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袍的色號,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黃袍的色號,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西漢初年文帝、竇太后等人信奉〝黃老之學〞,已有明顯尊〝黃〞跡象,但尚未形成規模。五行中土代表的顏色是黃色,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設計的〝玄衣黃裳〞中的〝黃〞,也代表了土地的顏色。縱使中國社會經歷了茹毛飲血、刀耕火種、漁樵耕織這樣幾個階段,但玄衣黃裳的設計理念幾乎貫穿了華夏衣冠史的每一個腳落,直到明代初年的典章制度中仍然規定,帝王的冕服為玄衣黃裳。後來西漢由於經學的興起,為《周禮》作註疏的一些人深受五行統合學說的影響,五色服興起之後,尚未形成一定規模的尊黃風潮,便曇花一現般退出了歷史舞臺。

在諸多漢代史料中,我們會發現黃帝初試衣裳時的玄衣黃裳,變成了〝玄衣纁裳〞。

其篚玄纁璣組。

――《史記·夏本紀》

天青黑,地赤黃,青黑即玄色,黃赤即纁色也。

――《周髀算經》

纁是黃赤色,赤帶微黃的一種顏色。為《周禮·王之吉服》作註疏的人認為,〝乾為天,其色玄;坤為地,其色黃。但土無正位,託位於南方,火色赤,赤與黃,即是纁色〞。五行中的土在五方中居中間,代表的顏色是黃,而土並非正位,所以託位於南方。周代被認為尚紅,為《周禮》作註疏,所以託位於南方所代表的紅(赤)色,赤與黃結合的顏色就是纁色。其實周代開始便有尚紅(朱/赤)傳統,漢代給後人留下的印象似乎也是尚紅,有人認為今天婚禮以紅色為主打顏色,便起源於漢代。

黃色太接近中國人的膚色,玄衣黃裳放在今天一定是滯銷款,玄衣纁裳未嘗不是中國服裝史上的一次偉大創新。在明代大型文獻資料《三才圖繪》中,唐代的皇帝基本上沒有穿著大面積繡龍圖案圓領袍服的,一些唐代的傳世名畫(如《步輦圖》)中,也可以得到印證。皇帝高頻度穿著龍袍,那起碼是宋朝以後的事了,並且宋代龍袍的底色多為絳紅色。

〝黃袍不是尋常物,誰信將軍偶得知〞,〝千年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遂罷兵〞,是說趙匡胤陳橋兵變疑竇重重,今天我姑且不去分析這一事變背後的周密佈署,只分析黃袍為什麼可以代表皇帝權力,以及黃色的色號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的演變過程。

漢代之後黃色一直作為低端消費群體的主打顏色,直到隋文帝楊堅以勤儉節約為立國之本,他率先穿著黃色衣服,既可以推行他的親民政策,為自己賺足人氣,也可以緩解建國之初百業待興階段的經濟環境。他將黃色引入上流社會,但他沒有把黃色壟斷。

隋文帝著柘黃袍,巾帶聽朝。

――《唐六典》

柘黃,是指由柘木汁染成的黃色,也稱〝杏黃色〞。臺灣學者曾啟雄認為,黃袍是由黃櫨染成的顏色。也有學者認為,曾啟雄所說的黃,其實是赭黃釋義中的一種,相當於今天的土黃色。

至唐高祖以赭黃袍、中帶為常服,接著天子袍衫稍用赤黃,遂禁臣民服。

――《舊唐書·輿服志》

《唐六典》中又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由以上幾段話可以看出,在唐初赭黃與赤黃(柘黃)是有明顯區別的,否則完全沒有必要在典章中三令五申,唐高祖時期的黃袍應該是偏土黃色的。

百度漢語有關〝赭黃〞有如下三種解釋:1土黃色。2赭黃袍。3黃中帶赤的顏色。我們推斷一下,隋文帝服柘黃(赤黃),唐高祖李淵滅隋建唐,穿起了赭黃(土黃)色的袍服,是對前朝皇帝袍服柘黃(赤黃)一種無言的挑釁,但至少說明此時無論什麼色號的黃色,均已受到了帝王的偏愛。

我們都知道土黃色是一種最挑人膚色的顏色,唐高宗時隨著異域風情的不斷湧入,導致審美觀念進一步提升,重新啟用柘黃(赤黃)色袍服。中唐詩人王建的一句六言詩,讓我們在赭黃與柘黃之間已理不清頭緒,到底是〝日色柘袍相似〞還是〝日色赭袍相似〞,兩個版本均能查到。起碼說明中唐以後,赭黃已從唐高祖時代的土黃色系中逃之夭夭,成為了〝黃赤色系家族〞中的一份子,並與柘黃(赤黃)難捨難分,於是為百度漢語詞條貢獻了第3項含義――黃中帶赤的顏色。

黃巢詩句〝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赭黃衣〞,後周太祖郭威被人〝披黃旗以代赭袍〞,宋代從〝替天行道〞的杏黃旗可以造反來看,宋代天子的黃袍應該是杏黃色,對杏黃色的解釋是〝赤黃色〞。元代歐陽玄〝陳橋一夜柘袍黃,天下都無鼾睡床〞,柘袍黃的〝黃〞也是赤黃色。元代又規定天子服飾為赭黃,與黃巢的赭黃衣、郭威的赭袍,應該都是指赤黃色系。〝赭黃〞與〝柘黃〞、〝杏黃〞,已同屬黃赤家族,只是黃色中赤的比例略有不同而已。

〝明代帝王專屬的黃色範圍已擴展到柳黃、薑黃、明黃,明中期以後帝王服色偏於赭黃、赤黃〞,由這段話中的薑黃,今天多指土黃色,推斷此處的赭黃一定不是指土黃,而是黃中帶赤的顏色,根據現存明中期以後的帝王畫像,也可以知曉赭黃相較赤黃而言,只是赤的比例稍有不同而已。後來《大清會典》中規定皇帝朝服〝色用明黃〞,明黃取自桅子的果實,顏色比柘黃(赤黃)更鮮亮。明黃是清代帝后禮服的標誌性顏色,皇貴妃或妃級別的禮服,一般用偏於赤黃色的金黃色。

洛陽尉柳延穿黃色衣服被群毆,這件事相當於可燃物的著火點,唐高宗藉故堵住悠悠眾口,進而壟斷了黃色,取消了平民和官員穿著黃色的資格,自此黃色成了皇帝權力的代名詞。唐高宗壟斷的黃色是黃中帶赤的顏色,武則天改國號為周,為《周禮》作註疏的人,認為黃非正位,要用赤色補位,所以她登基時身穿玄衣纁(赤帶微黃)裳的袞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唐朝雖然滅亡了,但黃袍作為皇權的代名詞這一觀念,在五代十國時期已經根深蒂固。後周太祖郭威,居然被人扯黃旗披在身上,倉促稱帝。

或有裂黃旗以被帝體,以代赭袍,山呼震地。

――《舊五代史·周太祖紀》

大約十年之後,歷史驚人的重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胤雖然黃袍加身,被人呼為〝萬歲〞,但黃袍畢竟只是皇帝日常辦公的常服,他仍然心有餘悸,當晚便服袞冕登基。

太祖升崇元殿,服袞冕,即皇帝位。

――《宋史》

朱元璋的後世子孫對袞服不斷革新,繡龍圖案的廣泛運用極盡誇張之能勢。明英宗以後出現了一種大面積繡龍圖案的袍式袞服,但上衣下裳式的袞服並沒有被廢止。此後,龍袍與袞服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袞龍袍〞一詞便應運而生了。

清代明黃色是帝后禮服的專屬顏色,即使皇室成員使用,也要獲得批准。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這本書中,記載了自己的童年被一片金燦燦的黃色所充斥。明黃色貫穿了溥儀皇帝生涯的始終,致使他久久不能擺脫對明黃色那種唯我獨尊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