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朋友圈的謠言,十人九不知,學會告訴家人

2018已經結束,回顧一年裡,新舊謠言齊齊“聯手”蹭熱點,攻陷了許多家族群和朋友圈。今天我們一起來盤點2018年十大謠言,就讓它們留在2018年吧,今年如果它們再出現,可要擦亮眼睛,莫要再相信喲~

喝酒能驅寒?

謠言:喝酒驅寒這種說法從古流傳至今。我們經常聽到“當你感覺冷的時候,喝一杯烈酒可以快速取暖”的說法。今年年初,天氣寒冷,這種說法又一次在朋友圈流行起來。

真相:專家表示,酒後身體發熱只是假象,感到溫暖的只是皮膚表皮,這種喝酒暖身的現象只是暫時性的。

2018朋友圈的謠言,十人九不知,學會告訴家人

本質上,喝酒後人體熱量的消耗也會相應增加,熱量通過皮膚散發,其實是消耗了體內更多的熱量。因散熱速度加快而消耗的熱量,比酒精供給的熱量還要多。當熱量產生的速度跟不上散失的速度時,體溫便會下降,人就會感覺冷。所以喝酒不僅不能暖身,起不到禦寒的作用,還容易使人感冒。

房間放洋蔥防流感?

謠言:冬季是感冒的高發季,2018年2月,有網上傳言說,洋蔥是“細菌磁鐵,房間內放入洋蔥,靠其氣味可殺滅病菌、預防流感”。

真相:專家表示,沒有食物會主動吸附病菌,在辦公室或家裡放一顆洋蔥可以吸附病菌、預防流感的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2018朋友圈的謠言,十人九不知,學會告訴家人

雖然洋蔥鱗莖和葉子裡含有一種硫化丙烯的油脂性揮發物,這種物質能抗寒,有較強的殺菌作用。但通常是要每天口服一定的量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只把洋蔥擺在那裡是完全沒有用的。此外,生物學家指出,病毒需要寄主才可以增殖,它們在寄主體外根本不可能移動、穿過房間。所以無論是把切開的、剝皮的,還是完整的洋蔥放在房間中,都不能起到預防流感的作用。最靠譜的預防方法,還是勤洗手並遠離流感患者。

車內礦泉水暴曬會致癌?

謠言:夏天,很多有車族都喜歡在車裡放一箱礦泉水,隨渴隨喝。但2018年6月,網上有傳言稱:礦泉水瓶經陽光暴曬或長時間存放在悶熱高溫的環境裡,其外包裝材質容易老化並釋放有毒物質,長期飲用這樣的水會致癌。

真相:礦泉水瓶之所以選擇PET塑料製作,是因為PET的屬性相對穩定,一般要在250℃的高溫下才能熔化,想要發生相關化學反應,溫度至少要達到100℃以上。就算是在氣溫特別高的夏季,一般車前擋風玻璃的溫度也不會超過70℃,不會使PET發生化學反應,更不會釋放出致癌物。

2018朋友圈的謠言,十人九不知,學會告訴家人

專家表示,只要礦泉水瓶符合國家標準,即使經過暴曬也不會使礦泉水瓶發生化學反應。但謹慎起見,食品接觸類塑料製品,不要接受高溫“考驗”為好。

自行車車樁被淹可能漏電?

謠言:2018年7月,全國多地開啟暴雨模式,一則關於暴雨的“安全提醒”也隨之傳遍了很多網友的朋友圈。傳言稱:“公共自行車車樁被淹的區域,請不要靠近!可能漏電!已有人被擊!請踴躍轉發,降低無辜傷亡。”

真相:其實,早在2016年這條謠言就以安全提醒的形式在網上流傳,有些甚至還寫明已造成多少人員傷亡,那時相關部門就已闢謠。2018年,趁著大雨來襲,它又死灰復燃,重新在朋友圈傳播。北京昌平、通州、東城等區公共自行車運營方的工作人員對此進行了闢謠,並稱“有人被電”是無稽之談。

2018朋友圈的謠言,十人九不知,學會告訴家人

事實上,自行車車樁安全性很高,漏電導致危險的可能性很低。專家指出,公共自行車站點上用電和帶電的設施只有鎖車車樁和一臺自助服務終端,其中鎖車車樁直流供電,電壓12伏,屬於安全電流,對人體沒有危害;而站點用電設施也符合國家安全標準,都安裝了漏電安全保護裝置,一旦遇到漏電短路等異常情況,設備將自動切斷電源;站點外接電源線路也配備漏電保護裝置,通過雙重保護確保安全。

隱形眼鏡遇高溫會化?

謠言:隨著氣溫不斷升高,2018年8月,這樣一則舊傳言重回人們視野:37℃以上的高溫天氣就不要戴隱形眼鏡了,吃火鍋和燒烤的時候也不要帶,不然高溫會讓隱形眼鏡熔化,黏在眼球上。

真相:專家指出,隱形眼鏡的主要材料是硅膠,熔點一般在100℃以上。如果要使隱形眼鏡熔化,必須要達到很高的溫度,這個時候人的臉部已有反應,會自動避開高溫。此外,人的眼睛具有天然的保護功能,在吃燒烤和涮火鍋時一旦產生高溫熱氣,就會不自覺地眨眼或者閉上眼睛,起到保護眼球的作用。根本不用擔心隱形眼鏡會熔化,黏在眼球上。

2018朋友圈的謠言,十人九不知,學會告訴家人

專家提醒,雖說人戴著隱形眼鏡靠近火源,正常情況下都不會導致眼鏡熔化,但是如果長時間貼近溫度太高的地方,會加快眼球表面的水分蒸發,以及鏡片脫水的速度,使眼睛產生異物感,必要時可適當滴幾滴抗菌眼藥水。

酷暑天喝冰水微血管會爆?

謠言:2018年夏天,一則傳言在網上瘋轉:“在40℃的天氣,如果從戶外走進空調房馬上喝冰水,微血管會爆掉。”

真相:專家指出,不管是人體皮膚還是血管,都適用於熱脹冷縮的原理。當我們身處高溫時,如果突然受到冷的刺激,血管確實會收縮。但人體內環境是相對穩定的,具備強大的調節機能,健康人群在高溫天氣喝冷飲,基本不可能導致血管爆裂。

2018朋友圈的謠言,十人九不知,學會告訴家人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在酷暑天突然喝冷飲,可能會引起局部痙攣和不適,如胃腸痙攣、頭疼等現象,但症狀較輕可以很快緩解或改善。

麵條加“膠”沒法吃?

謠言:2018年9月,一條“麵條被水洗後還剩下少許不溶於水的物質”的視頻走紅網絡。消費者買了不同品牌的麵條用水泡一段時間,結果每個品牌的麵條都有膠狀物質形成。該名消費者在視頻中表示,現在好多面條都加了“膠”,沒法吃了。一時間,“麵條成了有毒食品”的說法甚囂塵上。

真相:專家表示,麵條是麵粉做的,麵粉在水中浸泡後,當其中的澱粉和其他雜質全部被洗掉後,最後剩下的就是麵筋。麵筋是小麥粉遇水後所特有的一種膠體混合蛋白質,由不溶於水的麥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組成,這就是謠言中所謂的“膠”。而這些膠狀物是富有營養的蛋白質。

2018朋友圈的謠言,十人九不知,學會告訴家人

一般來說,掛麵中的溼麵筋含量越高,說明其應該是由蛋白質含量更高的麵粉做成的。

身份證貼創可貼防消磁?

謠言:2018年10月,朋友圈流傳《身份證上一定要貼張創可貼,現在知道還不晚》的文章。該文宣稱,把創可貼中間的藥棉對著二代身份證芯片所在位置貼住,身份證和手機放在一起就不會消磁了。

真相:對此,專家表示,這個說法的前提就不存在,身份證卡片沒有磁性,何來消磁一說?如今使用的二代身份證是“非接觸式IC卡”的芯片結構,由IC芯片、感應天線組成,封裝在一個標準的PVC卡片內,芯片及天線無任何外露部分。簡而言之,身份證是靠電磁波工作,跟磁場並沒有什麼關係。

2018朋友圈的謠言,十人九不知,學會告訴家人

警方也提醒廣大公眾,身份證沒有想象中那麼脆弱,經公安部實驗,身份證不怕水,也可抵禦正常高溫。但使用和存放時需注意不要用力扭曲、重壓或者放置在過高溫度下,以防芯片受損。

2018朋友圈的謠言,十人九不知,學會告訴家人

那麼這個經久不衰的“傳說”是否真的有科學道理呢?專家表示,其實不然。一方面從基因的角度講,雖說環境可以影響基因,但由外部環境條件導致的生物性狀改變是很難遺傳的。因此不穿秋褲只是個體抗寒能力的訓練,從整體來說,不會導致基因的改變和遺傳。

雖說穿不穿秋褲和抗寒基因沒關係,但抗寒能力卻和很多因素有關。專家指出,不同地域的人耐寒能力本就不同,長年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其耐寒能力遠遠高於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群。而且,耐寒能力可以通過鍛鍊提高。此外,腿部抗寒能力還與腿部皮膚感知溫度的能力有關。

冬天骨頭會變脆?

謠言:這些年,各地醫院門診顯示,一到冬天,骨折尤其是中老年骨折患者就會增加。因此,網絡上流傳起這樣的說法。人的骨骼礦物質密度在冬季呈減低的季節性變化,部分骨頭會變得極其脆弱,也就是常說的“一到冬天骨頭就變脆”。

真相:專家認為,天冷時出門少加上運動少,受太陽光照射時間短,這確實會影響鈣、磷的正常吸收和骨化作用,造成體內鈣質流失較大,但不一定會導致人體骨骼在冬天變脆。

2018朋友圈的謠言,十人九不知,學會告訴家人

專家指出,冬天因為曬太陽少導致人體骨骼出現的鈣流失等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春、夏、秋3個季節彌補回來。冬天骨折的人多可能與冬季地面變得堅硬,且與人們衣服穿得比較厚、行動笨拙,在冰雪天容易滑倒有關,中老年人尤其如此。但並不能因此就說冬天骨頭會變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