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寿 北魏高允(三)

大家好,我是 且听风吟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五朝元老篇的第三位人物——北魏高允。

前面的文章也多跟大了家提过,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能成为三朝元老的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至于能做到五朝元老且也史料考证的真是屈指可数。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寿      北魏高允(三)


因为在古代做官,确实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一不小心出错,或者树立了政敌,就容易性命不保。甚至全家或者几族遭殃。如果遇到个皇帝像康熙一样执政60年,别说几槽了,能挨过一场就算阿弥陀佛了。所以能成为几朝元老,不仅要靠聪明才智、处世哲学,还得拥有一定的运气。而接下来介绍的人物,除了上述几样,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寿,到底活到多少岁呢?让我们接下来一起了解一下……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寿      北魏高允(三)


高允(390-487年),字伯恭,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魏时期宰相、文学家。从政近八十载,历太武皇帝拓跋焘、景穆皇帝拓跋晃、文成皇帝拓跋浚、献文皇帝拓跋弘、孝文皇帝拓跋宏五朝皇帝,备受尊礼。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寿      北魏高允(三)


家世出身

高允为北魏丞相参军高韬之子,也可以说是出身世家。可惜少年丧父,也因此年少早熟,大器早成,气度非凡,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十分惊异,感叹说:“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我只担心自己不能亲眼见到。”高允十来岁时,为祖父高泰奔丧还归本郡,家中财产都让给两个弟弟而自己身归沙门,取名法净。不久又还俗。高允喜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求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其爱好《春秋公羊传》。举孝廉出身,得到郡守召为功曹。

(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寿      北魏高允(三)


清正廉洁

神麚三年(430年),太武帝拓跋焘的舅舅阳平王杜超任征南大将军,镇守邺城,任命高允为从事中郎,当时他已有四十多岁。杜超因为春天快到而诸州囚犯多不能判决,于是上表让高允与中郎吕熙等人分头前往各州,共同评决狱事。吕熙等人都因贪污枉法获罪,惟有高允因清廉公正而得到嘉赏。杜超幕府解散之后,高允回家教书,受其学业的有一千多人。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寿      北魏高允(三)


因功封将

神麚四年(431年),他与卢玄等人一起被征召,拜为中书博士。迁任中书侍郎,与太张伟二人都以本官兼任安乐王(拓跋范)从事中郎。拓跋范是太武帝的宠弟,西镇长安,高允辅佐得当,秦州人民很是称赞。不久,高允,受召还朝。高允曾经作《塞上翁诗》,诗中混同高兴悲伤、遗落得失的情致。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西讨上邽县,高允又以本官担任拓跋丕餐军事。凉州平定后,因参与谋划之功,朝廷赐高允爵汶阳县子,加授建武将军。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寿      北魏高允(三)


精历论耕

北魏太武帝下诏让高允与司徒崔浩编撰《国记》,以本官领著作郎。当时崔浩召集众多术士,考校汉代以来的日月薄蚀、五星行度,并识别前史的误失,另撰魏历,拿给高允观看。高允用非常专业的话术判断出了东汉时期的天象的虚妄,崔浩当时不以为然,过了一年经过自己的仔细观察才证明了高允的判断非常正确,由衷向他人不断称赞。

太武帝又诏高允与侍郎公孙质、李虚、胡方回一同议定律令。太武帝召高允一起讨论刑政,高允的言论很得太武帝赏识。有一次太武帝问高允说:"政事千头万绪,什么是第一位的?"当时,北魏多禁封良田,京城中游民很多。高允根据北魏良田禁封、无业游民很多的现状用自己出身农家的经历阐述农田勤种、广种于国于民都有非常大的利益。太武帝听了之后废除田禁,全部交给老百姓耕种。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寿      北魏高允(三)


忠厚耿直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因写《国记》涉嫌讥讽皇族下狱,太武帝震怒,太子拓跋晃为了替作为修史团队一员的高允开脱,极力在太武帝面前证言高允没有参与过多修史工作并在面见太武帝之前嘱咐高允按照他所交代的话语向皇帝阐述,高允仍然实事求是地向皇帝禀明了自己的编撰注解工作多于崔浩,太武帝有感于高允的忠厚赦免了高允的罪过,让高允替他起诏对崔浩和其他修史参与人员施以极刑,高允迟迟不肯拟诏并且向太武帝据理力争:修史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高允的求情引起了太武帝的震怒,被命令捆绑于宫中,幸亏得到太子苦苦哀求才获救。最后,虽然崔浩五族仍然叛以极刑,但参与修史的其他人只判处了个人的极刑。高允不落井下石、忠厚耿直、个人生死攸关时刻仍然为崔浩等人据理力争的事迹被世人称为圣人所为。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寿      北魏高允(三)


授业获福

高允以本官任秦王拓跋翰的老师,后又命他教授太子拓跋晃经书,因为学术修养与教学水平高受到了很好的礼遇。并且得到了太子的尊重,后来有一次因为崔浩编修历史受到太武帝的怪罪,高允作为修史一员也受到了牵连,太子想法设法为他想好应对之词极力开脱罪名。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寿      北魏高允(三)


勇于直谏

太武帝去世后,因为太子拓跋晃早逝,文成帝拓跋浚即位,文成帝在奸臣的建议下想大修宫殿,高允从民生的角度阐述大修宫殿劳民伤财的坏处,由于他的直谏,文成帝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且认为他是一个忠臣。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寿      北魏高允(三)


重义深情

拓跋晃晚期,颇为亲近左右侍臣,营立田园,以取其利。高允谏劝,拓跋晃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年),拓跋晃去世,高允久久未能进见。后来太武帝召见他,高允升阶抽泣,悲不能止。太武帝流着眼泪,命高允退出。左右官员没人知道其中缘故,议论说:“臣等见高允无由而泣,让陛下为之悲伤,什么原因呢?”太武帝听说,召集他们说:“你们不知道高允很悲伤吗?”左右说:“为臣看到高允无言而泣,陛下为之悲伤,所以我们在窃窃议论。”太武帝说:“崔浩被诛杀时,高允也应该去死,是东宫苦谏,才免于一死。没有了东宫,高允看见朕因而很悲伤啊。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寿      北魏高允(三)

生活简朴

高允虽然蒙受恩宠,但家里贫穷得像普通百姓,妻儿都无以为生。"文成帝听到大臣的信息后,特意到文成帝到高允家中,发现只有草屋几间,家人布被麻袍,厨房中只有一点盐菜。文成帝非常感动,立即赐给绵帛五百匹,粮食千斛,封高允长子高忱为绥远将军、长乐太守。高允多次上表坚决推辞,文成帝不答应。起初同高允一同做官的大臣大多已经官至侯爵,高允部下的官吏一百多人也都官至刺史二千石,而高允为郎中二十七年没有升过官。当时百官没有俸禄,高允常让自己的几个儿子砍柴采果来自己供养自己。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寿      北魏高允(三)


仁慈厚德

当初,尚书窦瑾因事被杀,其子窦遵逃到山谷之中,其母焦氏被收进县官衙门,后因焦氏年老而得免受辱。窦瑾的亲朋故旧中没有人敢资助他。高允可怜焦氏年老,将其留在家予以保护,六年后,窦遵才得到恩赦,高允一直照顾焦氏。文成帝得知后非常敬重高允,通常不直呼他的名字,习惯称之为"令公"。于是"令公"的名号远播四方。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寿      北魏高允(三)


尊礼重道

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去世,其子献文帝拓跋弘继位,规劝皇上恢复以前的规章制度,在郡府设立学校。献文帝身体不好,有提早设立皇储的计划,因为当时的太子拓跋宏很小,想立京兆王拓跋子推为接班人,高允用周王辅佐成王的故事劝解,最后献文帝传位为太子拓跋宏,即位为孝文帝。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寿      北魏高允(三)


尽职爱民

虽然年事已高,在任职于怀州刺史时仍然苦心劝导百姓注重学业,使风化相当地盛行。高允虽年近百岁,但他的志向知识并没有因之减少,仍然专心于自己的旧职,披阅史书。献文帝下令说:"高允年龄太大,已到危境之年,但他家里贫困,养给供应很微薄,可以让乐部派一个乐队,每五天到高允那里去演奏,使高允心情愉快。"特地赐高允蜀牛一头,四望蜀车一辆,素几杖各一,蜀刀一口,又赐给珍奇食物,每到春秋季节经常送到他的住处。

耄耋辞世

高允常对人说:“我任中书令时有阴德曾救济恩治过百姓性命,如果阳报不差的话,我的寿命在百岁上。”太和十一年(487年)正月,高允去世,享年九十八岁。高允在去世的前十日左右,略有不适,但仍不愿卧床不起,呼请医生饮用汤药,出入行止,仍然吟咏不止。孝文帝、冯太后听说后派御医李脩去看他并把脉观察,高允仍说没有大病。李脩入宫后悄悄向孝文帝、冯太后陈述高允的脉象已有异常,恐怕不久于世。于是孝文帝、冯太后派使者准好御膳珍肴相赐,自酒米到调味,有一百多种,都是当时新鲜之物。床帐、衣服、茵被、几杖罗列在庭中,朝中之官往来给予慰问,高允喜形于色,对人说:“天恩因我太老,给了这么多赐品,可以用来待客了。”上表表示感谢,没有其他忧虑。如此这样多日之后,在夜间去世,家人都没察觉。去世后,孝文帝下诏给绢一千匹,布二千匹,绢五百斤,锦五十匹,杂彩百匹,谷千斛用做送葬之费。北魏自建国至此,存亡蒙赐赏的人没有一个人有过这么之多,满朝人都认为这是莫大之荣。将要下葬时,追赠为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将军,爵位如故,谥号为文,赐给命服一袭。

人物评价

高允一生,真正做到了儒家所说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在乱世之中享岁近百,也算是福德深厚。

徐钧:

直史称诬是诳君,事同罪异愧全身。谁言矫矫无风节,大胜声嘶股栗人。

五朝元老篇——之福德高寿      北魏高允(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