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满清四百年(16)辽沈沦陷

[袁应泰其人]

袁应泰出生年月不详,万历二十三年考中进士,被分配到临漳从知县干起。在任期间兴修水利,灌溉良田,颇得百姓爱戴,由于政绩突出,升为工部主事,后来又先后在山东和河南工作,均取得不错的政绩。但其工作政绩主要还是在民生建设方面,并未有过带兵打仗的工作经验。

在明末那个迷茫的时代,像袁应泰这样能干实事的人真不多见。由于辽东事情最棘手,朝廷自然想到把能干的袁应泰调到辽东任事。做出这样的人事安排,朝廷那帮人也不是头脑发热,除了袁应泰是东林党人外,还因为他也有过练兵的工作经验。然而他所谓的练兵,也就是纠结一些流民组成地方自卫队而已,这样的经验放在辽东根本不值一提。

袁应泰自己似乎明白这点,接到朝廷的任命后,他曾上疏拒绝,被朝廷驳回,还给了他尚方宝剑,让他见机行事。

我想尚方宝剑可能确实挺好用,平时文质彬彬的袁大人拿到宝剑也同样暴走一回。刚上任就砍了将领何光先,又罢免了李光荣等数十人。连作战尤为勇敢的贺世贤,他也想动了。在当时的辽东,贺世贤几乎是唯一敢于同八旗正面交锋的将领,他作战有勇有谋,在风雨飘渺、军心涣散的拉锯战中,也只有他还屡屡获得斩首百人的战绩,这极为难得。努尔哈赤当时给李永芳布置的头号任务就是想法设法招降贺世贤。

这样的人,袁经略为什么要动呢?他自己给出的理由就是贺世贤贪生怕死。因为抚顺失守后,张承胤赶来救援,中埋伏战死,而其属下贺世贤却逃过一劫;北伐四路出击,担任副将的贺世贤在得知刘綎身陷重围后,却又未发兵相救。说这些,可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显然都是借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贺世贤爱饮酒,酒喝高了喜欢吹牛逼,以前熊大人很猛,他自然有所收敛,现在来了个白面书生,他是横看竖看都不顺眼。袁应泰也是怎么看贺世贤都不顺眼。

不过袁应泰终究没有用尚方宝剑砍了贺世贤,奏折中说让他戴罪立功,实际上是怕动摇军心,而且能打的将领真不多了。

袁应泰既然说到贺世贤怕死,他自己当然要表现得不怕死。刚上任,他就杀白马祭天,向朝廷表明志向,此去不成功便成仁。当然了,他是想成功的。

砍完人,袁应泰向朝廷上表了收复抚顺的计划。为了消灭金国,解救被占领区的广大受苦受难的大明百姓,袁应泰一方面积极招抚流民,一方面整顿军备,两手抓,两手都很硬。

当时蒙古诸部赶上旱灾,许多流民涌入关内嗷嗷待哺,袁大人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下令用军粮来救济这些难民,时不时还亲自走街串巷,慰问难民,给他们送温暖,希望他们能感激大明王朝的恩德,加入到抗金的光荣事业之中,从而打造出一条多民族统一战线。想法是好的,可是粮食是有限的,难民的增加导致原本储备不多的军粮都快被吃完了;这些人蒙古人吃饱了夜里没事干,偷偷出来抢劫财物,奸淫百姓,不仅没有发挥正能量,把原本衷心大明的百姓也得罪了。还有许多金国的间谍,也趁机化妆成难民混了进来,每天吃着袁大人发放的免费午餐,养精蓄锐。

除了招抚流民,袁大人还积极备战,准备出击努尔哈赤,化被动为主动,这一想法得到朝廷众臣的肯定。

熊廷弼经手辽东采用步步推进的办法,这是符合当时两国的战略实际,大弱国对阵小强国,避免军队主力决战,通过持久战消耗取胜这才是明智的。看了这么多年抗日雷剧的同胞们,想必你们应该深有感触。

这些袁大人懂不懂呢?后人很多说他不懂军事,其实我看未必。袁应泰是个务实的人,纵然他不懂军事,但是他绝对不会乱来,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经过大脑认真思索权衡之后做出的。他之所以要做决战准备,实际上是迫于朝廷压力。朝廷当初换下熊廷弼,主要还是因为他无法消灭金国,给那些吃饱了没事干的言官留下口舌把柄。现在让袁应泰接任,就是要他打破这样的僵局,如果他继续推行熊廷弼的策略,势必下场跟熊廷弼一样。

更重要的一点,朝廷此时真的无法长时间支持这样的消耗战争了。说朝廷那帮人是闲着没事无伤大雅,但说他们祸国殃民就偏离事实了,这些通过科举选出的很多高材生也是从国家财政角度考虑,窘迫的现状让他们失去了耐心,他们想要的就是尽快解决掉努尔哈赤和他的金国,让大明王朝重获安宁。

袁应泰一把年纪了,又是一个实干家,而且做过工部主事,这方面他比熊廷弼了解得更透彻。现在朝廷把辽东这个烂摊子丢给他,就是要他去完成熊廷弼完成不了的事情。

朝廷给了钱,给了尚方宝剑,不久收到了袁应泰收复抚顺的计划。顿时朝廷的言官们眼前一亮,感觉袁应泰果然不负众望,这样的气魄才想一个领兵打仗的,不像那个熊廷弼,整天就想着龟缩,面对别人的指责还巧舌如簧。

袁应泰的计划很完美,就是召集大军十八万,十个总兵官。其中四个总兵官率兵近五万人分别驻守在沈阳、辽阳、浦河、奉集。剩下六个总兵官率领十三万大军占领抚顺(抚顺已经是座被毁的空城)。按照袁应泰的想法,占领抚顺后,一旦努尔哈赤来攻,就让其他四个总兵官率军偷袭敌人后方,让敌人首尾不能相顾。

从策略上看毫无问题,只是袁应泰太高估了明军的战斗力,冷兵器时代一个部队的战斗力不能仅仅根据人数换算的,否则也不会出现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上演的奇迹(6万击败40万),还有彭城之战的奇迹(3万击败56万)。

计划制定后,袁应泰开始着手找朝廷要钱要兵,基于他人际关系比较好(东林党人),朝廷都尽量满足他。袁应泰正忙得热火朝天,人家努尔哈赤也没闲着,一边在萨尔浒筑城运输战略物资,一边研究如何攻打明朝。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这个仗该怎么打,关键时刻明朝降将李永芳建议以试探的方式,先打奉集堡和虎皮驿,打乱明军的判断,最后出主力攻打沈阳。

努尔哈赤采取了这个策略,兵分八路向奉集堡扑过来。守将李秉诚接到探子回报还不相信,自己亲自率三千骑出城一探虚实,果然努尔哈赤是率领大军来了。李总兵见敌军还没有摆好阵型,就率兵上去骚扰一番,待八旗军准备还手的时候,他立刻率兵往回跑。

皇太极和莽古尔泰见状紧追不舍,一直到城下才停止。城上打出的炮弹击中了八旗一个参将,皇太极和莽古尔泰看到奉集堡防守坚固,就撤军回大营。

过了几天,努尔哈赤又派少数兵攻打了虎皮驿和王大人屯,同样是没捞到好处,反而在明军的固守之下无可奈何。

只是清军并未拿出真实的本事来打。

这几仗打下来,明军得意洋洋,八旗兵也不过如此嘛。努尔哈赤也同样得意洋洋,因为在出炸弹之前,一般都会出些小牌试探。

天启元年三月初十,努尔哈赤率主力攻打沈阳。在确定努尔哈赤军事动向之后,明军并未星夜兼程派援兵来救,此时多数明朝总兵通过前几次交手,对沈阳的防守倒是充满信心。

[沈阳失陷]

三月十二日清晨,努尔哈赤大军缓慢挺进沈阳城。

沈阳城防守很有特色。在东门外,挖了十道一人多深的沟堑,在沟底都插入锋利的木桩。十道沟堑之后,又挖了一道半人深的战壕,战壕内放着一二十才能抬得动的巨大木栅。木栅后面又挖了一条五丈长,两仗深的大壕沟,在壕沟后面堆起半人高的土墙,每个土墙长约一丈,墙与墙之间留有空隙,空隙之间放着战车枪炮。这一套防御工事针对骑兵冲锋非常有效。

我之前也详细说过,八旗不是简单的纯骑兵组合,所以这样的防御工事并不能很好地阻挡八旗的步兵方阵。熊廷弼在上疏中也强调说明过,八旗兵并不是单纯的骑兵组合,用挖战壕列枪炮的战法并不能有效克制,必须利用坚城巨炮防守才能奏效。

努尔哈赤看到沈阳城负责的防御工事,没有马上派兵进攻,而是让李永芳同志去招降沈阳城守将贺世贤。李永芳同志来到城下亲切地问候了贺世贤同志,回顾了两人过去的同胞感情,描述了自己金国的幸福生活,并对明朝当今的黑暗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希望贺世贤同志能够识时务,投降金国,早日过上幸福生活。

贺世贤听完李永芳的话,直接对着城下的李永芳吐口水,随即对李永芳卖主求荣、叛国降奴的恶劣行为进行了强烈地谴责、批判,顺便也问候了李永芳祖宗十八代。

李永芳恨得咬牙切齿,只能如实禀报。努尔哈赤知道降服不行,就使用第二招,凡是出了这一招,一般脸皮不像刘邦那样厚的基本都挡不住。

这一招就是骂你全家,文明一点称叫战。就是找个能说会道的人,把对方主将所有亲人问候一遍。这可不是随便骂的,一般情况下会提前做一个调查工作,将你本人成长、学习、工作、恋爱、婚姻等过程中做过的丑事全部抖出来。你们想想看,敌人当着你那么多手下的面让你出糗,骂你没血性、窝囊废、性无能,只会像鬼孙子一样窝在城里像鳖孙一样,身为血性汉子几个能受得了?

项羽当年围荥阳的时候,不仅绑架了刘邦的老爹,还俘虏他的老婆,在这里的情况下,刘邦依然闭门不战。项羽没有办法,来到城下骂刘邦小人,废物,指名道姓要跟刘邦单挑。结果刘邦喝完一杯茶,站在城楼上一口气列举了项羽十大罪状,说得条条有理,最后还来了句“老子斗智不斗不斗勇!”你们看看,这样沉得住气的人,怎么可能轻易被打倒。

再回头看看贺世贤,开始还是选择承受,但是努尔哈赤这边派人轮流上阵开骂,中间不停歇,跟新闻联播一样,想换台都不行。贺世贤郁闷地喝了一天的酒,第二天终于忍不住了,贸然率一千精骑出西城迎战,这就中了努尔哈赤的激将法。

贺世贤的精骑兵跟八旗的护军是同个类型,装备的武器都是锋利的近战和弓箭类武器,主要是用来干扰对方步兵方阵,并在对方溃败后进行人头收割的。如果面对面进行阵战,贺世贤的部队就是鸡蛋碰石头。所以熊廷弼做经略的时候,每当八旗攻城,都是让他在不远处干扰八旗进攻,平时就让他去屠杀女真耕种的百姓,这样才能发挥贺世贤精骑兵的威力。

他刚一出城,代善和阿敏就率部开始包围贺世贤。几个回合冲击下来,贺世贤身中十四箭,都快被射成马蜂窝了,只能率部退守西门。这个时候城内的女真内应打开了东门的吊桥,努尔哈赤的步兵带着事先准备好的木板,在长甲兵的抵挡下,迅速越过沟壑涌进城内,双方随即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

贺世贤后有骑兵追击,前有步兵堵门,进退维谷。他挥舞着铁鞭做最后的挣扎,又中数箭坠马而亡。尤世功率部血战至西门救贺世贤,寡不敌众,殊死拼杀片刻也战死。

号称拥有七万人防守的沈阳城,顷刻间死尸遍地,血流成河。最可悲的莫过于贺世贤战死后,朝廷言官诋毁他降敌了,不给其家人任何补恤。贺世贤,凡尘中一个孤儿,是被杂役抚养成人,参军后作战勇猛,一直升到总兵官。在沈阳包围战他轻敌出战,确实要负责任。可是经略袁应泰,心怀偏见,认为贺世贤历经多次鏖战不死,有贪生拍死之嫌,曾一度想用尚方宝剑将其斩杀。有过这样的羞辱,在面对八旗的挑衅,你让贺世贤如何从容面对,他借酒消愁隐忍一天,可以窥视出其内心挣扎。兵败后,他第一个想到的是无颜面对袁应泰,不是愧对,而是不想再被其凌辱,只能一心求死。

袁应泰奏报朝廷称贺世贤生死未知。之后言官抓住机会,发挥个人想象力,流言蜚语不久广为传播,演绎出两个版本。一个版本说贺世贤主动投降,被后金直接砍了;另一个版本说贺世贤一人逃到木梨山的地方,饮酒后感觉羞愧头投涯而死。据后来贺世贤的家丁张贤回忆,当时一个叫何世延的参将随贺世贤出战,贺世贤战死,他随即率领部众投降,当时很多人以讹传讹,认为那个人就是贺世贤。但是朝廷却依旧没有给贺世贤平反,连半分钱的补恤都没有发放给他的家人。

一代将军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这难免让那些心怀为国精忠的人感到心寒。

[辽阳沦陷]

沈阳被围后,袁应泰令其他总兵火速支援,可是除了周敦吉、秦邦屏等人比较积极外,其他人都不是很积极。等到一群人行军到浑河附近,就得知沈阳已经沦陷。这个时候总兵陈策建议班师回去,再去支援已经没有意义了。可是其他爱国将士已经失去理智了,尤其是周敦吉和秦邦屏,他们认为既然来支援,现在又回去算什么,作为将士不就是要跟敌人战斗到底吗?

这个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要结合实际局势啊。沈阳沦陷了,敌人现在正等着围点打援。

众将士吵成一团,最后由周敦吉和秦邦屏率川军两万余人先度过浑河,在北岸安营扎寨。努尔哈赤立刻派出右翼四旗进攻周敦吉部队。没等到步兵方阵赶到,八旗护军已经率先发起冲锋,以为这些川军一冲集散,却不想明军骁勇善战,一番冲锋后护军伤亡众多,参将一人、游击两人直接为明军击毙。

看情况不对,八旗护军退后,又调来左翼四旗,排成方阵进行合围。秦邦屏殊死抵抗,八旗士兵伤亡三千多人,这样的血腥场面让努尔哈赤心头不禁感到一丝胆颤。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川军被渐渐蚕食,周敦吉和秦邦屏战死后,部队溃败,被砍死的、落入浑河淹死的不计其数。

北岸战斗完毕,八旗迅速挺进浑河南岸,包围陈策和童仲揆率领的浙江营。浙江营利用建立的堡垒,用火器攻击八旗兵。努尔哈赤令他的盾车走在前面,逐步推进。就在这危机关头,朱万良和姜弼率领的三万大军却安营于不远处的白塔铺,只派了三百骑兵过来象征性骚扰一下,看到八旗兵过来迎击,转头跑得比兔子还快。浙江营的士兵弹药耗尽,便布阵进行肉搏战。陈策的部队身披重甲,手持上矛大刀,防御力非常强悍。努尔哈赤让自己的盾兵配合弓箭手排成方阵对决,又令自己的护军在两边迂回攻击。明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依然血战不降,直至陈策、童仲揆战死,军队才出现大溃败。朱万良、姜弼闻讯率部立刻逃回辽阳,算是完整保存了这几万人。

袁应泰恨不得立刻砍了他,但现在将领几近损失殆尽,只好让朱万良戴罪立功。

三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仅仅修整五天又进攻辽阳。袁应泰派兵出城四面列阵迎战,本来兵就不多,还分兵迎战,大军殊死抵抗一昼夜,第二天西门破,八旗军涌入城内,双方展开肉搏战,直至全军覆没,辽阳继而沦陷。袁应泰痛哭流涕,拔剑自刎。其他战死的将领士兵不计其数。

袁应泰确实不懂兵,面对努尔哈赤来势凶猛的进攻,不懂避其锋芒,只知一味迎敌。虽然明军火器在城外布阵攻击效果最好,可是努尔哈赤的步兵方阵在平地布阵攻击也是最佳。此外,火器的直线攻击多为盾车抵挡,而女真兵弓箭的投射却能很好地打击明军。

错误的指挥导致熊廷弼一年多辛苦经营的成果毁于一旦。

读历史,虽然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是袁应泰有些做法还是不得人心。从前面提到的招抚流民就存在问题,招抚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也要把握尺寸。在民族矛盾依旧激化的时候,不分差别地招抚汉人、蒙古人和女真人,出发点是好的。但那些流民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谁能真愿意为你袁经略卖命呢?至于被招抚的人当中有间谍,还有偷窃等等这些引起的矛盾,即使不是袁应泰希望看到的,也是因为他而造成的。此外还有临战换将,那些将领毕竟是熊廷弼调教了一年多,将领和士兵之间也达到了一定的默契度,结果他来了,感觉不行的都换了,连贺世贤也想动手换,这一点完全没有必要,大家本着共同的目标,并非就要像史书上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选择那样做是因为主帅没用或者说不够自信,否则天下将领皆可为己所用对不对?

袁应泰做得最不合理、最过分的事情,是把辽东那些犯罪的汉人妻女配给那些投降的夷人。试想一下,你如果是生活在当时辽东的汉人,你看到这样的事情你心里会怎么想?说好的祖国啊母亲,怎么能做这样伤害自己同胞的事情呢?御史张铨极力反对道:“这些人虽然是犯人的家属,但也是中国儿女啊,袁大人你怎么能把他们随意分配给那些蛮夷呢?”在场的犯人家属听到张铨的一番话后,泣不成声!

后来,张铨被俘虏,努尔哈赤欣赏他的才华,想将其圈养,然后通过洗脑让其为自己所用。张铨见到努尔哈赤后,拒不下跪,嘴里还不停地喊道:“打倒努尔哈赤,大明王朝终将取得胜利!”喊完之后,还不忘对着一旁的李永芳怒目而视。在努尔哈赤攻打明朝这段时间,他主要的工作就是策反。张铨被俘的这段时间,李永芳对着他整天好说歹说不停,可是张铨就是不买账。

努尔哈赤是爱才的人,打心底很想留下这个人为自己所用,可是张铨一进了他的大营就开通了狂暴模式,骂个不停。连押送他的侍卫都快听不下去,刀锋已经慢慢嵌入脖颈。努尔哈赤看着张铨长叹一声道:“你不战而降,本应优待,但是你现在一心求死,渴望尽忠,那恩养你也没有无意。”于是下令处死张铨。

在一旁的皇太极爱惜张铨,便开口劝道:“昔日宋徽宗、宋钦宗降我大金,也屈膝跪拜大金皇帝,后来不仅没杀他们,还给他们封了王,你为何就不愿意像他们两个一样跪拜大汗呢?我是希望你能活下来,所以这样劝你。”

张铨还是没有选择投降后金,苟且偷生。临死之前,张铨对着大明王朝的国都跪拜,伤心地向着故国和君主辞行;又对着自己家乡的方向跪拜,遥隔千里向年迈的父母挥别,然后被缢死。

辽沈丢失,朝廷一时间又吵翻天了。出了这样的大事,总得要有人负责,前方将士全部死亡殆尽,免于责难,只能找活着的人了。大家如果记得之前说的内容,也应该能猜到背黑锅的就是那三个逗比言官,冯三元、张修德、魏应嘉,还有一个幕后主使姚宗文。三个逗比连降三级,姚宗文罢官滚蛋,至此朝廷总算是安宁一点。

处理完了相关人等,辽东问题还是要解决,经过大家廷议,一直认为这个烂摊子还是交给熊廷弼最适合,他最适合给人擦屁股。熊廷弼再三拒绝不愿意,但是朝廷坚决要他收拾这个烂摊子。天真的熊廷弼又提出了自己的三方建置的治辽方案,为了实现这个方案,他要二十万大军、尚方宝剑、以及决断权,这些朝廷想都没想,全部答应。

朝廷想都没想,不是因为信任他,而是压根没把他的话当回事。说好让他一个人决断,结果又给他配了一个政委王化贞同志。

二人一到辽东就开始互掐起来,一场更大的悲剧又要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