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一生宿敌?他究竟是谁?孩子:“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从小都有一个不存在而且很完美的敌人,没错!那就是爸爸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究竟是谁?什么都比我们好?到了现在也是一样的,总是听见爸爸妈妈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看看你,真没用。其实这些话无形中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比直接揍他一顿的伤害还要大。

一生宿敌“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的一生宿敌?他究竟是谁?孩子:“别人家的孩子”


对于大部分人,“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童年绕不过去的存在。

他们智商颇高颜值爆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而很多家长也乐于指着“别人家的孩子”来数落我们的种种不是,他们羡慕的劲头总让我们误会,如果有机会,他们肯定要拿我们去把别人家的孩子换回家。


孩子的一生宿敌?他究竟是谁?孩子:“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家长不知道,通过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来激励他们,其实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教育方式。大部分时候,也不是他们有意未知的,是他们把对自己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远不止在让在比较中处于劣势的孩子更不自信,更在于它会逐渐抹灭孩子学习、玩乐、探索世界的本能快乐,中断他们尝试错误的自然阶段,把他们的注意力从事情本身引到狭隘的自我评价上来。

更糟糕的是,它还塑造了一种充满警惕和敌意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和人之间是相互竞争而非合作的,周围没有朋友,都是潜在敌人,你不是胜利者,就是失败者。

“别人家的孩子”其实也不好受。学校是“别人家孩子”扎堆的地方。

我发现,有些学生已经把“别人家的孩子”当作根深蒂固的自我信念刻到脑海中。他们会比别人更焦虑,通常也更努力,但好像更不自信,对必然会经历的挫折缺乏准备,更难去面对挫折,也更难从挫折中复原。


孩子的一生宿敌?他究竟是谁?孩子:“别人家的孩子”


当“别人家的孩子”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这种感觉更多的像是,他收了那些当年夸奖他的人的钱,但后来交不了货,有一种欠了别人的羞愧感。

这种羞愧感是“别人家的孩子”常有的情绪。他们拼命想要证明的、经常摇摆不定的,或者努力躲藏的,都是同一个秘密:也许,我并没有别人看起来那么好。

他们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也有坏的一面,他们自己也很难面对自己居然有不好的一面,虽然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这么怀疑。

可是,你是怎么样的人,关别人什么事?


孩子的一生宿敌?他究竟是谁?孩子:“别人家的孩子”


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有时候需要和别人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位置。但是无论批评还是表扬,过多的比较,都会让你逐渐把目光从事情本身转向自己,就像自恋故事中的希腊美少年纳西斯,无法把目光从自己水中的倒影移开,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偶尔,他们也会抬头看别人,但要么是看看别人比他们跑得快了还是慢了,要么是揣测别人会怎么看他们。“

别人家的孩子”经常有种奇怪的错觉,觉得自己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每一个错误,每一点不足,都会被看到和记住。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童年,就是在被关注中长大的。

如今,这么多双眼睛,都内化成了自我的一部分,死死地盯着自己,避无可避。

只是看着他们的那些“别人”,都那么抽象,没有自己的痛苦、纠结、同情和爱,好像那些“别人”存在的主要功能,都是为了评价他们自己。

这时候,虽然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别人,看到的却仍是他们自己。


孩子的一生宿敌?他究竟是谁?孩子:“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长大了的“别人家的孩子”,会成为新一代的父母,他们会指着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循环往复,成为独特的中国教育模式,焦虑就会这样一代代蔓延。

曾经在一个小学,一个班主任在批评一个一年级的小男生不守纪律。班主任指着旁边一个小女生,说你看看你多淘气,看看XXX,多听话。

那个小女生骄傲地把双手摆得整整齐齐,腰背挺得笔直,像个模特。我看着心里其实挺难过。那个老师不知道,在此后的很多年里,也许这个女生会一直这样挺着这样的身姿。

为了维持这个形象,她会努力去回避那些能帮助她成长的挑战。她会生活在他人期待的牢笼中,孤独又脆弱地骄傲着。


孩子的一生宿敌?他究竟是谁?孩子:“别人家的孩子”


尼克胡哲说过”就在我小时候,我妈妈做了一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决定,就是让我跟普通小孩一起玩。她说我是一个正常的小孩子,只是缺少了几个小零件而已。这句话向我灌输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我有权利去过没有标签和没有限制的生活。你也有这样的权利,去摆脱别人对你的分类或限制! ”


孩子的一生宿敌?他究竟是谁?孩子:“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是别人家的,你自己的孩子才是你自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