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研究員王智森:改善營商環境邁出實質性步伐

優化營商環境再“升級”。

改善營商環境,實現機會平等、權利平等,公平競爭,讓企業家、創業者安心發展並創業,從中央到地方,近些年來,全面而系統的政策不斷出臺。

高級研究員王智森:改善營商環境邁出實質性步伐

根據2018年世界銀行發佈的《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的營商環境排名在一年內就從第78位上升到第46位,是全球營商環境改善最顯著的經濟體。從各地改革實踐來看,營商環境優化的成績明顯,企業的獲得感提升顯著。

不過,不容忽視的是,當前,營商環境仍存在著不少“短板”以及缺乏法治保障等薄弱環節,這些困擾市場主體的突出問題也亟待通過法治化的手段進行解決。

有觀點認為,繼續優化營商環境,還需要下大力氣、啃硬骨頭,瞄準企業投資生產經營中的“堵點”“痛點”,出臺更多實實在在的舉措。

武漢大學廣東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高級研究員王智森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產業經濟調整的過程中,招商難、經商難等問題十分突出,尤其是中小微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較為惡劣,優化營商環境迫在眉睫。

10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以政府立法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提供製度保障,要更大力度放權。持續放寬市場準入,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進“證照分離”,壓減企業開辦和註銷手續,各地要向社會公開企業開辦涉及的證照、辦稅、銀行開戶、接入電力等的辦理時限,超過時限的,辦理單位要公開說明理由。

草案的通過,不僅體現了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同時,也為企業在投資生產中所遇到的“痛點”開出了一劑實實在在的“疏通解痛”藥方。例如,草案提出嚴控新設行政許可、嚴禁違法法定權限、程序對市場主體和經營者個人的財產實施查封、扣押等行政強制措施,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等。

有業內觀察者認為,草案在規範政府行為、維護市場的公平性與透明性的同時,給企業送上了“定心丸”。

據瞭解,草案的起草過程,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一方面,聚焦當前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營商環境突出問題,研究提出制度性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推廣國內最佳實踐,明確了各領域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方向和目標。

高級研究員王智森:改善營商環境邁出實質性步伐

“對於企業來說,他們最關心的是市場準入與公平競爭,而這些主要內容也在草案中均有涉及。”王智森表示,草案的出臺會促進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不斷解決相關問題。例如,行政審批手續繁瑣、服務機構辦事效率低下、經營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信息安全洩密等。

王智森說,“放管服”也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政府機構的服務效率會不斷提升,產業園區管理機構一條龍式的服務模式將大範圍推廣,市場化管理將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和企業運營效率。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制定專門行政法規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是深化改革開放、促進公平競爭、增強市場活力和經濟內生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王智森說,營商環境的改善需要國家層面、地方政府、產業園區、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共同參與,法律法規的制定、落實、監管必須做到公開、公正、公平,以市場化思維進行改革推進,充分尊重各個產業的發展週期、發展規律,將國外產業園區管理的成功經驗和國內產業園區的現實情況結合起來,以產業園區為突破口,帶動地方營商環境的改善。

高級研究員王智森:改善營商環境邁出實質性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