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十六兩為一斤,其實是秤的發明者告誡我們做人要厚道

上篇文章說了商聖范蠡三聚三散家財,被後世尊稱為商聖,奉為財神。本篇說下這位財神的發明。

當時人們交易商品沒有標準,都是約估的,難免做到公平公正,范蠡就想解決這個問題。

一次他見到一個農民用桔槔jiégāo(長杆一端系重物,另一端系水桶,利用槓桿原理的人力提水的工具)灌溉田地,心中靈光一現若有所悟。

古時候十六兩為一斤,其實是秤的發明者告誡我們做人要厚道

回到家中就動手製作起來,用繩子拴住細木棍,木棍的一頭掛住貨物,另一頭系一塊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鵝卵石在同一位置吊起來的東西一樣重。又經過幾番改造給木棍定下了刻度標誌,秤就這樣產生了。

古時候十六兩為一斤,其實是秤的發明者告誡我們做人要厚道

范蠡以後買賣東西都使用秤,同樣的錢買的東西是一樣多的,比起那些用眼估的同行來說算是非常公平的了,范蠡的生意也越來越好,秤這新發明也逐漸被大家接受普及起來。

秤的刻度范蠡是動了心思的,他規定16兩為一斤。取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外加福祿壽三星,每一星代表一兩,用意是人在做天在看,也向客戶宣誓,如果少一兩則失去福氣;缺人之二兩則後人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折損陽壽,直到現在老年人還經常說“缺斤短兩會短壽”。

十六兩為一斤的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地域有東西南北四方,氣候有春夏秋冬四時,四方的四時就是十六,勸解生意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要誠實守信公平交易。

古時候十六兩為一斤,其實是秤的發明者告誡我們做人要厚道

到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候,制定天下統一的度量衡標準。因為大部分的計量單位都是十進制的,例如: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十圭為抄,十抄為撮,十撮為勺,十勺為合。而重量卻是十六進制,李斯犯難了,專門請示秦始皇,秦始皇批了四個字“天下公平”。李斯一數是十六畫,就保存了十六兩為一斤的計量算法。這一標準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因此成語說是半斤對八兩。

此外,范蠡還是醬的發明者。他曾經改進了陶瓷製作技術,是造缸的能手,被太湖一帶的工匠們尊稱為“造缸先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