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人,就应该活的很惨?莫泊桑的《穷鬼》让我明白一个道理

虽然他生活在人群中,却跟林中野兽一样,他一个人也不认识,一个人也不爱,他在那些乡下人中间只引起人们一种冷酷的轻蔑和无可奈何的反感。

尼古拉·众圣是皮埃特村的神甫捡回来的一个弃婴,他吃着百家饭长大。15岁的时候,他失去了双腿成为了乞丐,后来的他因为固守自己的世界,不愿做出新的改变,在熟悉的村落乞讨四年,耗尽了人们对他的善良,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莫泊桑的《穷鬼》,短短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个穷人悲惨的命运,但是莫泊桑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文章总是充满讽刺让人深思,这篇文章也是如此。

贫穷的人,就应该活的很惨?莫泊桑的《穷鬼》让我明白一个道理

消极的应对态度,决定了尼古拉的命运

尼古拉人生的最开始,确实是不幸的——他是一个弃婴,但是那时的他并没有因此而饿死,而是被好心的神甫捡回了家,带回了温暖的村子,依附众人的慈悲布施长大,幸运并没有抛弃他,他在村庄里健康长大。

可是,命运就是爱作弄人,他在十五岁那年,发生了第二次重大的不幸——面包房的老板为了逗笑取乐给他喝了酒,他醉倒在通往瓦维尔的大道上,腿被车碾压,导致他在15岁那年从一个健康健全的小伙,变成了残疾,从此过上了乞讨的生活。

初读之时,我将尼古拉的不幸归咎于面包房老板,如果不是他,尼古拉也不会失去一条腿,也不至于沦落为一个乞丐,最后走向死亡。但是,再读之时,我才意识到,尼古拉的穷,或许有腿疾的原因,但是他穷了一辈子,最后因“饿”而死,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自己对生活的应对方式。

人们太清楚他的为人了,40年来,老看见他那披着破烂衣衫的残疾身体架在两根木拐上面在各家破屋里进进出出,人们早已感到厌烦。

从小到大,身为孤儿的他,依赖于人们的善良长大,但是他却不知道,人的善良从来不是无限的,40年里,他虽然断了一条腿,但是之后的他没有选择其他方式去改变自己的生活,而是选择了乞讨度日,以至于人们对他越来越厌恶。

为什么你不到别的村子去走走,老在这儿拐来拐去?”那时,他总会一言不答地躲开,他的心里突然涌起一种对陌生世界模糊的恐惧。

一个人瘸了一条腿,确实是一件十分可怜的事情,但是尼古拉却在潜意识里,将这件事当做了“乞讨”度日的理由。他依赖这种可怜,活在可怜带来的舒适里,慢慢从15岁长到了40岁,可是最后,只有他的身体长到了40岁成年人的样子,内心却完全没有成年人的独立。

人们眼中“可怜的孩子”逐渐变成了“该死的懒汉”,或许尼古拉却从没有为此真正的思考过,当他被人刻薄以待的时候,他才开始恐惧,才察觉到这个世界的变得如此陌生——这个陌生的世界,没有人再愿意帮助他。

最后,因为饥饿,他走上了偷鸡的道路,结果被抓住的他,被人们打了一顿,然后活活饿死在了监狱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尼古拉的命运,是不幸的,但是他的不幸并不是他财富上的贫穷带来的,更多的在于他对生活消极的应对态度。他把别人对他的可怜看做理所当然,活在别人的施舍里,40年里,他没有突破自己,做出改变,而是从各家各户中讨吃,当人们不再愿意帮助他,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贫穷的人,就应该活的很惨?莫泊桑的《穷鬼》让我明白一个道理

自我封闭的人,只会让别人厌烦,让自己悲惨

尼古拉一直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里,他是孤独的,也是悲惨的。

尽管生活在人群中,他却跟林中野兽一样,一个人也不认识,一个人也不爱,在那些乡下人中间只引起他们一种冷酷的轻蔑和无可奈何的反感。

活在村庄里40年的他,却一个人也不认识,一个人也不爱,这简直是一种天大的讽刺。或许,尼古拉被自己制造的笼子关了太久了吧,习惯了在笼内等待喂食的他,又怎么可能会认识别人呢。一只不会觅食的野兽,一只到处乞讨的野兽,自然只会让人轻蔑和反感。

当人们不再惯着他,当他建立在别人身上的希望开始消散,被动的他,走上生命的末路便成为了必然。

尼古拉的命运,不禁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的命运也是十分悲惨,她失去了两任丈夫,自己的唯一儿子也被豺狼叼走,最后她沦为乞丐,在一个年夜,独自一人在雪地中死去。

贫穷的人,就应该活的很惨?莫泊桑的《穷鬼》让我明白一个道理

祥林嫂的悲惨,封建制度固然是最大的凶手,但是也有她自身的原因。

她在发生不幸后,也是选择了消极的应对态度——她逢人便说自己的悲惨,一遍遍重复孩子被狼叼走的经历,然而她每诉说一次,便是在自己的伤口撒一次盐。她的这种行为,不仅折磨了自己,更是消耗了别人对她的怜悯,让人们从同情她逐渐变为厌烦她。

四婶起刻还踌蹰,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

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自我封闭、自我压抑的祥林嫂,和乞讨度日的尼古拉一样,活在自己小小的笼子世界里,当笼子外的看客们再也不愿意展露自己的善意,那么里面的他们自然只能悲惨的“饿死”。

贫穷的人,就应该活的很惨?莫泊桑的《穷鬼》让我明白一个道理

突破自我,战胜苦难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产曾说:如果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依然用着童年的心灵地图,那就会走错路。

在小时候,我们都希望当一个毫无怨言、乐于助人的人,认为只有这样的社会才会更美好,但是长大后,才渐渐明白,每个人的善意都是有限的,我们对别人如此,别人对我们也是如此。

当我们面对不幸,如果选择依赖别人来应对苦难生活,就只会加剧我们的苦难。因为这种错误做法,只会消耗别人的耐心和友情,消磨我们自己内心的斗志,一旦周围的人们不再愿意施救,毫无斗志的我们也就会像尼古拉一样走向穷途末路。

罗曼.罗兰曾说,在你要战胜外来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自己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要你不断的自拔与自新。

一个人的成长,不分年龄,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是要不断的成长。这个过程中,如果将自己封闭起来,就只会让自己与社会脱离,活在自己的虚幻里,变成一种脆弱的存在。只有认识所有状态下的自己,不断的去突破自己,我们才有可能打破枷锁,活出新的模样。

贫穷的人,就应该活的很惨?莫泊桑的《穷鬼》让我明白一个道理

《当幸福来敲门》中流落街头的克里斯父子

美国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叫做《当幸福来敲门》,主人公黑人克里斯就是突破了自己的枷锁,活出了新生。

克里斯花费几乎全部家当,投资了一款医疗器械,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甚至连成本也没有赚回来,在命运最悲惨的时刻,妻子弃他而去,只剩5岁的孩子与他相依为命。

他的银行卡只剩21块,没钱付房租,他和儿子也因此失去了住的地方。没得吃,没得住,在我们看来十分压迫和绝望的生活,却没有打倒克里斯。他一边养儿子,一边工作,拼命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最后对投资毫无经验的他,靠自己的努力成功进入了一家著名股票投资公司。

有人说,他的成功,全是源于他的聪明。但是,如果他不努力,聪明又有什么用呢?

在生命最绝望的时候,他没有试图走上歧途,也没有沉沦于向别人抱怨自己的困难,而是不断的去拼搏,尝试做出突破,最后战胜了自己,战胜了苦难。

相比之下,莫泊桑《穷鬼》里的尼古拉,却活活把自己饿死。他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并不是。莫泊桑在描述他偷鸡的时候,写过这么一段话:

他抄起手边的一块石头,他本是很能干的人,扔出去之后,一下子就把离他最近的那只鸡打死了。“挂钟”摇摇摆摆走去拾他的猎获物。

从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被众人嘲笑、鄙夷的懒汉尼古拉,也并非真的是个废物,他本也是个能干的人,但是他将自我封闭,不愿靠自己的能力去进行新的生活,活在一戳就破的安逸之中,活在自我制造的笼子里,最后活活将自己饿死。

贫穷的人,就应该活的很惨?莫泊桑的《穷鬼》让我明白一个道理

自我打败自我是最可悲的失败,也是最让人看不起的失败,尼古拉的可怜并不是财富上的贫穷,而是心灵上的贫穷,这种穷才是让他变成了真正的穷鬼。

所以,无论生活怎么样,我们都不能让自己颓废,坚强的抬头挺胸,告诉自己,告诉周围的人,告诉世界,我们绝对不会因为苦难“饿死”,突破自我,战胜苦难,我们才会迎来新生。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