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帝国的农奴制度

一、农奴制度的由来

俄罗斯的封建生产关系,虽然开端于十~十一世纪,但是最初的农民还没有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们只是遵照习惯耕种领主的土地,当然也就按照习惯向领主缴纳贡租。然而从十四~十五世纪以后,随着商品与货币经济的发展,使所谓“封建危机”更形严重。因为领主经济一旦跟市场发生关系,就产生了种种奢侈的新欲求,因而他们就需要大量的货币。领主为了使自己经济环境适应这种新社会形态,就把以前向领内农民所征收的鸡蛋、乳酪、蜂蜜等所谓

小贡租,从这时起改收货币。至于其他谷物、皮革、油类等所谓大贡租,仍然按照以前的办法征收实物,因为农民拿不出大量的现金货币。同时这些领主非常聪明,他们为了配合新经济形态的变化,就扩大经营自己的直辖领地,并且尽量配合市场的需要,目的是要摆脱以前依赖农民的小规模经营。尤其是到了十六世纪中叶,随着货币的贬值而使谷物腾贵,就更加了领土配合市场生产的倾向。在这种领主大规模经营直辖地的情况下,当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他们就强化领内农民的劳役。这一经济形态的转变,虽然威胁到农业经济的自主性,而助长了领主对农民的禁属性,于是才形成了俄国史上有名的农奴制度


俄罗斯帝国的农奴制度

伏尔加船夫曲就是揭露俄罗斯底层人民的惨状生活

二、恩赏领地与世袭领地之争

俄罗斯帝国的农奴制度随着货币地租的出现,就某种程度来说已经把农民经济与商品经济连在一起。不过这却不能意味着农民负担的减轻,只能说是促进了农民阶级的分化。后来更随着地租的增高与地租形态的推转,领主们为了确保劳动力就把农奴制度予以法制化。在这种情形之下拥有广大世袭领地的贵族诸侯经济,和仅有小块恩赏领地的士族经济,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所谓恩赏领地,就是通常所说的封土,也就是帝王赏给臣下的领土。因为按照欧洲封建制度的传统惯例,每当封臣有功绩或尽忠职守,主君都要按规定恩赏封臣财物或者领土,这种领土就是恩赏领地的最早来源。不过这种恩赏领地并不是世袭的,而是在某种条件之下由臣子利用一定年限。后来随着莫斯科大公国的统一,尤其是到了十五世纪的八十年代以后,这种恩赏领地就发展成士族阶级的基础

。再加上有沙皇的从旁以法律保护,因此士族阶级对一般农奴的收夺就更加厉害。还有这种恩赏领地为了争夺农奴的劳动力,就跟各大贵族的世袭领地发生竞争,于是世族阶级经济才跟世袭领地经济有了冲突。但是由于世袭领地的领主,不是大贵族就是富裕的修道院,跟士族竞争的结果极占优势,因而才直接威胁到恩赏领地的经济情况。不得已这些旧日的沙皇功臣就在朝中活动,企图用政治力量维护他们的利益,就是以高压手段把农奴附著在他们的领地上。恩赏领地既然受到了政治的保护,那是世袭领地只好退避三舍,经济利益遭到惨重损失,而无法维持他们以前所要求的自主经济。世袭领地经济的凋落,导致大贵族与大修道院的式微,结果就是他们跟士族阶级的仇恨更加深刻。

三、老牌农奴哥萨克人的奋斗

这种封建领土内部矛盾冲突的发生,就更加使领主与农奴的对立尖锐化,可是每当封建领主进行残酷的巧取豪夺时,农奴就会进行或明或暗的抵抗。虽然政府也曾一再镇压,可是仍然制止不了农奴的逃亡。尤其是到了十六世纪的七十年代,由于国家“皇室领地制度

”的实施,以及立窝尼亚战争所消耗的庞大军费,结果才破坏了农奴经济的完整性。同时在另一方面,更由于国家在东南俄开辟了殖民区,因此很多农奴都从诺夫哥罗德和中俄往南逃亡,结果就使这些地方的农村因为缺乏劳动力而荒废。另外还有一大批农奴,因为忍受不了平日领主和国家的双重剥削,冒险翻越国境,逃往国家权力所达不到的南俄大草原地带,来投奔自十五世纪以来就定居在这里的哥萨克人


俄罗斯帝国的农奴制度

文艺复兴时代中的哥萨克人


所谓哥萨克,最初本来也都是俄国的农奴和奴仆以及都市贫民,他们由于不堪俄罗斯贵族的剥削,便纷纷亡命到俄罗斯各边区的波斯、奥斯曼、西伯利亚以及中亚细亚,所以哥萨克一词就是土耳其语的自由人之意。后来由于逃亡人数逐渐增多,就各自组织了独立社会,因此而就被世人称为哥萨克民族。其中尤其以位于乌拉尔和第聂伯河一带的哥萨克,到了十七世纪已经形成了实质上的完全独立国,在当时复杂的东欧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俄罗斯帝国的农奴制度

哥萨克酋长国


哥萨克人民族性非常强悍,尤其善于骑射,其武勇可以和蒙古骑兵相比。因此十六七世纪以后的历代沙皇,为了防御奥斯曼土耳其人和鞑靼人的入侵,就供给南俄一带的哥萨克人军资粮饷,把他们编练成一种具有特别战斗力骑兵团。这种军人社会等于是一个国家,他们可以公选自己的酋长,除了靠战争而获得的生活资源外,也从事畜牧、狩猎、捕鱼、贸易等事业。十七世纪以后发生阶级分裂,由亲俄的富贵阶级统治贫贱阶级。由于这种哥萨克人内部阶级对立,以及由沙皇政府所加在他们头上的强力压迫,才使十七八世纪以后不断发生农民大暴动,例如拉辛普加乔夫就是这些暴乱中的领袖。到了二十世纪初叶,这些哥萨克人中的富贵阶层,就都成为沙皇的鹰犬帮助镇压革命。可是到了1917年俄国发生大革命以后,那些哥萨克人中的贫贱阶层就都倒向了苏维埃政府。


俄罗斯帝国的农奴制度

闻名天下的哥萨克骑兵

四、农奴制度的法制化

俄罗斯帝国的统治阶层,为了克服由于农奴逃亡所造成的经济危机,藉以巩固帝国政府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于是就由政府下令将农奴制度予以法制化,严格管制农奴的逃亡或移动。关于这一点,伊凡三世早在1497年所颁布的法典里,就明文指定每年11月26日一天为

移动日,准许已经偿清领主金钱与劳役债务的农奴,可以在与11月26日为中心的前后各一个礼拜之内,离开土地四处移动。后来伊凡四世又在1550年颁布法典,重申除了移动日之外,农民不可擅自离开领主。尽管如此规定,可是实行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在16世纪后半期,在移动日以外而出走的农民还很多,因此伊凡四世就又在1580年颁布诏令,严格规定以后农民不得随便离开领主,就连移动日的两个礼拜也不例外。到费奥多尔一世时代,也规定从1590年~1595年的5年间严格管制农民的移动或逃亡。在这五年期间,俄国政府特别通令全国,大量土地制成图册,藉以明了土地面积与所能负担的租税。在这种土地图册里,凡是登记在某一个领主土地上的农民,以后就算是这个领主的法定农奴,由政府赋予领主种种特权,这些特权包括对农奴的管辖权、奴役权、追捕权。到了1597年,费奥多尔一世更把领主的追捕权时间延长为五年。后来这种对农奴的追捕时效,又经过俄国政府的三次修订,就延长到
15年之久。


俄罗斯帝国的农奴制度

费奥多尔一世


到了1646年,俄国政府又进行全国农奴人数总调查,凡是经调查登记有案的农奴,以后就都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不过真正把农奴制度予以最后法制化的,则是1649年由

阿列克谢一世所颁布的法典。根据这项法典,凡是登记在土地图册上的农奴,就要终身成为由领主任意奴役的农奴,领主可以对逃亡农奴享有无限期的追捕权,一旦追捕到手农民就必须再属于原领主。这项剥夺农奴基本人权的法令,不但农奴的身体、劳力、自由都是属于领主的,就连农奴的人格、精神、意志也都是属于领主的。后来虽然经过数次修改,可是一直到19世纪前半期仍然存在,这就构成了俄罗斯农奴制度的整个内容


俄罗斯帝国的农奴制度

阿列克谢一世


如此说来,俄罗斯帝国政府所颁布的种种法令,既然已经把农奴五花大绑起来了,那俄国的农奴制度应该行之无阻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时还有农奴的拼死反抗,以致使农奴制度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中。不过俄国即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所以每当农奴起义以后,政府都能轻而易举地把他们平定,因而俄国的农奴制度始终有惊无险,一直维持到20世纪初叶苏维埃政府革命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