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宅家的这段时间,我利用难得的闲暇时光欣赏了不少经典的影视作品,不仅获得了观影的乐趣,还得到了很多可贵的启发,对于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子女养育的问题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包宝宝》就是一部引发我思考的优秀短片。这部短片上映于2018年,在2019年荣获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全片片长全长不到8分钟,却用独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东方父母与子女相处的特有模式。

网络上虽然有一些对剧情、人设“刻板化”的批评之声,但更多的人认为它的获奖是实至名归的:

年轻的女导演石之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模板,通过镜头语言重新解构亲子关系,呼吁大家开始反思一些之前熟视无睹的问题,提倡家庭之爱也要保留边界,要让父母和孩子都能够活出自己……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包宝宝》:失去自我的母亲和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

《包宝宝》的主角是一位朴素的家庭妇女,我们姑且用“母亲”来代称她。

母亲每天过着简单而乏味的生活,做好了早饭,送走了外出工作的父亲后,母亲陷入了极度空虚中,无聊地打发着时间。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也许是上天垂怜,某天母亲竟发现自己手中的一只小包子有了生命,它长出了手脚,会哭会叫,犹如一个可爱的婴儿。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母亲拥有了“包宝宝”,感觉内心一下子变得充实起来,她把“包宝宝”当成自己的儿子,精心地照料着。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可是“包宝宝”正在快速成长,他渴望结交朋友,渴望探索屋外广阔的世界,母亲却怕他会受到伤害,一次又一次地阻拦在他身前。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不知不觉中,“包宝宝”变得越来越叛逆,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也从亲昵变成了疏远。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直到那天,“包宝宝”收拾了行李,准备和漂亮的女友一起离开,从此远走高飞。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母亲拦不住“包宝宝”,她彻底崩溃了,为了不失去自己的孩子,她竟抓起了“包宝宝”,一口将它吞了下去……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相信看到此处的观众一定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母亲对孩子的爱到了极致,竟会变成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她从情感到内心都要与孩子紧紧相连,完全无法接受孩子会离开自己的掌控,拥有自己的人生。

这种情感过度粘连的情况是危险的,也是可悲的,它不但不会让人感动,反而会让人感到深深的窒息。尽管为了中和调性,导演在最后安排了峰回路转的剧情,却依然没能冲淡这种“爱的阴霾”

导演告诉我们,所谓“包宝宝”只是母亲幻想出来的形象,母亲其实有一个已经离她远去的儿子。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或许就是因为受不了这种分离,母亲的心灵才会异化,才会将自己无从寄托的爱转嫁到了一个不存在的“包宝宝”上。

在短片的最后,儿子带着儿媳回到了家中,母亲也打开了心结,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包起了包子,但是坐在屏幕前的我却忍不住发出了一声叹息。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亲子间情感过度粘连的问题并不少见,有的父母倒还不至于像片中的“母亲”这样表现得如此极端,但过度关注孩子、过度保护孩子、不肯轻易放手、无法与孩子分离的情况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相信不少为人父母者都能从短片中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我们在育儿时为什么会感觉自己心力交瘁,为什么得不到孩子、家人的理解?或许是时候来思考一下自己的很多做法是否有意义了。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家庭治疗师科琳·欧格雷蒂将这样的育儿方式称为“无效育儿”

作为一位母亲,她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出发,总结出了“无效育儿”母亲的几个重要特征,当然这对于父亲们来说也是适用的:

1.父母习惯了全身心扑在家庭上,却忽略了自己的事务和自己的生活。

2.父母从心理上忽略了自己,甚至还把“关注自己”看成是自私的。

3.父母有过度恐惧的问题,觉得自己只要事无巨细考虑周到,就可以保护好孩子。

4.父母会疲于奔命、尽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以便成为完美的父母。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你可以对比上述这几个特征,看看在自己身上是否存在类似问题。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一定要引起重视,要避免让自己陷入这种让人无奈的“无效育儿”,因为这至少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不良后果:

1.你会失去自己自我。

你生活的重心完全集中在孩子身上,没有自己的生活乐趣,也失去了自己的梦想,这本身就是一种“低质量人生”

2.你会不时地迁怒于孩子。

当你在育儿生活中感觉到不快乐、不幸福的时候,你会将自己全身的负能量归咎于孩子

如果他表现不佳,你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陷入强烈的绝望之中,觉得自己的“牺牲”

毫无意义。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3.孩子会感到窒息和痛苦。

过于沉重的父爱或母爱也会让孩子感到窒息,孩子会像短片中的“包宝宝”一样变得十分叛逆。

有时他们会故意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只为能够拿回他们对生活的“掌控感”,而这必然会让亲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重建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避免“无效育儿”

我们本应拥有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而不是这种让人沮丧的“无效育儿”。

那么,该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呢?听一听科琳·欧格雷蒂等心理学家的建议吧:

1.喜欢你的孩子,但不要过度关注他们。

喜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这样的爱不应该变成“过度关注”,否则孩子会像生活在聚光灯下一般,一举手一投足、一开口一呼吸都是父母目光的焦点,这会让他们感到紧张,并会有一种失去自由、没有自我空间的感觉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父母的过度关注更是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压力,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抗拒,此时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会觉得非常痛苦。

因此,我们应当改变这样的做法,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把他们当成是独立的个体,允许他进行

自我思考、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这样孩子才能获得成长的契机。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2.减少恐惧感,不必总是过于担忧。

科琳·欧格雷蒂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

“育儿时的恐惧感”

这个问题在大多数父母身上都并不少见,我们每天都在担心着孩子的安全问题,生怕自己稍一松懈,孩子就会受伤,就会走丢,然后我们便会为此后悔终生。

《包宝宝》中的孩子想要和小朋友踢一会儿足球,母亲生怕他会受到碰撞,急不可耐地阻止他的样子,相信一定会让父母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恐惧感的作用下,我们一直处于惶惶不安的状态,恨不得时时刻刻抓紧孩子,哪怕有时他们所做的事情并不危险,我们也不会有丝毫的放松。

对此,科琳·欧格雷蒂的建议是“继续你保护孩子的行动,但是从能量上要放下对孩子的担心,要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自我保护的能力。”

按照我的理解,这就是要停止不必要的焦虑,在育儿时不要做太多悲剧化、夸大化的联想,我们可以把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转化为“合理保护+自我保护”。

也就是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同时,教给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并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放手让他们成长,使他们能够成为自由翱翔的雄鹰,而不是只能躲在母鸡妈妈翅膀下面瑟瑟发抖的鸡雏。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3.打造安全型依恋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著名的“依恋领域”先驱玛丽·安斯沃斯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分为A、B、C三种类型:

与焦虑-回避型(A型)、焦虑-抗拒型(C型)相比,安全型依恋(B型)显然是质量最好的依恋关系,也是我们需要锻造的最佳亲子关系模型。

在这种依恋关系中,我们将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能够获得孩子的信任,但又不会出现情感过度粘连的问题。

孩子不会怀疑自己没有被爱着,也不会用过意哭闹、捣乱等手段来吸引我们的注意;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探究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就安静地守在他们的身边,可以随时提供关怀和抚慰。

在安全型依恋关系中成长的孩子成年后会具有更高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适应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给自己足够的关注,找回属于你的生活

在我们重构亲子关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那个逐渐被我们丢失的“自己”。

还记得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还记得那些对你来说最有意义,却被你在事务清单上一推再推的事情吗?

科琳·欧格雷蒂希望我们找回对自己的关注,让自己能够拥有“良好的感觉”,而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得到实现:

1.考虑我们自己想要的生活。

养育孩子是一件十分艰辛的工作,我们需要不断付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维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实现自我的完善和成长。

否则我们就会在人生旅途中不断退步,更有可能变成《包宝宝》中那位绝望母亲的模样:自怨自艾、没有自我。

事实上,我们只有满足了自己的心灵需要,让自己感到积极、快乐,才能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去构筑健康的亲子关系,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考虑自己想要的生活,满足自己正当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2.对自己做出承诺并积极地去实行。

经常听到很多爸爸妈妈说自己想要读一本书、旅一次游、学一门新知识,可最终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搁浅”了。

对此,科琳·欧格雷蒂建议我们要对自己做出“承诺”:别让那件最想做的事情永远躺在“将来”等待着我们,而是要将它作为给自己的一种承诺和奖励,要把它提上纸面、加入清单、形成文字,这样才有督促自己去行动的可能。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3.安排好每天的事务,重新掌控生活。

当然,为了更好地掌控人生,我们有必要科学、高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并学会对各项事务进行排序,以便让育儿生活变得井井有条而不是一团乱麻。这方面的方法多不胜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为自己制作清单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来做同样的工作,让孩子从小就有清晰的时间观念,并能够改变拖拉、磨蹭的坏习惯,入学后也能够自觉安排好学习、娱乐、运动、阅读等各项活动。


短片《包宝宝》:打破过度粘连的亲子关系,别让无效育儿迷失自我


相信你已经看到了,“找回自己的生活”与“关爱和呵护孩子”之间其实并无矛盾之处。

我们可以用心了解孩子真正的成长需要,并能够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去关注孩子的内心,倾听他们对于未来的美好设想。

这样的步骤是我们不能越俎代庖的,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梦想或意愿去限制孩子,也不应该用自己定义 的“成功”去评判孩子。

如果我们自己有梦,应当靠自己的努力去求得实现,这也会让我们的心灵更加丰富而充实。

至于孩子的人生,则不需要我们过多进行干预,我们要做的是放手,让他们走自己的路,这将让我们成为孩子最喜欢的父母,也能够帮助我们享受一段非常美好而纯粹的亲子关系。

我是【亲子育儿堂】,长期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给我留言。敬请关注我,获取更多实用的育儿干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