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大学,绝对不能跳的三个大坑!

选大学,绝对不能跳的三个大坑!

美丽的大学校园

春节回家,回到山中小县城,恰逢亲戚的女儿即将高考。聊到填报大学的问题,发现很多孩子还和当年的自己一样,憧憬、迷茫、信息闭塞、思考片面。这不是孩子的问题,作为过来人,我非常能理解在信息不对称、经验不对称的状态下做重要决策的困难,也充分理解将脑中幻想取代社会现实作为决策依据的危险性,更能理解面对人生第一个重要抉择的不安和焦虑,理解贸然抉择之后可能带来的致命影响。我要做的,是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心路历程分享出来,帮助她少走弯路。今天特撰此文,以期帮助更多处于选择焦虑期的准大学生和准大学生家长。

首先自报家门,笔者毕业于南方某211大学,英语言文学专业,酷爱阅读。曾任职于中国顶尖互联网公司,26岁成为地产经纪公司执行总裁。目前任某公司监事会主席,属于董监高,年薪60万+。个人学习方面,正在研读和学习思想史,希望今年读完彼得·沃森 《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世纪思想史:惊骇之美》、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史 : 从大卫·休谟至今》、侯世达的《我是个怪圈》、史蒂芬平克的《当下的启蒙》。为什么要花时间啰嗦自己正在读的书?因为,

我一直认为,迅速了解一个人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他正在阅读什么书,没有之一。一个人的阅读史,代表了他正在为自己建设怎样的思想世界和精神世界,通过他人的阅读来认识他人是理解他人的最佳方式。我也默认,那些愿意阅读本篇文章的人,是坚持终身阅读和终身学习的人。做不到这点,我们不可能成为同路人。

开篇:选择大学最需要考虑的三个因素

选大学,绝对不能跳的三个大坑!

第一、选择城市。

人类的文明史,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的文明史。城市的生命力比大学的生命力顽强得多,文化内涵要丰富得多,演变历程要精彩得多。选择一个优秀的城市,对于很多城里的孩子可能稀松平常,对于像我这样生活在闭塞小县城的人来说,非常重要。选择一个优秀的城市至少意味着,自己接下来的四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将要在这个城市生活和学习;意味着我们有机会去触摸一座城市的过往与曾经;意味着我们有机会遐想一座城市的希望和未来。在北京生活四年,意味着我们可以欣赏中国最气派的皇家建筑,领略五千年的国宝文物,走进中国最大的图书馆,观摩最有现代气质的建筑。这些都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城市红利。如果我们再用心一点,还可以通过北京的城市设计洞察千年以来的战火硝烟,可以通过天坛地坛的历史遗迹感悟天地君亲师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脉络,可以通过国家档案馆的丰富史料揣测朝代更替的历史规律,可以在胡同巷口的早餐店里领略京腔京韵的独特魅力。读大学,首要的任务是长见识(甚至比学知识更重要)。《菜根谭》中有一句话“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意思是人的品德随着气度的宽宏而增长,气度也会由于丰富的人生经验而更为宽宏,因此想要增长自己的品德就不能不使自己的气度宽宏,要宽宏自己的气度,就不能不增长自己的见识阅历。读大学,长见识是第一任务,成人成才,长见识也是最基础的方法。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习也是如此。有些人到北京读书,只知道三里屯的酒吧和西单的商场,好一点的知道长城和水立方。这就活生生把一座世界历史名城当成了旅游城市,可悲可叹。我们在一座城市里培养的学识、增长的见识,我们青年时代的人文思考和生命体验,恰恰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气质和核心竞争力。这些是任何大学都给与不了的。

同时,好的城市往往教育资源发达。大学的大门是开放的。在北京读书,就算没有考入北大,我们也可以到北大去听课,到北大去听讲座。还可以去清华听最前沿的演讲,去人大参加学术报告会。这些学习资源只有大城市有,这就是为什么选择城市比选择学校重要的又一个原因。

再来,我们都知道路径依赖的道理。在大城市生活了四年,很有可能对这座城市产生感情,愿意毕业以后继续留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这样,我们就有机会通过努力让自己成为优秀城市的一份子。在这样的城市有全球领先的思维方式、工作机会,有最好的教育、医疗、生活配套。要知道,最好的养老城市一定是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为了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选择优秀城市都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马上会问,中国600多个城市,选择哪些城市好呢?推荐几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这几个城市经济发达,高校多,城市发展潜力大,工作机会多(当然竞争也激烈)。其他城市杭州、南京、成都(在教育方面成都很勉强)算是第二梯队,剩下的城市自己看着办。(为什么没有深圳?不是笔者遗漏,原因自己琢磨。)

选大学,绝对不能跳的三个大坑!

第二、选择大学

花费巨大篇幅阐述选择城市的重要性。接着聊一聊选择大学。记住核心原则,选择大学比选择专业重要得多。太多的学生在这里犯下致命错误!总是问一流大学的普通专业和二流大学的顶尖专业该如何选择?不要犹豫,一定是一流大学的普通专业优于二流大学的顶尖专业!(这里谈的是本科,研究生阶段另当别论!)

记住,读大学和学专业是两个概念,学习一个专业,是读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不是全部。除了学好一两门专业,读大学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比如价值观的成型,比如心智能力的提升,比如社交能力的锻炼,比如社会常识的积累,比如身体素质的锻炼,比如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和学好专业一样重要。如果读大学就是为了学好一个专业,那还不如去技校学一门手艺划算。大量的学生和家长,将读大学和学专业两个概念等同,这是形成“专业比大学重要”这种错误观点的核心原因。

我知道大家在纠结什么问题。选择一个好专业,意味着以后好就业,意味着进入世界五百强,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遗憾的是,我想告诉你,选择好专业和走向人生巅峰之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那样的距离!大学本科就是四年到五年,通过四年五年的学习就能走向人生巅峰了?太天真了吧?学了顶尖专业也远远不够!专业决定论者还要面临一个潜在的巨大的不确定因素:

考虑到人工智能和技术变迁的影响,20年后,你所选择的专业真的不可替代吗?不要用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去规划我们的人生,这很幼稚。

根据全球优秀大学的统计数据,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并没有从事自己专业所对口的工作。为什么呢?本质上来说,本科教育仍然属于基础教育,只是对于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的建设和必要知识的储备,如此而已。本科阶段能学到的,主要是了解本学科的重要理论和观点、了解学科的知识架构和知识体系,了解学科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科研方向。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东西。

其二,很多小朋友上大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想要更换专业的同学大有人在。这也是正常现象。如果我们明白了本科教育也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我们就没有必要那么纠结。在当今时代,只学好一个专业或者两三个专业,是没有办法让你成为顶尖人才的,你最多成为专业领域的高手(实际上成为某个专业领域的高手仍然需要大量跨专业的知识和学养),上大学以后,推荐大家读一读理查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对于如何看待专业,有很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在此暂不赘述。

因此,不要以为大学学习什么专业,毕业后就从事什么专业的工作,一辈子就跟这个专业打交道。不是的!这种狭隘的专业思维,这种打深水井的人生规划法,只会让我们活生生的成为井底之蛙!专业是什么?专业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个观察视角,一个分析框架,一种分析方法论,一套知识体系,如此而已。专业是我们的起点,但很大程度上不是我们的终点。

选择好的大学,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一个学校的悠久历史中感受一种文化的积淀,可以在前辈的奋斗故事中明确人生的方位,可以在大师的启迪下走上学术之路,可以在优良的学风中领会做学问的真谛,在好的大学里,我们可以在多个学院、多种学科之间穿梭、蹭课。可以去结交一些其他专业的朋友,可以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可以学到一些与自己学科毫无关系的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学科逻辑。因此,我强烈建议,选择综合性大学比选择专门领域的大学更加重要。举例,复旦大学有英语言文学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也有英语言文学专业,分数足够,如何选择?一定选复旦大学,原则就是综合性大学优先,即使在综合性大学学科排名不利的情况下!

不要跟我谈什么好大学的本质就是好专业那样的鬼话!那是决定论和还原论的调子!你先了解什么叫做Emergent properties(涌现性),再来跟我讨论。

选大学,绝对不能跳的三个大坑!

第三、选择专业

前文说过,选择城市比选择大学重要,选择综合性大学优于选择专业型大学,选择大学优先于选择专业。现在来简要讨论一下如何选择专业。

首先的首先,要充分尊重基础性学科的重要价值!哪些是基础性学科呢?比如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心理学,这些都是基础性学科。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

大家都会说中文,大学读个中文系那不是傻吗?毕业后怎么找工作?在此,我要非常严肃的说明,这是非常低层次的人发表的非常低层次的见解!谁说学中文不好就业?没有前途?大学四年能够学会表达、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就这三件事,一辈子受用无穷!看上去写作好像没有什么门槛,是个中学生都能写。但是,我告诉你,你写一篇一千字的文章试试看,你稍微读几句话就能感受到哪篇文章好,哪篇文章不好。笔头的功夫是非常考验功底的!现在哪个单位、哪个公司、哪个部门能少得了一个笔杆子?会说话、会写作、会阅读的人,无论在哪个行业都很吃香,这一点根本不用怀疑。你以为你会写代码你的工资就比我高?你以为你能够做两笔融资就能轻松打败我?不要太天真!不是刻意抬高什么贬低什么,就是想说,具备一些核心的基础能力,一定能助力我们的未来之路走得更加宽阔。

学习数学也是这个道理,大学数学好的同学,学一个计算机编程跟玩一样。而且,就业方向非常广阔,可以去金融行业做数据分析,可以去云计算公司做数据模型研究,可以去消费品公司做消费者分析。你以为你学市场营销的就一定能干过学数学的?胜算渺茫。市场营销那些东西,花个大半年就绰绰有余了,数学里一个费马帕斯卡系统,就是很多人一辈子跨不过去的坎。为什么学市场营销的干不过学数学的?因为市场营销学不是基础性学科,其核心价值远远比不上数学这样的核心学科,大量的人不懂这样的道理。

尽量不要在本科阶段学习应用型学科,道理如上文。如果有两个专业,土木工程和物理学,优先选择物理学。看上去学习物理学不好就业,只能去中学当物理老师,不是的。物理学的高手(前提是学好)就业面向照样广阔的很。可以去航空航天、材料制造、建筑设计、市政建设、科研院所,大量的岗位在向你招手。

考虑到社会发展和技术变迁的潜在影响,尽量选择无法标准化、无法被AI替代的专业。那些不容易被替代?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情感交流、服务体验,这些事不容易被替代的。

千万不要看什么热门就学什么专业。专业不是要限制人,把人工具化,专业是要成就人,为人服务。今天,人文专业的衰落是全球性的现象。作为一名人文专业的毕业生,我想说,希望技术学科和理工科的同学们,有机会还是要学一学人文的课程,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对幸福本质的思辨,有利于我们的生命建设和生命体验的升华。我们要用人文关怀去对抗社会的物化和功利化,虽然有些不自量力,但这种抵抗虽败犹荣。

专业会过时,专业知识会老化,但是,

超越于专业之外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洞察力,是我们在大学里需要构建的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都是超越于知识、超越于技能、超越于理论的。至少我身边的那些成功企业家和企业高管,都不是因为某个专业而成功,而是有着对商业本质和商业规律的深刻洞察,对社会人生的深切理解,有着远超于常人的战略眼光,这些品质,在任何大学里的任何专业都学不到。

好了,怎么选大学?先选择城市,接着选综合性学校,再选择专业。希望大家都能考上心仪的大学!

陈彬

2019-2-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