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孙思邈中医堂: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

村级孙思邈中医堂: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

村级孙思邈中医堂: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

?患者田纪楼(右)在景丰村卫生室孙思邈中医堂扎平衡针

村级孙思邈中医堂: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

?小患者(中)正在文家村卫生室孙思邈中医堂做贴敷

村级孙思邈中医堂: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

?鱼池村卫生室孙思邈中医堂村医师宏一(左)和老父亲(右)为患者会诊

本报记者 张芳

早春的铜川,乍暖还寒。在景丰村卫生室里的中医堂飘出了屡屡灸香。集中医门诊、针灸按摩、康复理疗为一体的中医特色诊疗区域,古色古韵、典雅大方的中医药特色文化让人眼前一亮,走进铜川市村级孙思邈中医堂,三三两两的病患交流着病情,畅谈着治疗心得,大厅中一片祥和。

为推进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筑牢中医药服务网底,不断提升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诊疗服务。2019年,铜川市在完成乡镇级以上孙思邈中医堂全覆盖的基础上,启动了村级卫生室孙思邈中医堂试点建设工作,并完成了20个村卫生室孙思邈中医堂试点建设。2020年,结合各区县摸底调研情况,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计划建成40个村卫生室孙思邈中医堂,日前已完成了80%且投入使用,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特色中医中药服务打通求医“最后一公里”。

“最近天气变化大,来看病的人逐渐增多,我要赶在大家来之前打扫好。”每天早晨,景丰村卫生室村医王海玲都会早早起床,来到村卫生室,手脚利落地开始打扫诊疗室等房间。去年3月底,景丰村卫生室孙思邈中医堂建成。4月15日,王海玲在市中医药发展中心的支持下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5月份,该中医堂便投入使用至今,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75岁退休返乡村民田纪楼一家三口都在景丰村卫生室孙思邈中医堂得到受益。2019年8月,田纪楼的老伴常年内风湿、脚痛、失眠,通过扎针得到了有效缓解。在西安上班的儿子看到家人的治疗效果后,也来到中医堂进行调理,没想到整个人的气色有了很大的改善。2020年3月15日,田纪楼感到腿部有些不适,便找到了王海玲。王海玲连着5天到家中为其扎针,病情得到缓解后,他自己便每隔2天来村孙思邈中医堂扎针。“我这腿是老毛病了,治了多年都不见好,没想到这次竟然有效果,平衡针还真不赖。也缓解了我便秘的老毛病。”田纪楼高兴地说。

“以前看病要去耀州区,现在方便多了不用跑那么远,在家门口就能把病看好了。以后家里人有个头疼脑就来这里看。”田纪楼告诉记者说。中医对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就是好,农村中大量上了年纪的人都是慢性病,他提议应该在农村大力推广中医药文化。

早年学西医的王海玲其实一直都很喜欢中医,她平时给病人抓药都会尽量使用中成药,因为她觉得中成药安全、副作用小。此后,她便通过参加培训、搜集网络视频教学、阅读有关中医的书籍,不断提高自身本领。“刚开始学习扎腹针,我先从家里人入手,看到有了明显的效果后,才在患者中间进行推广。现在我们主打的特色就是腹针、平衡针,其他的项目例如贴敷、艾灸、拔罐等,只要病人有需求我也会全力以赴。”王海玲说。通过提供安全、便捷、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提高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最近孩子一直呕吐,在这里进行贴敷后回去马上就见效了。我家孩子从小就在这里看病,这个贴敷对孩子没有什么副作用,效果还好。孩子也很乐意来这里看病。这要是在平时人多得很,省内外各地的患者都会来这里看病。”4月2日,新区文家村村民文永强说。中医贴敷技术是一项中医适宜技术,该项技术在铜川市开展以来,获得很多基层诊所和患者及家人的关注。

记者在文家村卫生室门诊前,发现患者排起了长队,正在焦急地等待着接受中医诊疗,疫情期间为了避免患者扎堆的现象,便进行了发号、预约机制。其中一位抱着小孩的家长说:“孩子输液打针老哭,有的时候一针还扎不到,我们心疼小孩,就过来贴一贴试试。”

中医诊室内,主治医生李高朋更是忙碌不已。“确实忙,我忘了今天这是第几位患者了。按照以往的情况,一天下来门诊会有200多人。”李高朋边娴熟地为患者进行查看病情,边向记者说道。1993年,李高朋毕业于陕西省卫生学校,在市级医院临床学习3年,2014年8月参加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春播行动”中医药贴敷技术培训,并熟练掌握中医适宜技术,擅长儿科感冒、咳嗽,内科腹泻、呼吸道感染,妇科痛经、盆腔炎等。

李高朋的中医技术远近闻名,吸引了来自山西、河南、榆林等地的患者。在不大的诊室内,墙壁上挂满了鲜红的锦旗。好运总是眷顾努力的人,2020年文家村卫生室被选中要建设村级孙思邈中医堂。“当得知这个消息,我特别开心,就想把这个贴敷乃至中医在百姓中推广开来,造福更多的患者。”李高朋告诉记者。近年来文家村卫生室以打造中医药特色诊疗科室为目标,建成了集中医科、针灸科、康复理疗中心为一体的中医全科,积极发展贴敷等特色项目,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借此机会他们还想继续加把劲发展中医特色服务。

鱼池村卫生室:中药饮片受关注

昔日“门前冷落车马稀”,而今门庭若市。鱼池村卫生室孙思邈中医堂刚刚开办,来诊疗的人络绎不绝,如今,这里已成为群众信任的“首选医院”。走进诊疗室,室内摆放着两张桌子,了解后才知道原来是村医师宏一和父亲在共同为村民治病。1964年,师宏一的父亲便开始行医,当时运用的最多的就是中药饮片。直至2016年开始流行西医,中药饮片便被搁置。今年,在市中医药发展中心帮助下,鱼池村卫生室华丽转变成了孙思邈中医堂。

“我小时候生病吃的就是中药饮片,后来一直是西药,再到现在开始运用中医疗法,感觉还是中医好。”鱼池村村民师玲帕说。4月1日,平时就患有高血压的师玲帕突然感觉腰疼,便来到村孙思邈中医堂治疗。村医师宏一给她进行了拔罐、针灸以及按摩,最后还进行了足疗,运用活血的中药进行熏蒸。短短的时间,开展的中医诊疗项目就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尤其是中药饮片备受群众关注。

现在患腰椎、颈椎的人比较多,农村慢性病、风寒感冒、肠胃疾病等病种也比较多,很多患者时长会感到无助。运用好中医饮片,便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好处,但师宏一知道,要想发挥好中药的作用,改变群众的思想势在必行。从去年开始,只要有患者前来看病他便会给大家推荐中医疗法。有时在微信中的卫生群里,他也会发送一些有关中医药的知识,希望能一点一滴慢慢地改变患者的观念。“我想全面发展中医理疗,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实惠。重点发展我们的特色中药饮片、中药颗粒等。”谈到今后的发展,师宏一笑着说。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也是农村三级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的基层组织与基地,是农村居民利用中医药服务的前沿阵地。村级孙思邈中医堂作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重要内容之一,增强中医药服务内涵,使传统的中医针灸、推拿、火罐、贴敷等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逐渐回归到基层。“不断在村级卫生室设置孙思邈中医堂,配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中医从业人员,每年让他们参加区县组织的中医药培训。旨在提高他们的技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中医中药服务,真正打通百姓求医‘最后一公里’。”市中医药发展中心中医药科科长杨晓飞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