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面前,你為什麼缺少定力


觀點|災難面前,你為什麼缺少定力

自攝


2020年度人類面對的最大災難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莫屬,這個目前仍沒有最終定論的病毒來勢洶洶,肆虐全球,很多人先後經歷了輕視、緊張、驚慌、恐懼、迷茫、焦慮、冷靜、淡定、從容等一系列情緒的波動。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逐一地經歷過這些情緒的波動,但至少是經歷過其中的一種或多種。現在,隨著海外形勢的逐步惡化,有些人又陷入第二輪的恐慌與焦灼之中。

面對災難,為什麼別人能夠保持從容鎮定的心態沉著應對,而你卻總是感到驚慌失措、無所適從呢?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定力。

缺少定力的表現形式與後果

一是專業知識匱乏,不具備基本的醫學常識,缺乏判斷力。對於新冠病毒,別說是不具備專業醫學知識的普通老百姓了,即使是醫學界的專家學者也難有統一定論。從各方報道來看,西醫與中醫兩個門派的觀點也不完全統一,因此普通人“草木皆兵”也在情理之中。

第一種表現形式的後果就是容易偏聽偏信,聽風就是雨,所以說,疫情之中,中國人搶光了雙黃連,外國人搶光了衛生紙,皆是源於此。

二是雖然知識豐富,但沒有思考能力,難以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知識不等於能力。有的人雖然知識豐富,但卻屬於“死讀書、讀死書”的範疇,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不懂得舉一反三、活學活用,所以就不能將知識轉化為個人的能力和水平,也就難有自己的見解與觀點。

第二種表現形式的後果就是人云亦云,“盲從”是其主要特徵,隨波逐流是常態,弄不好甚至還會出現同流合汙。疫情期間,對武漢採取封城措施說三道四、對國內疫情有效防控視而不見、以個別官僚主義作風問題全盤否定抗疫成果等等,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帶著節奏走,皆屬於此列。

三是有個人的想法,但不明真相,難以做出正確的抉擇。這種表現形式就是看不清事情的本質,思前想後,左右搖擺,覺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典型的“牆頭草,隨風倒”類型,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沒主見”。

第三種表現形式的後果是優柔寡斷,今天向東,明天向西,搖擺不定。這種類型中最可怕的就是其中的一些人敵友不分,充當“濫好人”,總是去扮演東郭先生的角色而不自知,或者千方百計地想當農夫,去救那條即將凍僵的蛇。

如何保持定力

定力,來自於內心的強大。在某種意義上,它決定著一個人生命的長度、高度和厚度。這次橫掃全球的新冠病毒,到底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國際社會至今爭論不休,沒有給出讓人信服的結論,且多個國家將防疫工作視為“抗戰”,可見其複雜程度。面對大災大難,能夠保持定力,尤為難得。那麼,如何才能保持定力呢?

一是要具備一定的實力。這裡所謂的實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面,既包括物資層面的,也包括精神層面的。物資實力是硬實力,指擁有能夠滿足基本生存條件的資本,如果吃不飽、穿不暖,是根本無力去談定力的;精神實力是軟實力,指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層面的認知,也就是平時所說的意志力。

定力並不一定是天生的,它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的,不管是物資層面還是精神層面的實力,都是需要提前儲備的。比如這次疫情大戰,只有物資儲備富足,才具備打勝仗的可能性,個別國家只剩下了一張嘴,所以疫情戰場一片狼藉。事實勝於雄辯,相信大家已經看到了世界各地的表現。

二是要不斷提高思辨力。思辨力,顧名思義,也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我們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即提高洞察事情真相和思考分析其內在原因的能力,而不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更不能被別有用心的人和媒體利用,充當輿論的槍頭和謠言的傳播者。

回首此次防疫戰爭,除去少數賣(叛)國者妖言惑眾以外,我們經歷了太多的謠言,很多的普通大眾自覺不自覺地成為了謠言的推波助瀾者,混淆視聽,做出了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雖然是由於缺少定力所致,但卻耗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去化解和消除,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三是要進一步增強自信心。自信,是一個人良好心理素質的表現形式,是保持定力的基石。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學習、反思、改進,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從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愛迪生有句名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可見必勝的信心至關重要,同時,它也符合吸引力法則的原理。

人如此,國亦然。中國疫情能夠取得壓倒性勝利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兒,自信,唯有自信,我們才能對全局進行客觀的分析和研判,才能臨危不亂、胸有成竹,才能及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以此與諸君共勉,讓我們慎始慎終,保持定力,行穩致遠。

(作者/簡言簡語)

於2020.4.5

觀點|災難面前,你為什麼缺少定力

自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