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志+扶智”齐头并进,如今的峨边换了模样


“扶贫+扶志+扶智”齐头并进,如今的峨边换了模样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通往村口;

一座座白墙青瓦、三色花窗的彝家新寨错落有致;

鳞次栉比的特色产业带生机盎然;

带着彝族文化特色的移风易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画随处可见……

如今的峨边彝族自治县,

天蓝地绿,鸟语花香,

民风恬淡淳朴,村庄文明祥和,

一幅山、水、人同生共荣的

和谐画卷展现眼前。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峨边大力实施精神扶贫激发内生动力,“扶贫+扶志+扶智”齐头并进,“不破不立”拔思想穷根,让贫困群众精神富起来、强起来、立起来。


榜样在身边


“好日子是用勤劳换来的,现在国家扶贫政策这么好,我们要抛弃等靠要思想,提起精气神,靠勤劳双手打拼出红红火火的新生活!”作为白杨乡瓦洛村脱贫致富的典型,曲木阿古的话掷地有声;谈到和乡亲们一起共同富裕,他同样充满信心。

“扶贫+扶志+扶智”齐头并进,如今的峨边换了模样

美丽的瓦洛村 资料图


然而,几年前的瓦洛村还是山高路陡的穷乡僻壤,妻子患有残疾,曲木阿古一家主要靠种植玉米、土豆,以及在周边打零工支撑家里开支,3个子女都在读书,一家人的困难不言而喻。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曲木阿古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的补贴让一家人搬进了白墙青瓦、窗明几净的彝家新寨,子女读书也享受县教育扶持基金。


经济困难迎刃而解,曲木阿古没有了后顾之忧,一门心思开始搞产业。


“扶贫政策越来越好,不能躺着等救济。”在争取到3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后,曲木阿古开始养殖跑山鸡,闲置的荒地种上了脆红李。目前,曲木阿古年收入超过10万元,脆红李种植蒸蒸日上,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生长在彝区深处,绝不能让孩子们再没有文化,如今生活好了,我告诉孩子们今后学好了本领,一定要回报大家的扶贫之恩。”谈到未来,曲木阿古眼中充满希望。


新风徐徐,榜样的力量就像接力棒一样,传递在整个彝乡。


“别看我只有小学文化,但我思想先进,鼓励孩子们出去闯、见世面,学习本领为社会做贡献。”说到自己的3个儿子,万坪乡约嘎村村民勒务支布充满自豪却又难掩不舍。


谈到脱贫攻坚给家里带来的变化,年近半百的勒务支布坦言,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一次洗礼。


“大儿子是最早工作的一个,让我抱上孙子享受天伦之乐的就是他;二儿子远赴新疆当兵,我再舍不得也要支持他保家卫国的志向;学医的小儿子之前在约嘎村当卫生员,如今也考到了沐川县底堡乡卫生院。”勒务支布幸福地说,是脱贫攻坚的新风气,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摘去贫困帽子,过上幸福生活。


幸福的我们


“‘幸福小喇叭’开播了!属于我们峨边人自己的广播,您想听的这里都有哦,欢迎您收听‘幸福小喇叭’”……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峨边彝族自治县“幸福小喇叭”在各乡镇村开播,有群众最关注的身边事,有百姓最了解的身边人,有最适用的致富经,有最动听的原创歌……深受村民喜爱。几年来,峨边19个乡镇139个村响起的幸福小喇叭,不断激励广大彝区群众鼓足干劲致富奔康,建设美好家园。


“我爱听广播,以前对一些脱贫政策不太了解,听了广播后,我更加清楚哪些政策自己应该享受,哪些不应该享受。”万坪乡约嘎村村民冉拉落银说。


设有本地新闻、政策讲堂、话说峨边、轻松一刻等栏目的“幸福小喇叭”,播放内容涉及峨边动态、脱贫政策宣讲、法律法规知识、峨边人文历史及民族风情等。

“扶贫+扶志+扶智”齐头并进,如今的峨边换了模样

乡村里响起了“幸福小喇叭” 资料图


峨边是省定贫困县,如何及时、准确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汇聚起同步奔康的力量,是县委重点思考的问题。“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传统的广播宣传形式好,群众收听方便,没有门槛和障碍,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能方便快捷地传播出去。”峨边县委宣传部长成冬娟道出开通“幸福小喇叭”的初衷。


无独有偶,2019年3月15日晚,一段2分钟的微视频在“峨边在线”微信公众号上播发后,一夜之间点击量超过了3000余人,近千条留言从不同角度道出了近几年来网民对该县发展变化的切身感受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还意外收到一些网民的好建议,远远超乎节目开播前的预期。


是什么样的视频让网民、粉丝如此关注和激发共鸣呢?原来,是该县为推动精神扶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推高质量脱贫摘帽的一档全新励志感恩电视栏目——《幸福直播间》开播。


开播近一年来,《幸福直播间》用真实的故事,让老百姓晒出属于自己的幸福,“晒幸福”也激发了当地群众的奋进心、自豪感;用现代化手段,让幸福故事迅速传遍千家万户,“传幸福”全面激发了彝区群众携手脱贫奔康的责任心、获得感。


如今,“幸福小喇叭”和“幸福直播间”不断传递着鼓足干劲致富奔康的“大声音”,在传播幸福中播撒着感恩奋进的种子。


歌声正飞扬


实现脱贫奔康,精神层面的“最后一公里”必须打通;脱贫故事要演成戏,唱成歌。


2016年,脱贫攻坚第一战打响,该县对峨边“一步跃千年”、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精神短板,做出感恩教育、移风易俗的决策部署,就是要通过文化扶贫打通脱贫奔康精神层面的“最后一公里”,峨边紧紧围绕“文化惠民”“文化扶贫”这一服务主题,配合该县文旅兴县目标和我市打造“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推出“脱贫奔小康 美丽新家园”乡村行“文化大篷车”文艺巡演活动。

“扶贫+扶志+扶智”齐头并进,如今的峨边换了模样

资料图


“大篷车来喽,手机拿出来拍视频发朋友圈。”自2016年7月启动以来,“大篷车”每到一处,当地群众奔走相告、扶老携幼,小孩子忙着端凳子,老妈妈给演员倒热茶,县、乡、村三级演员登场,各式各样手机镜头闪烁,实实在在演绎出彝区村级“文化赶场”盛事。


截至目前,“文化大篷车”已深入100余个贫困村,巡回演出160余场,观看群众近15万人次。“文化大篷车”坚持“群众演自己、文艺演群众”,一场演出县、乡、村各出演几个节目,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文化大餐、足不出村就能当一回“明星”。巡演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发挥了文化“扶志、扶智”的特殊作用,已经成为峨边文化扶贫的一张亮丽名片。


甘嫫阿妞艺术团创作的音乐情景剧《“第一书记”和“五朵金花”》《妞妞的爸爸》,以“第一书记”真实工作状态为创作点,紧扣精准扶贫主题,反映了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彝寨发生的巨大变化;深情赞美家乡的歌曲《回到佳支依达》《胡坝将将好》《相约幸福》更是引起广泛共鸣,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


“文化如水,滋润心田,文化惠民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是应景之作,要踏上老百姓的节拍,必须走心,只有接地气,才能让文化热起来。”该县文体旅局总规划师李哈沛表示,在今后的文艺巡演中将不断完善、改进和创新,将“文化大篷车”乡村行文艺巡演送到更多的乡镇、村寨,让文化如涓涓细流滋润群众心田,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脱贫路上,除了“文化大篷车”送去的精神食粮,还有“精神奔小康”宣讲者在路上的无悔付出。


“精神奔小康永远在路上,移风易俗非一朝一夕之功。”“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已成过去时。”……在宣讲移风易俗的路上,该县文联主席、移风易俗暨百姓宣讲团成员黄伟几年来不知走过了峨边19个乡镇的多少个角落,农户家中,将移风易俗的新风尚说到村民的心坎上。


“这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只有把移风易俗做实做细,以点带面入脑入心,才能真正为群众减负。”黄伟和宣讲团每到一处,从“为什么要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移风易俗的主要内容”“开展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和好处”等方面,结合峨边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的案例,让当地群众对移风易俗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

“扶贫+扶志+扶智”齐头并进,如今的峨边换了模样

资料图


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峨边向群众文化习俗、行为习惯、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的陈规陋习宣战,发起移风易俗攻坚战。为此,峨边在2017年专门成立了移风易俗三年攻坚指挥部,通过实施思想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治理“三大工程”,推动全县形成卫生文明、勤俭创业、遵法守约的新风尚。


“环境卫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习惯意识越来越强,当初的脏乱差已经一去不复返。”市环卫局下派到万坪乡冷其村的“第一书记”章一冬,谈到该村环境的变化,说这是“精神扶贫”按下的快进键。


章一冬说,近一年多来自己将该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推行垃圾分类、道路清理改造;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宣讲等各种途径,改变村民曾经的陋习。


白墙青瓦、道路整洁、垃圾分类;彝家新寨、窗明几净、整洁有序……漫步干净整洁的冷其村,石子砌成的墙面上,彝家装饰别具一格,村内树木青翠,如一方静谧的“世外桃源”。


随着移风易俗的深入推进,一股股和谐文明、感恩奋进的新风尚吹进了家家户户,节俭养德、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在峨边大地飞扬。



“扶贫+扶志+扶智”齐头并进,如今的峨边换了模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