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沒有十萬個問題?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沒有十萬個問題?

2005年,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留下了那句迴響至今的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

這句話出自一本名叫《全球概覽》的雜誌,內容包羅萬象,每期都會介紹各個領域的新知識,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靡全美科技圈。當時還年少的喬布斯就是它的粉絲,“它就像紙上的google,卻比google早了35年”。

在《全球概覽》啟迪無數美國人的年代,遠在東方的中國也曾因為一套科普書籍引發熱潮,其印數一度超過了《毛選》,這就是給幾代人帶來科學啟蒙的《十萬個為什麼》

出版至今六十年間,《十萬個為什麼》的印數超過一億冊,再版了六次。從“冰棍兒為什麼冒白煙”到“為什麼原子彈爆炸時,要背向爆心臥倒”,每一次再版都訴說著這個國家對於科學認知的改變。

科學的本質是懷疑,而一個充滿好奇的“為什麼”就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開端。

1

1903年,22歲的留學生周樹人決定剪去自己的辮子。

在東京上野公園的集會上,他和浙江同鄉會一道,聲討國內買辦出賣浙東四省的礦業權給外國人,他在《自題小像》裡高喊:“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當時的中國,經歷了甲午慘敗,學習西方、變革圖強成為朝野共識,梁啟超和康有為的“科學救國”成為時代大潮中的強音,在日本留學的周樹人也決定做點兒什麼。

於是,周樹人以“索子”為筆名,寫出了《中國地質略論》一文,發表在《浙江潮》第八期上,後來他又與同學顧琅合著了《中國礦產志》一書。

很多年以後,《中國地質略論》和《中國礦產志》這一書一志,被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評論為是中國地質工作史中開天闢地的第一章

從《中國地質略論》開始,周樹人正式開啟了自己的科普生涯。

兩年後,為了響應梁啟超以小說寫作達到新民救亡和改良群治的呼喊,周樹人翻譯了凡爾納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並撰寫了《月界旅行·辨言》。

在《月界旅行·辨言》中,他道出自己做科普和科幻的意義:“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

寫就此文三年後,周樹人棄醫從文,以魯迅為筆名發出自己的吶喊。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沒有十萬個問題?


在梁啟超、魯迅等人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民國大儒加入到科普的行列中,有氣象學家竺可楨、數學家華羅庚、文學家葉聖陶以及開明書店創辦人章錫琛。

1934年,開明書店引進了蘇聯作家伊林的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屋內旅行記》,裡面的“為什麼”更像是生活百科:爐子裡火旺的時候,為什麼呼呼直響?為什麼麵包心裡都是小孔?

這套書剛推出就成了爆款,直到建國後仍是很多老百姓家中的“傳家寶”。

出生於1940年的葉永烈就在初三的時候與《十萬個為什麼》相遇,當時他根本想象不到,自己居然會成為中文版的作者,並和科普結下一生的情緣。


2

1960年,葉永烈在北大化學系讀大三,從小就愛寫作的他11歲就在報紙上發表了詩歌。

有一天逛書店的時候,他看到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塑料的一家》,馬上想起自己在暑假裡積累的十幾篇化學小故事,於是他給這些故事起名《碳的一家》,寄到了出版社所在地上海延安西路1538號。

當時,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編輯們正在發愁,他們想策劃一套大型問答式自然科學叢書,同事們七嘴八舌地起書名,有個人在小黑板上寫下“十萬個為什麼”,大家眼前一亮,都想起了蘇聯作家伊林的那套書。

但是,書在編寫中遇到了困難,師範學校的老師們寫得太枯燥,讀起來像教科書。

正巧葉永烈撞上門來,立即就被“抓”來試寫,從小熟讀伊林的他一口氣就給《十萬個為什麼·化學冊》寫了163個“為什麼”。

最終,初版五卷本的《十萬個為什麼》總共收錄了971個問答,其中葉永烈就貢獻了326個。

按一個5塊錢的稿費計算,他一共收到了1600多元的“天價”稿費,去郵局取錢那天,他成了眾人爭相一看的人物。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沒有十萬個問題?


< 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 >

1961年6月1日,《十萬個為什麼》前兩冊在全國上市,出版社怕銷量不好只印了五千本。僅僅幾天後,全國各大報紙都出現了對這套書的報道,不光孩子愛看,連父母讀起來也愛不釋手。

在全社會的強烈要求下,後三冊也緊急下廠開印,印數飆高到驚人的五百萬。

在眾多給孩子買《十萬個為什麼》的家長中,就有大科學家錢學森。

據其子錢永剛回憶,父親規定他每天必須看40頁,還說“看不懂就問我”。多年之後,葉永烈去越南訪問時,在胡志明故居的書架上也看到了一套第一版的《十萬個為什麼》。

《為什麼》火遍全國,出版社收到了數千封讀者來信,提出了近五千個新的“為什麼”,這也讓編寫組在1962年補充了地礦、動物和數學3個分冊,並正式把目標讀者定位為初中。

兩年後,總共14冊的《十萬個為什麼》第二版問世。

在這個版本中,許多如雷貫耳的大科學家都作為審稿人參與進來,有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李四光,橋樑專家茅以升,植物學家錢崇澍和數學家蘇步青等。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沒有十萬個問題?


< 葉永烈 >

出版一年多時間,第二版《為什麼》就發行了二百萬冊。可就在這時,葉永烈被調離了原來的工作崗位。

3

1970年9月,被很多人稱為“工農兵”版的第三版《十萬個為什麼》經過修訂後出版。

這版《為什麼》有比較強烈的時代特徵,其中有許多當時六零後的小讀者們做夢也想不到的問題,比如“為什麼刺殺時雙腳不能離地、為什麼打縱隊行進的坦克要打中間”。

儘管這套語錄體的《為什麼》和以往的版本相比“別具一格”,但仍在書籍匱乏的年代發行了3700萬套。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沒有十萬個問題?


< 第三版《十萬個為什麼》>

工農兵版的《為什麼》計劃出23冊,出到21冊的時候葉永烈被調到電影廠,參與把《為什麼》改編成電影《知識老人》的工作。此後,葉永烈兩次“轉行”,從科普作家、科幻作家再到傳記作家。

2003年10月,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即將上天,葉永烈接到了東方衛視的邀請,請他在飛船發射當天的特別節目裡擔任嘉賓。

10月15日早上九點,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在航天員楊利偉飛向太空的時候,演播室裡的葉永烈百感交集,他想到了那些未竟的“為什麼”,想到了自己筆下神遊太空的小靈通,想到了被迫停筆的科幻小說。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沒有十萬個問題?


八年後,在《十萬個為什麼》五十週年的紀念大會上,到場祝賀的官員和院士們一度忘記了自己的年紀和身份,眼中又浮現起小時候第一次翻開《為什麼》的情景。

有個院士回憶自己當年到陝西插隊時,在農民老大爺家裡看到了《為什麼》,他數了好幾遍目錄,發現還不到三千個,心裡一直記著這一幕。

《十萬個為什麼》沒有十萬個也是很多孩子的疑問。

葉永烈說它是個美麗的錯誤,這要追溯到1929年,蘇聯作家伊林特別喜歡英國作家吉卜林,就用了他在童話故事集《原來如此》裡的一句詩,原文是“七百萬個為什麼”,但在翻譯成俄語時變成了“十萬個為什麼”,就這麼沿用下來了。

2013年8月,歷經風雨的《為什麼》推出了第六版,其中不少作者和編輯都是讀著這套書長大的。他們一致認為第六版的特點就是“不給出標準答案”,他們希望零零後的孩子們看完能問出更多的為什麼。

有個編輯說自己的女兒小時候經常問“為什麼”問到他崩潰,可是上小學後就不再問了,他為此失落了好一陣子,所以他想用這套書告訴孩子們:“科學家也有不知道的,沒有標準答案才是標準答案。”

4

去年,葉永烈做客央視的《開講啦》,在演講的結尾,他說想把多年前想好的墓誌銘改成“請到圖書館找我”,因為互聯網時代大家對知識的渴望讓他重燃豪情。

還是在去年,一個叫勇哥超級數學的短視頻博主收穫了百萬粉絲。

1987年出生的勇哥從小就是“困難模式”,村子裡沒有一條通往外面的公路,一家五口人擠在一座土坯房裡,家中只有幾畝農田,勞作一年也只夠餬口,勇哥最驕傲的事就是在中考裡考了全校唯一一個滿分。

大學畢業後,勇哥進入教育行業,數學是枯燥的,但是他總能講得有趣。

去年6月,勇哥在抖音上開了個賬號講中學數學題,每當他推送一個又一個解題“殺手鐧”,下面就會出現

“勇哥,你出現在我的世界太晚了”、“勇哥,早點知道你我就能上清華了”的評論。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沒有十萬個問題?


一年下來,勇哥火了,他不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還為貧困山區的孩子捐贈了價值100萬元的網絡課程。

他說,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他想幫助這些山區的孩子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雨後春筍,生機勃勃,和勇哥一樣的短視頻知識博主正在成為年輕人刷手機的理由。

地質學家蘇德辰的短視頻《眾說紛紜的亞特蘭蒂斯》收穫了4.4萬個贊,播放量高達數百萬,這位耕耘科普十八年的學者第一次認識到,科普竟然可以如此迅速地觸達到千百萬人。

而被稱為“抖音最酷科學家”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也通過短視頻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讓更多的人瞭解到生命的壯闊和美麗,以及世界萬物演化的奧秘,比如四億年前的魚是怎麼樣一步步爬上陸地的”。

盧靜的賬號叫“玩骨頭的盧老師”,和古代動物打了很多年交道的盧老師知道,如果直接跟大家講骨頭的構造太乾巴,所以她就想從日常生活中的骨頭入手。

她拍的第一個視頻就是把吃外賣剩下的魚骨頭拼成了古代生物的骨架模型。

那天她和幾個學生從下午5點一直忙活到晚上10點,總算把油乎乎的魚骨頭拼出了始祖鳥的樣子,收穫了104萬個贊。

後來,無論吃黃燜雞還是烤鴨,她都會把骨頭留下來,真材實料自己動手,用離我們最近的骨頭,講述最古老的故事。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沒有十萬個問題?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也是一個國家重新問出“為什麼”的時代。

在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裡,你能與這些寶藏博主相遇,只要有一顆好奇的心,每一個人都能分享和得到知識。

再過幾個月,葉永烈就將迎來自己八十歲的生日,他有一篇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散文或許能為我們為什麼有這麼多“為什麼”提供一個答案,那篇課文的名字就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