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化学老师听数学课是什么感受?

今天上午,走进县中,随机听了高一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因为跨学科观课,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已跟不上节奏,对数学微观的理解已大部分忘记,但在宏观层面上的确受益匪浅,深切感到这一节课突出了 “1”,揉合了 “2”,发展、升华了“5”,真是“当代好课堂”。现将观课感悟做一个简单回顾,以期引发思考、交流与提升。


一个化学老师听数学课是什么感受?

学生在讨论

一种样式

恩格斯说:“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理就是从本身的错误当中,从亲身经历的痛苦经验中去学习。”习题课如何上?张老师给我们呈现一种样式,很好地诠释课堂的本质与本真,简单说,就是从错误问题入手。

第一是呈错。

问题从哪里来,从学生中来,从学生错误中来,这才是真正以生为本的课堂,通过实物投影,直观真实的呈现学生解答的错误,有说服力和冲击力,做错的同学肯定在思考错在哪里;未做错的同学也在思考别人出现错的原因,自然而然地创设出真实的问题情境。

第二是议错。

错误的问题筛选出来,教师没有立即给出自己的观点、方法或正确答案,而是问学生为什么错,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知其错,还知为何错,拓宽了问题的内涵,也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外延及拓展打下伏笔。

第三是化错。

找出了错误的原因,教者没有停步,而是师生一起解决错误,探寻正确之解,难能可贵的是此刻不仅有单线条式的,师问生答、一问一答的师生点对点互动;还出现生生的循环式的互动,更有了生师的反馈式互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科素养必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第四是固错。

课堂上学生常有 “一说就懂一听就会,一做就错” 的体会,的确,数学不是听会的、不是看会的,而是做会的,因而课堂上也要适度刷题。教者将检测实现翻转,练习进行前移和贯穿,有预习检测、探究检测、变式检测、巩固检测。教者以化错为原点,通过各类检测,反复刺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固态的知识点转变为动态的思维点。


一个化学老师听数学课是什么感受?

老师在指导

一个特色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的确本节课优点很多,亮点不少,对我个人而言,变式训练的适时、适度、适合是最大的收获。

适时指变式训练在恰当时机出现,在学生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完探究二、探究三时,分别呈现出变式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既固化了原有知识,又拉伸了知识的长度与宽度。

适度指在原型基础上变式,注重变式的容量,拓展了知识的厚度与深度。教者变式时,未走寻常路,以一个小题作为变式走过场,而是采用当下比较流行的问题串的形式,采用梯式思维,循序渐进,诱“生”深入,于有疑出质疑,于有疑出激疑,于有疑出生疑,有效解决了“吃得饱”与“吃得消”的问题。

适合,指变式的质量好、效益高,对于外行的我,探究二的变式似乎更能领悟一些,由原型中的自变量X变形为 |X |、X2,教者适时点拨这两种变式的内在关联,体现了纵向的变化;定义域变为[-2、2],则是体现横向的变化,如此纵横结合交错,真正促进学生从“说懂听会”到“能做会做”的转变。


一个化学老师听数学课是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展示的要求

一点想法

张文质老师曾说过“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同样,教学也是如此。

课堂上既要有疾风暴雨,也要有和风细雨,更要有等待和留白。本节课预习检测4题、课堂探究3题、检测反思4题,再加上变式的7个小题,共18小题,虽然学生课前对导学案已有大致认识,但课堂的容量、思维量仍然较大。

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不必过分追求环节的完整性,检测反思可选讲甚至不讲,这样,可以让教学节奏再慢一点,学生在解决变式训练会有更多时间,教者等待的时间也更充裕。甚至可以留2-3分钟空白,让学生自发再议一议、说一说,构建构建思维导图,说不定有意外的收获。

正如于漪老师说的“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样, 教无止境,学无停时。愿我的思考能激起你的一点共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