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哀悼日,關於“下半旗”,你不可不知的冷知識

全國哀悼日,關於“下半旗”,你不可不知的冷知識

全國哀悼日,關於“下半旗”,你不可不知的冷知識

今年清明,與以往格外不同,也不僅因為舉國哀悼,對於整個地球來說,2020,都是沉痛的一年。

今日,全國和駐外使領館都將下半旗,為抗疫鬥爭中犧牲的烈士們和逝世的同胞們誌哀。

下半旗,是一個國家最高規格的哀悼行為。與此同時,全國也將停止公共娛樂活動。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關於這一莊嚴肅穆的“國家行為”的相關常識。

全國哀悼日,關於“下半旗”,你不可不知的冷知識

全國哀悼日,關於“下半旗”,你不可不知的冷知識

歷史由來

下半旗,是全世界各個國家表示哀悼行為的通行禮節。這種做法的歷史最早見於1612年的英國。有一天,英船“哈茲·伊斯”號的船長在探索途中不幸逝世。船員們將桅杆旗幟下降到一定高度,以此表達對已故船長的敬意。當船隻駛進泰晤士河時,人們見狀不解其意,打聽後方知是為悼念死去的船長。

到17世紀下半葉,這種悼念逝者的方式已經流傳到歐洲大陸,並逐漸為各國所採用 。因此,下半旗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全國哀悼日,關於“下半旗”,你不可不知的冷知識

全國哀悼日,關於“下半旗”,你不可不知的冷知識

新中國的歷史應用及流程

截至目前,天安門廣場已為逝者下半旗50餘次。其中30多次為國家領導人,20次左右為外國政要人物。

印象中較深刻的還有一次為南聯盟使館被炸事件的遇難記者,以及分別為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全國哀悼日下過半旗。

下半旗並非簡單地將國旗升至旗杆一半的位置。對於流程,《國旗法》有明確規定。具體應該是在直立的旗杆上,首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再降至旗頂與杆頂之間的距離為旗杆全長的三分之一處。

全國哀悼日,關於“下半旗”,你不可不知的冷知識

全國哀悼日,關於“下半旗”,你不可不知的冷知識

為何用“誌哀”而不是“致哀”?

首先,“誌哀”與“致哀”都是詞語,在一定語境下可以通用。從字義上看,“致”含送達之意,如致電、致辭、致敬等。因此,“致哀”就是用語言向人傳達對不幸者的哀傷之意,在此這個不幸者往往是確定對象。

而“志”含記載、銘記之意(古為“誌”),如“墓誌銘”。所以,“誌哀”就是以某種方式銘記哀傷,比“致哀”的含義廣泛。

全國哀悼日,關於“下半旗”,你不可不知的冷知識

因此,可以理解為,為特定對象哀悼用“致哀”。集體大型的哀悼活動,並且對象範圍廣泛,可用“誌哀”。從修辭上,“誌哀”似乎比“致哀”更莊重,也更沉痛。

全國哀悼日,關於“下半旗”,你不可不知的冷知識

最後,願山河無恙、人事安康!

致敬英雄,感恩他們的負重前行;緬懷烈士,願逝者安息,天堂裡沒有冬天。人間的春天可能遲到,但不會不來!

全國哀悼日,關於“下半旗”,你不可不知的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