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烹饪技法“炒”的技巧!

炒一般都是旺火速成,很大程度的保持了食物本身的营养成分。炒是中国传统烹调方法,烹制食物时,锅内放少量的油在旺火上快速烹制,搅拌、翻锅。炒的过程中,食物总处于运动状态。将食物扒散在锅边,再收到锅中,再扒散不断重复操作。这种烹调法可使肉汁多、味美,可使蔬菜嫩又脆。

中国美食烹饪技法“炒”的技巧!

主要技术特点

1、旺火速成,紧油包芡,光润饱满,清鲜软嫩。炒也可用于面点制作。

2、以翻炒为基本动作,原料在锅中不停运动,多角度受热,同时防止焦糊。

3、锅壁有油等介质润滑,且炒制时油温要高,以便起到充分润滑和调味的作用,在北方地区,炒制前需要葱姜炝锅。

中国美食烹饪技法“炒”的技巧!

一般可从几个角度来分类:

1、按原料性质可分为:生炒和熟炒。

2、从技法上可分为:煸炒、滑炒、软炒。

3、从地方菜系可分为:清炒、抓炒、爆炒、水炒。

4、从色泽上可分为:红炒与白炒。

中国美食烹饪技法“炒”的技巧!

滑炒鲈鱼片

中国美食烹饪技法“炒”的技巧!

注:解决滑炒“粘锅”、“脱浆”现象的三个环节

1、上浆环节

上浆对滑炒菜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可分为蛋清浆、全蛋浆、苏打浆、干粉浆四种。但是不管用何种浆粉,上浆时必须注意上浆时间、上浆动作、淀粉的用量、和调味程度四个要点。

上浆时间:

上浆是利用渗透原理进行的,渗透的过程一般都很缓慢。因此,为原料上浆一般是在加热前15分钟左右进行(苏打浆则要提前10多个小时甚至1天),这时只用水或蛋液,在正式加热前,再用水或蛋液补浆一次,然后再拌入淀粉。

上浆动作:

需要上浆的原料多数细小质嫩,因此,上浆时的动作一定要轻,防止抓碎原料,尤其是鱼丝、鸡丝更要注意。上浆时一开始动作要慢,当浆已均匀分布于原料各部分时,动作再稍快一些,利用机械摩擦促进浆水的渗透。但切记“快不等于手重”。

淀粉的用量:

淀粉的用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淀粉的用量不足,就很难在原料周围形成完整的的浆膜;如果淀粉量过多,又容易引起原料的粘连。合适的用量标准是,原料加热后,在浆的表面看不到肉纹。

调味程度:

上浆的同时,要为原料进行基本调味(码味),这时一定要掌握好分寸,要给最后调味留余地,盐和味精千万不可多用。

中国美食烹饪技法“炒”的技巧!

2、滑油环节

“粘锅”的主要症结,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①锅底不滑润光亮,或沾有污垢。

②操作时,没有采用热锅冷油法。

③原料冷冻,油温高,锅底热,产生上推力小。

④原料上浆过浓,投料时没有分散下锅,结成团状,而粘入锅底。

⑤油料比例失调,油少,一次投料过多,没有用筷子迅速推散滑开。

中国美食烹饪技法“炒”的技巧!

3、油温控制环节

控制油温对一个初学者来说,的确很难掌握,它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实践过程。油温升降的变量因素很多,如原料本身的质地、原料数量、火力强弱等都有很大影响。

例如:用油滑含蛋白质丰富的原料时,油温不宜超过80℃(行话称3成热左右)。因为蛋白质凝固的最佳温度是80℃,如果超过80℃,蛋白质会急速凝固,脱水变硬,失去软嫩的特点。

油滑肉类原料不宜超过130℃。如果温度过高,部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再分解成挥发性氮、硫化氢、硫醇化合物及氨等低分子物质,使肉色变暗,香味、营养成分也会受到影响。

鸡丝、鱼片等原料异常鲜嫩,油温过高,会使原料的鲜味和水分迅速挥发,质地变老,色泽褐暗,所以一般油温控制在2—3成,且最好用手抓散下锅。

而某些原料切制后,要先烫一下再滑油,主要是除去部分腥膻异味和血污,减少水分,同时防止原料对油脂的污染,可以使菜肴清爽利落,不粘连,缩短烹调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