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食烹飪技法“炒”的技巧!

炒一般都是旺火速成,很大程度的保持了食物本身的營養成分。炒是中國傳統烹調方法,烹製食物時,鍋內放少量的油在旺火上快速烹製,攪拌、翻鍋。炒的過程中,食物總處於運動狀態。將食物扒散在鍋邊,再收到鍋中,再扒散不斷重複操作。這種烹調法可使肉汁多、味美,可使蔬菜嫩又脆。

中國美食烹飪技法“炒”的技巧!

主要技術特點

1、旺火速成,緊油包芡,光潤飽滿,清鮮軟嫩。炒也可用於麵點製作。

2、以翻炒為基本動作,原料在鍋中不停運動,多角度受熱,同時防止焦糊。

3、鍋壁有油等介質潤滑,且炒制時油溫要高,以便起到充分潤滑和調味的作用,在北方地區,炒制前需要蔥姜熗鍋。

中國美食烹飪技法“炒”的技巧!

一般可從幾個角度來分類:

1、按原料性質可分為:生炒和熟炒。

2、從技法上可分為:煸炒、滑炒、軟炒。

3、從地方菜系可分為:清炒、抓炒、爆炒、水炒。

4、從色澤上可分為:紅炒與白炒。

中國美食烹飪技法“炒”的技巧!

滑炒鱸魚片

中國美食烹飪技法“炒”的技巧!

注:解決滑炒“粘鍋”、“脫漿”現象的三個環節

1、上漿環節

上漿對滑炒菜的成敗起到關鍵的作用,可分為蛋清漿、全蛋漿、蘇打漿、乾粉漿四種。但是不管用何種漿粉,上漿時必須注意上漿時間、上漿動作、澱粉的用量、和調味程度四個要點。

上漿時間:

上漿是利用滲透原理進行的,滲透的過程一般都很緩慢。因此,為原料上漿一般是在加熱前15分鐘左右進行(蘇打漿則要提前10多個小時甚至1天),這時只用水或蛋液,在正式加熱前,再用水或蛋液補漿一次,然後再拌入澱粉。

上漿動作:

需要上漿的原料多數細小質嫩,因此,上漿時的動作一定要輕,防止抓碎原料,尤其是魚絲、雞絲更要注意。上漿時一開始動作要慢,當漿已均勻分佈於原料各部分時,動作再稍快一些,利用機械摩擦促進漿水的滲透。但切記“快不等於手重”。

澱粉的用量:

澱粉的用量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如果澱粉的用量不足,就很難在原料周圍形成完整的的漿膜;如果澱粉量過多,又容易引起原料的粘連。合適的用量標準是,原料加熱後,在漿的表面看不到肉紋。

調味程度:

上漿的同時,要為原料進行基本調味(碼味),這時一定要掌握好分寸,要給最後調味留餘地,鹽和味精千萬不可多用。

中國美食烹飪技法“炒”的技巧!

2、滑油環節

“粘鍋”的主要癥結,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①鍋底不滑潤光亮,或沾有汙垢。

②操作時,沒有采用熱鍋冷油法。

③原料冷凍,油溫高,鍋底熱,產生上推力小。

④原料上漿過濃,投料時沒有分散下鍋,結成團狀,而粘入鍋底。

⑤油料比例失調,油少,一次投料過多,沒有用筷子迅速推散滑開。

中國美食烹飪技法“炒”的技巧!

3、油溫控制環節

控制油溫對一個初學者來說,的確很難掌握,它是一個熟能生巧的實踐過程。油溫升降的變量因素很多,如原料本身的質地、原料數量、火力強弱等都有很大影響。

例如:用油滑含蛋白質豐富的原料時,油溫不宜超過80℃(行話稱3成熱左右)。因為蛋白質凝固的最佳溫度是80℃,如果超過80℃,蛋白質會急速凝固,脫水變硬,失去軟嫩的特點。

油滑肉類原料不宜超過130℃。如果溫度過高,部分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再分解成揮發性氮、硫化氫、硫醇化合物及氨等低分子物質,使肉色變暗,香味、營養成分也會受到影響。

雞絲、魚片等原料異常鮮嫩,油溫過高,會使原料的鮮味和水分迅速揮發,質地變老,色澤褐暗,所以一般油溫控制在2—3成,且最好用手抓散下鍋。

而某些原料切制後,要先燙一下再滑油,主要是除去部分腥羶異味和血汙,減少水分,同時防止原料對油脂的汙染,可以使菜餚清爽利落,不粘連,縮短烹調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