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吼叫、發火,其實都是我最無力的應對方式

週末的時候,帶孩子寫作業,其中有一項作業是認讀拼音,其他所有的拼音都讀的很好,只有l和g兩個不認識,於是我們的一場拉鋸戰就開始了。

開始的時候我就教她讀,除了一遍一遍的帶著她讀之外,還想辦法的採用聯想記憶,我問她,:“你看l長的像什麼啊?”她說:“我覺得一豎像個魔法棒。”我說:“那你就記住,魔法棒l、l、l。”

對孩子吼叫、發火,其實都是我最無力的應對方式

教了很久之後,我再指著l問她讀什麼,她還是說不知道,而且在我指著教她怎麼讀的過程中,眼睛一直看著其他的地方,有時候還偷偷的玩手。

無數次的教,得到了無數個“不知道”的回應之後,我內心裡的情緒怪獸終於關不住了,我一下就爆發了。

我大聲的呵斥她:“你到底能不能認真學?一個l教了100遍了,你還是記不住,你眼睛到底在看什麼地方?”

孩子的情緒也開始不好,委屈的低頭,然後開始不說話。

此時我並沒有意識到這樣下去的問題,而是繼續發火:“你到底在幹什麼?讓你認真學認真學,你就是在那不認真,你到底想幹什麼?”

然後又是繼續的我教,她不會,其實現在想想,以孩子當時的情緒狀態來說,是根本記不住的。但是當時的我,似乎已經被憤怒衝昏了頭腦,喪失了理智,在又一次發現她在玩手之後,我動手打了她的手兩下。

在捱揍之後,孩子的情緒也整個崩潰了,開始大哭,我更加憤怒,甚至覺得傷心,認為孩子根本不理解自己的辛苦,也開始覺得委屈。

對孩子吼叫、發火,其實都是我最無力的應對方式

於是我們就從寫作業變成了她哭我生氣的場景。

而冷靜下來之後,看著孩子懵懂的眼睛,我突然心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我發現即便我吼叫、責罵,並沒有得到我想要的結果,孩子依舊不認識那個拼音。

尤其是在晚上孩子睡了一會之後,突然醒了,對我說:“媽媽,我做夢了,我夢見你打我了。”我突然被孩子的話擊中了,我的吼叫除了讓我自己的情緒釋放之外,給孩子到底都帶來了什麼?

是恐懼?是緊張?是焦慮?亦或是都有,也許情緒發洩之後,我的情緒得到了疏解,但是我的孩子呢?她要陷在這種不良情緒當中多久呢?

對孩子吼叫、發火,其實都是我最無力的應對方式

那天晚上我整個人都失眠了,我翻來覆去的想,發現其實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發火是我最無力的一種表現,因為我沒有辦法去解決孩子目前的問題,因為我的焦慮情緒得不到緩解,甚至是因為我自己的耐心不夠,所以我用了一種我認為的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發脾氣。

也就是說,在教育的過程中,這種方式卻是最沒有用的一種方式,除了互相傷害之外,我們並不能收到任何我們想要的效果。反而,我們的情緒處理辦法,我們的行為模式,都會給孩子的情緒上印上烙印,甚至會在孩子今後的人生中造成深遠的影響。

我們對孩子的態度,其實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我們對孩子的情緒的最初來源是希望孩子可以變得更好,但是我們的表達方式,卻讓我們的這種愛變成了一種壓力,一種傷害。

而孩子為了避免來自我們的苛責,會變得很敏感,甚至會去刻意的討好我們,會擔心如果自己做出一些行為爸媽會不會就不喜歡自己,於是開始通過語言等方式去確定父母是否會在意自己,是否會一直愛自己。

長此以往,孩子其實就會形成一種討好型的人格,而且在很多事情上,在和他人相處上,為了得到認可,他們常常會不自覺的讓步,即便是違背了自己的最初意願。

作為家長,我們本來應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保護者和引導者,我們本來應該引導孩子去發現這個世界的善意、美好,但是我們卻常常因為忽略情緒所帶來的影響,也忽略了孩子其實更需要愛,從而用言語暴力等方式,不斷的對孩子進行傷害。

對孩子吼叫、發火,其實都是我最無力的應對方式

所以我發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對他們的教育也是一個與自己和解的過程。

我們首先需要放下自己心中的焦慮情緒,讓自己對孩子的現狀有一個平和的接受心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會有自己的短處,不是每個孩子都必須是天才。

其次,我們要學會正確釋放自己的情緒,孩子不該是吸收我們負面情緒的海綿,所以當我們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一定要先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再去處理問題,而不是在情緒的當口上去解決問題。

再次,我們應該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姥爺曾經跟我說:“孩子的什麼事都不是一下子就能解決的,都需要一點點來的。”也就是說,無論是學習也好,養成好的習慣也好,都行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點點滴滴的滲入,而不是一次性解決。

還有就是,我們一定要轉變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我們常常會因為覺得自己站在長輩的角度,所以不自覺的對孩子會有一種命令的心態,但其實家長和孩子之間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關係,這樣才能更好的相處,更好的解決雙方之間出現的問題,而孩子也能夠更好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