法?節制。教子,需定個時間,到點下課。
多長時間?企業文化:訓誡員工須簡短,1分鐘剛好。你會說:孩子不是員工。其實,孩子應該更短。以前太長了,他只剩1分鐘耐心。
孟子小時候學習鬆懈,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子之廢學,如我斷此織。君子學以立名,今而廢之,無以離於禍患。
簡短的警語,效果如何呢?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遂成天下之名儒。你會說:我兒子哪有孟子的尊嚴?我告訴你,令郎本有尊嚴,被你訓訓訓,硬給訓沒了。
試試1分鐘訓誡。試試蜜蜂的短小、有刺、有蜜。試試孟母的警句。說完,轉身就走。別怕無效,整天喋喋不休,那才真無效。
04.
— 該放手時就放手 —
西方母親“18歲以後不再管”,中國母親恨不能80歲還操心。殊不知,你包辦代替,他就缺少歷練,會成為寵兒、巨嬰、溫室之花。
四大賢母,確實有些強勢。她們有個共性:青年守寡,單身母親。對自己狠,對兒子更狠。
孟母斷機杼,把孟子嚇得夠嗆。陶母剁草蓆餵馬,令陶侃吃驚。歐母折斷蘆葦當筆,這種窮堅風骨,一定震撼了歐陽修。岳母刺字,估計沒給岳飛打麻藥……
那麼,這些強勢母親,為什麼培養出了英雄兒子?不光強勢,還有智慧。該放手時就放手!
很多母親,繼承了強勢,卻沒學到賢母的智慧!反過來呢?放棄強勢,預先做好退場的準備。親子關係豈不會更好?
05.
— 你的壓力需要轉移 —
母親心態,藏著一點陰暗心思:我未完成的,讓孩子去完成。這是赤裸裸的轉嫁壓力啊!
作家三毛說:大部分中國父母,將孩子視為生命的延伸。期望自己沒完成的理想和光榮,能在孩子身上實現。又以為孩子必須聽話,不可反抗,壓力便由此產生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何嘗不是家長的自私、焦慮、虛榮、甚至貪念。你的斷橋,何以讓孩子為你延伸?執著如你,尚且選擇了降落,憑什麼讓孩子替你起飛?
其實有個雙贏方案。此生,怎能只為孩子活?既然有這麼多精力,給孩子陪讀、補課,何不用於自身?重建斷橋,或者再次起飛?
身教重於言教。你成功了,或正在嘗試,都是最好的鞭策。孩子見你,也多了幾分尊重;壓力轉移,親子關係就多了幾分溫馨。
當你變為獨立的個體,孩子就成了完整的自身。“親子大戰”將走向和平!
06.
— 尾 聲 —
皮郎:母親教育?沒我啥事。我頂多是父親。
我說:是親子教育!父親怎能缺席?
皮郎:您總說嚴父,慈母。我怕我嚴不起來。
我說:角色轉換,更妙。你做慈父,她當嚴母。
閱讀更多 綠番牧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