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好的東西,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

《但是,還有書籍》就是這樣一部清新、優質、有溫度的紀錄片:豆瓣評分9.3,b站評分9.8,看到不止一個網友說:5集真的太少了,我也是其中一個。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豆瓣評分


該紀錄片由嗶哩嗶哩和北京小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胡歌為其配音(我最初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精美的內容當中,並沒有聽出來是胡歌的聲音)。該系列共有五集,每集25-30分鐘,當你點開第一集,就會發現停不下來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就在滿足中度過了。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一共5集

網絡上介紹書的節目不少,《一本好書》、《朗讀者》、《一千零一夜》等等,但是幾乎與熱搜、流量無緣,還是感謝喜歡看書的胡歌,能夠為這部紀錄片配音,很多人最初是衝著胡歌去的,後來慢慢被內容吸引了過去。

編輯、翻譯、二手書、繪本、書本裝幀,通過這個紀錄片,你可以瞭解一本書的背後,凝聚了許許多多愛書人的才華和努力。


在快時代裡,這些像苦行僧一樣為了理想主義而活的人

片子裡有太多有趣的小故事,我挑了其中3個分享一下:

豆瓣禿頂會會長朱嶽,一個本科法律,做過三年律師的文學編輯,為了發掘更好的文學作品,頭髮都掉光了。

“上班、打卡、開電腦、看看豆瓣、看會兒稿、看會兒郵箱,一天就過去了。”現實世界的生活,對於朱嶽而言似乎有些枯燥。

他說:“寫小說是當上帝,做編輯是當雜役”。直到把《寂寞的遊戲》這本書成功推廣出去之後,他開始意識到編輯這份工作的意義:文學世界的伯樂。從那時起,他決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發掘華語原創文學上。

“只要在十萬人裡,找到一個人來看這書,華語原創就能活。”

但是純文學是一條孤獨的路,比起其他實用性更強的書,銷售數據總是不那麼好看。

在我看來,純文學就像白米飯,如今大眾的口味紛繁多樣,許多餐館不會把米飯作為招牌菜來推廣,但人是需要吃白米飯的,不管是粵菜、川菜、湘菜還是上海菜,缺了米飯,總感覺少了些什麼。這個禿頭會長,就在做發掘和推廣好米的工作,不能總靠人性的弱點去發大財,要去認識、彌補和克服那些弱點。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2、翻譯《百年孤獨》的北大教授

北京大學副教授范曄,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之一”。那本曾佔據暢銷書首位的文學作品《百年孤獨》,便是范曄的譯作,他是馬爾克斯首次授權《百年孤獨》的中譯版譯者,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最終,范曄花了11個月翻譯這本書,把一個魔幻的故事,用平常的口吻譯了出來。那本原版書,已經被範老師翻得不成書樣,打個噴嚏就能吹掉好多頁紙。當年高考看過的書,我都沒有這般“狠心對待”,忽然有些慚愧。

範老師第一次去哥倫比亞,就趕上了馬爾克斯的葬禮。這種冥冥之中的安排,讓他感慨,借用百年孤獨的一句話:我來,是為了國王的葬禮。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3、作品被日本小學國文教材收錄的繪本畫家

73歲的老奶奶叫蔡皋,湖南人,家裡的天台有一個很大的花園,種滿了各種花草植物,落紅、蜻蜓、蜜蜂、花香,平時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在天台坐著,靈感就會迫不及待地找上門來。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可愛的蔡皋奶奶

在長沙老街溫暖融洽的環境中長大,外婆是蔡皋關於民間文化的啟蒙老師,童謠作為飽含生活智慧和精神力量的形式,深入蔡皋的心,後來也成為她的創作源泉之一。拿過繪本的國際大獎、也做過6年的鄉村美術教師,喜歡自然的蔡奶奶,活得像極了一個單純的孩子。

穿過人生幽暗的山洞,最終抵達的,是柳暗花明的桃花源。


很久之前,聽說過某個歐洲小國的國民,傳統是每半年就要到山裡去住一住,因為和自然在一起,你很難煩躁起來,只會覺得,時光真好,時間太短。

成年之後,我便很久沒有涉獵過兒童作品。知名繪本大師熊亮說:“兒童不帶有先入為主的經驗,而是一個全新看待世界的視角。”所以他更願意為小朋友創作圖畫。在光影介紹中,我漸漸看到了這些繪本的魅力,那個神奇的世界有無數種可能,你走過的森林和池塘,其實都有靈性。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蔡皋:中國民間文化元素作品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蔡皋作品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蔡皋作品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蔡皋《桃花源的故事》:被日本小學國文教科書採用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熊亮作品《小石獅》


書單整理

書是用來被閱讀的,以下作者和書單是基於紀錄片整理出來的,如有缺漏,歡迎補充: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袁哲生《寂寞的遊戲》

黃錦樹《雨》

黃國峻《度外》

童偉格《無傷時代》《西北雨》《王考》

張大春、駱以軍、朱天心、朱天文

鄭天挺《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

胡里奧·科塔薩爾《萬火歸一》《八十世界環球一天》

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赫爾岑《往事與隨想》


臺灣舊書店:舊香居

日本畫家《國菓圖鑑》

魯迅《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吶喊》

唐弢 《晦庵書話》

沈從文《邊城》

陳曉維 《好書之徒》《書販笑忘錄》

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小王子》

顧克禮《自然農法》

焦波《俺爹俺娘》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


兒童繪本:

蔡皋《荒原狐精》《月亮粑粑》《桃花源的故事》《月亮走、我也走》

熊亮《變形記》《小石獅》《京劇貓》《遊俠小木客》

中國古代較早的地記著作《湘州記》

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管子·水地》

莫里斯·桑達克《野獸國》


楊絳《洗澡》

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的20年》

龍應臺《人在歐洲》

徐冰《徐冰版畫》

茅海建 《苦命天子》

張充和《桃花魚》

弗諾·文奇《真名實姓》

喬治·奧威爾 《奧威爾日記》


關於閱讀的一些有趣報告


在亞馬遜中國發布的“2019全民閱讀報告”中顯示:

以電子書為主的閱讀方式呈持續增長趨勢

“隨著數字閱讀的持續普及,以閱讀電子書為主的受眾越來越多:23%的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主要閱讀電子書。”但看完紀錄片,我越發覺得紙質書是花費了很多工時的藝術品,讀者既可以在上面塗塗畫畫,也可以有摸得到的成就感,雖然是佔地方一點,但是閱讀體驗還是很好的。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在好壞並存的時代,如狄更斯所說: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

在京東數據研究院發佈的《2018國民閱讀報告》中就提到:全民閱讀時代,雖然碎片和電子閱讀是趨勢,但紙質閱讀帶來的儀式感和享受感依然是無法替代的

其次,不管是文科學校,還是理工大學,在圖書館閱讀報告中,文學類書籍都是挺受歡迎的: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北京大學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中山大學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蘭州理工大學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北華航天工業大學


除了那些試圖解決人生或者情感問題的“工具書”,其實不少人都希望能通過文字,收穫寧靜、幸福感、活力和趣味。

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是免費的,但不代表廉價。

不管在哪個時代,深度閱讀也是不可替代的,和金錢以外的事物(比如書籍)發生關係,並收穫幸福感,也是一種能力。人生有許多漫漫長夜,被美好潤澤過的人,才有力量去抗衡那些嘗試擊垮你的力量。


一部送給愛書之人的“有溫度”的紀錄片


更多美好,請關注“養晦日記”。

謝謝閱讀!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