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格局迎鉅變!5G、人工智能等7大“新基建”領域

中國經濟結構性轉型升級已迎來重要轉折點。

“新基建”一詞在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被首次提及,“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亦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

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3月初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不同於以往對公路、鐵路、水利等傳統“鐵公基”的概念理解,新基建的“新”主要體現在科技創新、智能製造領域,其本質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升級。新基建主要包含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

基礎設施建設要適度超前,走在經濟發展的需要前面。誰為未來經濟轉型升級提前鋪路,誰就更可能搶佔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制高點。如今,七大賽道的發令槍均已打響,新基建的身影正頻頻出現於多地新公佈的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中,5G智能裝備、人工智能等項目成為引領新一輪投資的亮點。

據不完全統計,

已有25個省區市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及新型基建。以廣東為例,2020年將在全省新建6萬座5G基站,新基建投入預計超500億元。廣州更率先推出針對新基建的產業政策“新基建10條”,投資力度之大、政策出臺之快,足見地方對新基建的重視程度。

近年來,中國城市群建設加速推進,人口和產業進一步向大都市圈和城市群集聚,也為新基建創造了更廣闊的需求。某種意義上講,城市空間已成為新基建的核心載體,未來中國城市格局也將因新基建的機遇而迎來深刻變革和新一輪洗牌。

在此背景下,21世紀經濟研究院重點圍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城市群和重點城市,全面梳理當下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影響下的區域格局。

城市格局迎鉅變!5G、人工智能等7大“新基建”領域


近年來,中國城市群建設加速推進,人口和產業進一步向大都市圈和城市群集聚。甘俊 攝

5G:八大中心城市領跑

5G正在新基建中扮演領頭羊的重要角色。

5G與工業互聯網息息相關,二者的融合應用一直都是社會討論的熱點。在5G技術標準制定初期,工業應用就是5G需求研究的重點。

2017年11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將5G列為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並提出開展5G面向工業互聯網應用的網絡技術試驗,協同推進5G在工業企業的應用部署。因此,我們將5G和工業互聯網兩個領域整合為一個方向進行探討,重點討論作為底層基礎設施的5G基建。

需要指出的是,新冠疫情並未影響5G建設的速度。2020年5G投入相比去年成倍提高,三大運營商和中國鐵塔今年5G投入達1973億元,預計年底5G基站數超55萬個。

中國5G發展版圖可從最初試點城市名單上一探究竟。2019年6月,中國工信部向三大運營商以及中國廣電發佈了5G商用牌照,這也標誌著中國5G時代正式開啟。之後,首批5G試點城市曝光,包括北京、雄安、瀋陽、天津、青島、南京、上海、杭州、福州、深圳、鄭州、成都、重慶、武漢、貴陽、廣州、蘇州、蘭州18個城市。

這18座城市全部為所在區域的核心城市、節點城市,共包括直轄市4個,副省級城市8個,省會城市10個,計劃單列市2個,除西安外的其餘8座國家中心城市全部入選。《2019中國首批5G試點城市通信產業發展潛力研究白皮書》評估結果顯示,發展潛力總分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為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和成都。

大城市群的5G基建聚集效應同樣表現突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的入選城市數量分別為3個、3個、2個、2個,佔首批試點城市名單的半壁江山。

從地理分佈來看,上述18座城市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地區,亦符合按人口密度劃分的“胡煥庸線”。伴隨地理位置逐漸西移,試點城市明顯減少,而在人口密度較低的“胡煥庸線”以西,僅有蘭州入選首批5G試點城市。

對於上述現象,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東部地區城市經濟基礎良好,且通信產業基礎優良,大量通信相關企業聚集於此,涵蓋基站、核心網絡設備以及通信終端等多個產業鏈上下游環節,已形成良好的產業氛圍。

在未來的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群勢必要承接更多的人口經濟要素,為防止5G等基礎設施出現短缺,在重點地區開展適度超前的基建投資有其必要性。

人工智能:京津冀優勢明顯

人工智能的全國總體佈局,也與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關係頗深。

2019年9月,科技部印發《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提出,要“重點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進行佈局,兼顧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協同發展,推動人工智能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引領力量”。到2023年,佈局建設20個左右試驗區,推動人工智能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引領力量。

最近一個月,人工智能試驗區再次迎來擴圍。

3月9日,科技部發函支持濟南、西安、成都、重慶4個城市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自此,包括先前獲批的北京、上海、合肥、杭州、深圳、天津6個城市和浙江省德清縣,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擴容至十市一縣。

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各個區域競爭力格局如何?

根據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2019)》,從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指數綜合排名看,北京、廣東、上海、浙江、江蘇在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上排在第一梯隊,分值分別為90.1、42.8、28.5、25.9和18.1。京津冀城市群以總評分97.7分,位列四大城市群之首。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工智能發展水平之所以遙遙領先,其原因在於產業佈局較早。北京作為中國最早獲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城市,其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和專利數量連年居全國第一,京津冀整體的產業集群已較成熟。

截至2019年2月,中國共有745家人工智能企業,其中京津冀地區人工智能企業佔總數的44.8%,長三角地區企業約佔28.7%,珠三角和川渝地區分別佔比16.9%、2.6%。

大數據中心:貴州奪頭籌

與其他六個領域相比,大數據中心建設佈局由來已久。

自2013年工信部等五部委發佈《關於數據中心建設佈局的指導意見》以來,已有7年時間,我國大數據中心產業發展明顯呈現出規模化、集中化、綠色化等發展趨勢,並形成了貴州貴安、河北廊坊基地、呼和浩特基地等多個數據中心產業集聚區。

目前,我國已先後批覆建設8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包括貴州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京津冀、珠三角兩個跨區域類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上海、河南、重慶、瀋陽等四個區域示範類綜合試驗區,內蒙古大數據基礎設施統籌發展類綜合試驗區。

2015年9月,貴州啟動全國第一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州一舉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數據中心基地。如今,大數據產業在貴州遍地開花,成為貴州經濟轉型升級、彎道超車的重要支撐,蘋果、微軟、華為、騰訊等多家行業巨頭均將大數據中心落地貴州。在大數據戰略的引領之下,貴州數字經濟增速已連續4年位居全國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各大城市群緊密佈局,也使得區域性數據中心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應有之義。《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就提出,要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加快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統籌規劃長三角數據中心,推進區域信息樞紐港建設,實現數據中心和存算資源協同佈局等。

數據流通是數據釋放能量的前提,更是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基礎。經過這些年的建設之後,在新的發展階段,單個城市或城市群的大數據產業如果固步自封,或將喪失先發優勢。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在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走過五年之際,當前大數據中心建設應更注重數據中心的“一體化”,即將多個相互分隔的數據中心,採取技術、業務和數據融合的手段,實現跨層級、跨地區、跨系統地有機地融合為一個整體,最終形成具有協同效力、一體化的國家級大數據平臺。

實際上,中國幾大數據中心已開始重視彼此之間的數據流動分享和產業生態圈合作共建。為打破相對孤立和封閉的產業環境,貴州省與京津冀於去年10月正式簽署了《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正定共識》,雙方將共同推進京、津、冀、黔兩區四地之間數據資源交換共享和協同應用,建立跨區域的大數據產業生態圈。

充電樁:粵蘇京滬領先

在充電樁建設被明確納入新基建以前,中國多地已提前駛入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快車道。

根據中國充電聯盟數據,截至2015年底,我國公共類充電設施保有量僅為57792臺。這一數字在2019年底已達到516396臺,4年間翻了近10倍。

不過,即便建設進程已大大提速,我國充電樁建設仍面臨巨大缺口。

根據《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到2020年,新增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萬臺,規劃車樁比(新能源汽車與充電樁保有量配比)基本達到1∶1,以滿足全國5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然而截至2019年底,我國充電樁僅為120萬臺,車樁比約為 3.5∶1,與規劃仍存在明顯差距。

從區域格局來看,目前的梯隊分佈已較為清晰。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了截至2020年1月的最新數據,結果顯示,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前十名的地區分別為江蘇、廣東、北京、上海、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湖北和福建。粵蘇京滬領先優勢明顯,四地的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均在50000臺以上。與2019年相比,除江蘇、廣東位置對調外排名無其它變化,頭部格局已較為固定。

中國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已呈現出較強的區域性,集聚效應顯著。公共充電樁集中分佈於東部地區,尤其是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已成為公共充電樁的主要集聚地。相比之下,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建設進度明顯落後於東部城市群。隨著各地公共充電樁的保有量和建設速度拉開差距,未來區域不平衡的態勢可能更為顯著。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將充電樁建設明確納入新基建名單,意味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已從過去的補貼刺激回到政策支持的軌道上,對引導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意義重大。未來,新能源汽車很可能迎來回暖態勢,充電樁的潛在缺口還將進一步擴大。

高鐵和城軌:長三角進度超前

2020年1月初,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召開工作會議曾透露,2020年計劃全國鐵路投產新線4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鐵2000公里。

隨著交通網絡的完善,各省高鐵建設與城市群規劃的聯繫也更為緊密。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2020年中國鐵路建設將推進川藏鐵路規劃建設,加快推進長江沿江高鐵、沿海高鐵等“八縱八橫”高鐵骨幹通道項目和中西部鐵路建設,積極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城市群、都市圈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規劃建設。

高鐵能夠大大提升人口物資的流動效率,對區域而言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在此背景下,“市市通高鐵”開始成為一個重要標誌。此前,包括河南、廣東、廣西、遼寧、安徽、山東、陝西等在內,全國超4成地區均將“市市通高鐵”提上議程。截至目前,福建、安徽、江蘇三省均已實現這一目標。

目前,長三角地區已形成全國最為密集完善的高鐵網。城市軌道交通方面,長三角也表現突出。在四大城市群當中,長三角開設地鐵的城市數量最多,也是獲准修建城市軌道交通最多的城市群,上海、南京、無錫、杭州、蘇州、寧波、合肥等都已開通地鐵。

此外,得益於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和數字手段的支持,長三角地鐵“通票”已實現上海、杭州、寧波、溫州、合肥、南京、蘇州、無錫、徐州、常州10個城市全覆蓋。

城市梯隊方面,根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2018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北京全年累計完成客運量以38.5億人次位居第一,其次是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的客運量佔到全國總客運量的58%。

近年來,強二線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也呈現出快速的追趕態勢。2018年,成都、南京、武漢三市累計完成客運量均突破10億人次,其中成都11.6億人次、南京11.2億人次、武漢10.5億人次。

新基建不能脫離城市群

後疫情、新基建、城市群,如何理解三者之間的聯繫?

毫無疑問,大城市群仍舊是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

2019年8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曾明確定調:“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城市群和核心城市仍舊是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人口和資本要素加速向城市群、都市圈聚集的態勢不會因疫情而改變,城市群始終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更將成為新基建投資的重要區域。換言之,服務於城市群和區域核心城市的新基建投資與建設,將獲取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新基建時代到來,全國各地紛紛在原有產業優勢的基礎上,尋求最適合自身發展路徑的新基建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