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乾隆皇帝的枕边书中,领略鸟类妙趣与中华文化之美

从《诗经》开始,在唐诗、宋词、中国历代诗词歌赋中,“鸟”与“风、花、雪、月”一样,占据着一方重要地位,成为一种东方风雅意象和中式文化元素。从古至今,鸟儿不仅寄托着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也记录着其他国粹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

作为陕西人,从小对“凤鸣岐山”的典故耳熟能详:周文王在岐山脚下成就伟业时,曾听到山上有凤凰鸣叫。人们认为文王有德,才引来凤凰,是周朝兴盛的吉兆。千百年来,凤凰作为百鸟之王,频频出现在诗词歌赋和民间传说中,是祥瑞和谐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

岐山,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今隶属陕西省宝鸡市,古时曾称之为“西岐”,是周朝和周文化的发源地,亦是炎帝生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和中国古代哲学宏著《周易》诞生之地。岐山是秦岭的一部分,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山脉,秦岭被尊称为“华夏文明的龙脉”。这里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红腹锦鸡便是其中特有物种之一。

从乾隆皇帝的枕边书中,领略鸟类妙趣与中华文化之美

“凤鸣岐山”中神鸟凤凰原型:红腹锦鸡

我和很多人一样,以前从来不知道红腹锦鸡和凤凰有什么关系,一直到遇见《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这本书。在书中,有图有画,引经据典,以《山海经》卷一《南山经》为证:

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通过对比考证,学者专家大胆推测,红腹锦鸡就是神鸟凤凰原型,也许是周人把它当成凤凰来仪,歌颂周文王的文德。千年之前远在云端的神鸟“飞”到现代读者眼前,中华文化意象与当今鸟类科学研究结合,让人不得不惊叹此书的神奇。不过,更神奇的还在后面,不仅是它的“出身、背景、颜值、主编团队、原主人”,还有其中蕴藏的情感、思想、智慧、人类与自然各种渊源以及与未来各种关系,无一不令人叹为观止。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能量超乎想象。

从乾隆皇帝的枕边书中,领略鸟类妙趣与中华文化之美

《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

一、《清宫鸟谱》的前世今生:从诞生到“出阁”,凝聚了东西方艺术精髓和中国特色智慧结晶

《清宫鸟谱》不同于一般的画谱,说它“身出名门,血统高贵”,一点都不为过。它的娘家,是位于紫禁城的600岁“网红”——故宫。这座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的神秘宫殿,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内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内藏无数奇珍异宝。1925年,为了更好保护宫中文物,国家成立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清宫鸟谱》现就珍藏于此。

它的诞生,颇具喜庆意味。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值大清盛世,经过前几位皇帝励精图治,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乾隆皇帝更加关注文化建设,谕令余省、张为邦临摹蒋廷锡的《鸟谱》。作为康、雍时期重要的词臣画家,蒋廷锡工诗善画,掌握西洋画技法,中西结合,风格独特,注重物体明暗、透视写实逼真的视觉效果。余省、张为邦遵从蒋氏画风,历时十一年完成全套图册。

二人以工笔重彩塑造线条,以短细笔触刻画羽毛,以没骨法表现背景,生动再现了鸟儿行止饮啄,翻滚飞翔、剔爪梳翎各种体态情趣。

从乾隆皇帝的枕边书中,领略鸟类妙趣与中华文化之美

戴胜: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唐·贾岛《题戴胜》

在他俩临摹的同时,乾隆皇帝又敕命傅恒、刘统勋、兆惠等八位重臣,以满汉两种文字,在每帧画页的对开记录鸟儿的名称、习性、形态特征,并抄录《尔雅》《禽经》等典籍中的相关记述。

使得这套画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清代朴素生物学的观察思考,为后世鸟类学研究提供珍贵资料。乾隆皇帝当然对它爱不释手,珍藏于皇子时的私人寝宫重华宫,以便于休息时时时翻阅欣赏。因此,《清宫鸟谱》又被称作:“乾隆皇帝的枕边书”。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宫出版社和中信出版集团特地为少年儿童策划了以《清宫鸟谱》为蓝本的《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在讲述中国历史中禽类故事的同时,又以博物学视角,从历史、民俗、动物、神话等方面,介绍鸟儿背后的神话传说、文化渊源、历史演变、地理环境、生活习性等,让读者在神秘有趣的鸟类世界中,感受东方艺术神韵,传承中华文化之美。

二、沿循鸟儿足迹,探寻人类与自然的历史、文化、情感渊源

君子为猿鹤,小人为沙虫。

年年精卫志,填海泛西风。

在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有情有义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历来为炎黄子孙尊崇。在鸟类世界中,也有情义之说,清代举人萧燧在这首诗中赞美的就是一种义鸟,名曰白鹇。

《清宫鸟谱》中记载:《图经》云,鹇似山鸡而色白有黑文如涟漪。尾长三四尺,体备冠距。嘴、爪青黑色,亦有丹者。行止闲暇,不杂于凡鸟,故得鹇称。用现代话说,就是它外表如朗月清风,脸颊赤红宛若关公,头顶蓝黑色丝冠,翅膀尾巴覆盖洁白羽毛,好似斗篷,体态娴雅,十分飘逸。相传南宋末年,宋少帝赵昺被元军逼赶到广东崖山,一只白鹇与他相依相伴,感情深厚。祥兴二年(1279年),宋军在崖山海战大败,丞相陆秀夫担心皇帝被俘受辱,背起8岁的宋少帝跳海身亡。白鹇看到主人投海,哀鸣不已,挣脱鸟笼坠海而亡。

从乾隆皇帝的枕边书中,领略鸟类妙趣与中华文化之美

古诗和历史传说中的义鸟:白鹇

其实,历史上赞颂鸟儿的不仅是这首诗,从《诗经》开始,在唐诗、宋词、中国历代诗词歌赋中,“鸟”与“风、花、雪、月”一样,占据着一方重要地位,成为一种东方风雅意象和重要艺术元素。

从古至今,鸟儿不仅寄托着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也记录着其他国粹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

中国画系中,“花鸟画”自成流派,鸟儿是“首席模特”,以“工笔、写意”为基本技法,表达万物生灵曼妙神韵。

京剧同样离不开鸟儿陪衬,那些带翎子的角色很多,武将英雄、江湖豪杰、巾帼佳人,头顶一根艳丽的翎子,显得飘逸潇洒、威武霸气。但是你不要以为什么鸟儿的毛都可以。在《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里可以看到:原来,这些翎子都来自于雉鸡,又叫白冠长尾雉。它身披棕黄色外衣,戴黑色眼罩,因长长尾羽闻名于世,生性机警,听觉敏锐,一旦遇到危险,先破坏尾羽。

中医作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学科,是中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与疾病斗争,长期实践的成果,自然界中的一切皆可入药,鸟儿不例外。《清宫鸟谱》中就引申例举了中医典籍《本草纲目》中许多记述,比如

《本草纲目》卷四十七《禽之一》:皓大于雁,羽毛白泽,其翔极高而善步,所谓鹄不浴而白,一举千里,是也。

这个讲的就是红嘴天鹅,也就是童话故事里的“丑小鸭”,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熟识了它如何从一只“小萌丑”长成“白天鹅”。

从乾隆皇帝的枕边书中,领略鸟类妙趣与中华文化之美

红嘴天鹅:曾被记载入中医名典《本草纲目》的丑小鸭

除此之外,在这本书中,还可以看到鸟儿在《山海经》、《新唐书》、《梦溪笔谈》、《异物志》、《诗经》、《吕氏春秋》等39种历史典籍中的身影,它们的外形外貌、性情特征、相关传说都有详细记载。最贴心的是《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还用现代生物学知识对每种鸟儿进行标注,包括它们的中文名、拉丁文名、主要食物、栖息环境、分布范围详细说明,让读者不知不觉学习到许多有趣的知识。

三、分离与灭绝,是遗憾也是启发:用行动实现和谐共生,世代传承

《清宫鸟谱》虽然美奂绝伦,但是依然有遗憾:一是版本并不齐全。共12册,其中一至四册1948年被蒋介石运到台湾,只有5至12册留存大陆。和众多被迫离乡的游子一样,半个多世纪以来,鸟谱们的兄弟姐妹忍受着思亲念国之苦。二是鸟谱中的有些鸟儿已经灭绝。书中的画成为它们最后的影像,令人十分痛心。

无论是分离还是灭绝,都是我们人类行为所致。在遗憾和心痛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怎样才是更好的相处之道?怎样才是未来发展更明智的选择?无论是与鸟儿,与自然,还是与我们人类自己。

在上世纪一段时间,由于乱砍乱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鸟儿种类数量一度锐减,在城市里听鸟鸣无异于做梦。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制定相关政策,特别是“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的实施,以及一大批“森林城市的创建”,极大扭转了生态现状。无论是山区、农村还是城市,随处都有鸟儿的绿色家园。

从乾隆皇帝的枕边书中,领略鸟类妙趣与中华文化之美

鹧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

早上睁开眼睛,小区里鸟声啁啾,可以告诉孩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傍晚去河边,野鸭和白鹭悠闲划过水面,不禁想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读书累了的时候,抬头看看窗外,喜鹊、麻雀、布谷、野鸽、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在树梢、云间自由穿梭,大脑与心灵瞬间也灵动起来。

鸟儿、自然万物和谐共生,带给人类生命太多美好,爱护鸟儿,爱护自然,爱护和平,也是爱护我们自己。《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不仅为我们解读了历史、科学、博物,更让我们明确了感情和企盼,增强了文化自信的信心。我们应该自觉用行动,把蕴藏于“国宝”里的这份感动和自豪,责任与使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