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壽 北魏高允(三)

大家好,我是 且聽風吟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五朝元老篇的第三位人物——北魏高允。

前面的文章也多跟大了家提過,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能成為三朝元老的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至於能做到五朝元老且也史料考證的真是屈指可數。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壽      北魏高允(三)


因為在古代做官,確實是一種高風險的職業。一不小心出錯,或者樹立了政敵,就容易性命不保。甚至全家或者幾族遭殃。如果遇到個皇帝像康熙一樣執政60年,別說幾槽了,能捱過一場就算阿彌陀佛了。所以能成為幾朝元老,不僅要靠聰明才智、處世哲學,還得擁有一定的運氣。而接下來介紹的人物,除了上述幾樣,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高壽,到底活到多少歲呢?讓我們接下來一起了解一下……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壽      北魏高允(三)


高允(390-487年),字伯恭,渤海郡蓨縣(今河北省景縣)人。北魏時期宰相、文學家。從政近八十載,歷太武皇帝拓跋燾、景穆皇帝拓跋晃、文成皇帝拓跋浚、獻文皇帝拓跋弘、孝文皇帝拓跋宏五朝皇帝,備受尊禮。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壽      北魏高允(三)


家世出身

高允為北魏丞相參軍高韜之子,也可以說是出身世家。可惜少年喪父,也因此年少早熟,大器早成,氣度非凡,清河人崔玄伯見到他十分驚異,感嘆說:“高子黃中內潤,文明外照,必為一代偉器,我只擔心自己不能親眼見到。”高允十來歲時,為祖父高泰奔喪還歸本郡,家中財產都讓給兩個弟弟而自己身歸沙門,取名法淨。不久又還俗。高允喜好文學,擔笈負書,千里求學。博通經史、天文、術數,尤其愛好《春秋公羊傳》。舉孝廉出身,得到郡守召為功曹。

( 舉孝廉是漢朝的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舉人的資歷,大多為州郡屬吏或通曉經書的儒生。 )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壽      北魏高允(三)


清正廉潔

神麚三年(430年),太武帝拓跋燾的舅舅陽平王杜超任徵南大將軍,鎮守鄴城,任命高允為從事中郎,當時他已有四十多歲。杜超因為春天快到而諸州囚犯多不能判決,於是上表讓高允與中郎呂熙等人分頭前往各州,共同評決獄事。呂熙等人都因貪汙枉法獲罪,惟有高允因清廉公正而得到嘉賞。杜超幕府解散之後,高允回家教書,受其學業的有一千多人。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壽      北魏高允(三)


因功封將

神麚四年(431年),他與盧玄等人一起被徵召,拜為中書博士。遷任中書侍郎,與太張偉二人都以本官兼任安樂王(拓跋範)從事中郎。拓跋範是太武帝的寵弟,西鎮長安,高允輔佐得當,秦州人民很是稱讚。不久,高允,受召還朝。高允曾經作《塞上翁詩》,詩中混同高興悲傷、遺落得失的情致。驃騎大將軍、樂平王拓跋丕西討上邽縣,高允又以本官擔任拓跋丕餐軍事。涼州平定後,因參與謀劃之功,朝廷賜高允爵汶陽縣子,加授建武將軍。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壽      北魏高允(三)


精歷論耕

北魏太武帝下詔讓高允與司徒崔浩編撰《國記》,以本官領著作郎。當時崔浩召集眾多術士,考校漢代以來的日月薄蝕、五星行度,並識別前史的誤失,另撰魏歷,拿給高允觀看。高允用非常專業的話術判斷出了東漢時期的天象的虛妄,崔浩當時不以為然,過了一年經過自己的仔細觀察才證明了高允的判斷非常正確,由衷向他人不斷稱讚。

太武帝又詔高允與侍郎公孫質、李虛、胡方回一同議定律令。太武帝召高允一起討論刑政,高允的言論很得太武帝賞識。有一次太武帝問高允說:"政事千頭萬緒,什麼是第一位的?"當時,北魏多禁封良田,京城中游民很多。高允根據北魏良田禁封、無業遊民很多的現狀用自己出身農家的經歷闡述農田勤種、廣種於國於民都有非常大的利益。太武帝聽了之後廢除田禁,全部交給老百姓耕種。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壽      北魏高允(三)


忠厚耿直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因寫《國記》涉嫌譏諷皇族下獄,太武帝震怒,太子拓跋晃為了替作為修史團隊一員的高允開脫,極力在太武帝面前證言高允沒有參與過多修史工作並在面見太武帝之前囑咐高允按照他所交代的話語向皇帝闡述,高允仍然實事求是地向皇帝稟明瞭自己的編撰註解工作多於崔浩,太武帝有感於高允的忠厚赦免了高允的罪過,讓高允替他起詔對崔浩和其他修史參與人員施以極刑,高允遲遲不肯擬詔並且向太武帝據理力爭:修史雖然有罪但罪不至死,高允的求情引起了太武帝的震怒,被命令捆綁於宮中,幸虧得到太子苦苦哀求才獲救。最後,雖然崔浩五族仍然叛以極刑,但參與修史的其他人只判處了個人的極刑。高允不落井下石、忠厚耿直、個人生死攸關時刻仍然為崔浩等人據理力爭的事蹟被世人稱為聖人所為。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壽      北魏高允(三)


授業獲福

高允以本官任秦王拓跋翰的老師,後又命他教授太子拓跋晃經書,因為學術修養與教學水平高受到了很好的禮遇。並且得到了太子的尊重,後來有一次因為崔浩編修歷史受到太武帝的怪罪,高允作為修史一員也受到了牽連,太子想法設法為他想好應對之詞極力開脫罪名。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壽      北魏高允(三)


勇於直諫

太武帝去世後,因為太子拓跋晃早逝,文成帝拓跋浚即位,文成帝在奸臣的建議下想大修宮殿,高允從民生的角度闡述大修宮殿勞民傷財的壞處,由於他的直諫,文成帝欣然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且認為他是一個忠臣。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壽      北魏高允(三)


重義深情

拓跋晃晚期,頗為親近左右侍臣,營立田園,以取其利。高允諫勸,拓跋晃沒有接受他的意見。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年),拓跋晃去世,高允久久未能進見。後來太武帝召見他,高允升階抽泣,悲不能止。太武帝流著眼淚,命高允退出。左右官員沒人知道其中緣故,議論說:“臣等見高允無由而泣,讓陛下為之悲傷,什麼原因呢?”太武帝聽說,召集他們說:“你們不知道高允很悲傷嗎?”左右說:“為臣看到高允無言而泣,陛下為之悲傷,所以我們在竊竊議論。”太武帝說:“崔浩被誅殺時,高允也應該去死,是東宮苦諫,才免於一死。沒有了東宮,高允看見朕因而很悲傷啊。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壽      北魏高允(三)

生活簡樸

高允雖然蒙受恩寵,但家裡貧窮得像普通百姓,妻兒都無以為生。"文成帝聽到大臣的信息後,特意到文成帝到高允家中,發現只有草屋幾間,家人布被麻袍,廚房中只有一點鹽菜。文成帝非常感動,立即賜給綿帛五百匹,糧食千斛,封高允長子高忱為綏遠將軍、長樂太守。高允多次上表堅決推辭,文成帝不答應。起初同高允一同做官的大臣大多已經官至侯爵,高允部下的官吏一百多人也都官至刺史二千石,而高允為郎中二十七年沒有升過官。當時百官沒有俸祿,高允常讓自己的幾個兒子砍柴採果來自己供養自己。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壽      北魏高允(三)


仁慈厚德

當初,尚書竇瑾因事被殺,其子竇遵逃到山谷之中,其母焦氏被收進縣官衙門,後因焦氏年老而得免受辱。竇瑾的親朋故舊中沒有人敢資助他。高允可憐焦氏年老,將其留在家予以保護,六年後,竇遵才得到恩赦,高允一直照顧焦氏。文成帝得知後非常敬重高允,通常不直呼他的名字,習慣稱之為"令公"。於是"令公"的名號遠播四方。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壽      北魏高允(三)


尊禮重道

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去世,其子獻文帝拓跋弘繼位,規勸皇上恢復以前的規章制度,在郡府設立學校。獻文帝身體不好,有提早設立皇儲的計劃,因為當時的太子拓跋宏很小,想立京兆王拓跋子推為接班人,高允用周王輔佐成王的故事勸解,最後獻文帝傳位為太子拓跋宏,即位為孝文帝。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壽      北魏高允(三)


盡職愛民

雖然年事已高,在任職於懷州刺史時仍然苦心勸導百姓注重學業,使風化相當地盛行。高允雖年近百歲,但他的志向知識並沒有因之減少,仍然專心於自己的舊職,披閱史書。獻文帝下令說:"高允年齡太大,已到危境之年,但他家裡貧困,養給供應很微薄,可以讓樂部派一個樂隊,每五天到高允那裡去演奏,使高允心情愉快。"特地賜高允蜀牛一頭,四望蜀車一輛,素几杖各一,蜀刀一口,又賜給珍奇食物,每到春秋季節經常送到他的住處。

耄耋辭世

高允常對人說:“我任中書令時有陰德曾救濟恩治過百姓性命,如果陽報不差的話,我的壽命在百歲上。”太和十一年(487年)正月,高允去世,享年九十八歲。高允在去世的前十日左右,略有不適,但仍不願臥床不起,呼請醫生飲用湯藥,出入行止,仍然吟詠不止。孝文帝、馮太后聽說後派御醫李脩去看他並把脈觀察,高允仍說沒有大病。李脩入宮後悄悄向孝文帝、馮太后陳述高允的脈象已有異常,恐怕不久於世。於是孝文帝、馮太后派使者準好御膳珍餚相賜,自酒米到調味,有一百多種,都是當時新鮮之物。床帳、衣服、茵被、几杖羅列在庭中,朝中之官往來給予慰問,高允喜形於色,對人說:“天恩因我太老,給了這麼多賜品,可以用來待客了。”上表表示感謝,沒有其他憂慮。如此這樣多日之後,在夜間去世,家人都沒察覺。去世後,孝文帝下詔給絹一千匹,布二千匹,絹五百斤,錦五十匹,雜彩百匹,谷千斛用做送葬之費。北魏自建國至此,存亡蒙賜賞的人沒有一個人有過這麼之多,滿朝人都認為這是莫大之榮。將要下葬時,追贈為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將軍,爵位如故,諡號為文,賜給命服一襲。

人物評價

高允一生,真正做到了儒家所說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在亂世之中享歲近百,也算是福德深厚。

徐鈞:

直史稱誣是誑君,事同罪異愧全身。誰言矯矯無風節,大勝聲嘶股慄人。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壽      北魏高允(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