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世紀,西方教會的發展與神職人員世俗地位的轉變

可以說,中世紀歐洲能夠興盛,很大的原因在於羅馬天主教會的變化,從而產生了一系列影響整個西方社會的變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能說明當時羅馬天主教確實對周邊國家有著很大的影響,比如基督教世界的鄰國許多人民轉向羅馬教會,這種從信仰到地理上的擴張加強了羅馬教皇在整個歐洲的權力和地位。

教會和統治者互相合作發展


十一世紀,西方教會的發展與神職人員世俗地位的轉變

古代西方軍隊中手拿十字架的傳教士


955到1100年之間,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地理範圍擴大了一倍。這種擴大並非一下子就有的,曾經許多地方對基督教的排斥長達幾十年,但他們最後還是成為了虔誠的信徒,這裡面的原因很多,但最為重要的一個影響是跟統治者的慾望有關。

統治者們要麼想鞏固自己的國家免遭敵國的入侵,要麼擴大勢力範圍征服新的土地,所以他們需要許多的盟友,而天主教提供了一個道德框架,建立起信任機制。當越來越多的國王選擇信任天主教時,教會的力量必然變得更加強大,教會也更加的吸引人,這種滾雪球的拉攏信徒的方式對別的教派的打擊是異常嚴重的。

除此之外,統治者還看到了利用獨裁式宗教制度的好處。天主教會強化君王的權力,並且通過其等級理論幫助統治者穩固對國家的控制,這時候的統治者和教會處在一種相輔相成的“蜜月期”。

教皇和皇帝之間的矛盾產生


十一世紀,西方教會的發展與神職人員世俗地位的轉變

教皇尼古拉二世規定從今以後新教皇的誕生均由紅衣主教團秘密選定


在教會和統治者度過了一段發展的“蜜月期”後,權力的增長使得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1001年,新教皇的任命還沒有形成正式的機制,有時候憑羅馬貴族選擇,有時候皇帝安排任命。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保留這一任命合適人選的權力,無論是直接任命還是內定的選舉。結果,衝突爆發了,教皇的因為過高的權力遭到皇帝的不滿,經常被免除職務,隨後會被皇帝的近臣代替。1046年,亨利三世繼承了德國的王位,當來到羅馬參加登基儀式時,他驚訝的發現盡然有三人同時擁有教皇的頭銜。

亨利三世不希望他皇帝的頭銜受到玷汙,於是召開了蘇特里會議,將三個教皇都罷免了,並任命了自己的神父克萊門特二世為下一任的教皇。但因為是皇帝任命教皇,所以多個教皇的問題很快又出現了。1058年,兩名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世和尼古拉斯二世開啟站端。次年,尼古拉斯二世獲勝,並發表了名為“以上帝的名義”的敕令,他規定從今以後新教皇的誕生均由紅衣主教團秘密選定,即便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也不可以干預。

教會的改革—神職人員地位的轉變

尼古拉斯二世的敕令,只是教會系列改革中的一個,當時最為傑出的紅衣主教希爾德布蘭德,也就是後來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他改革力圖把神父和一般人區分開,從堂區神父到主教,所有天主教神職人員都不被允許結婚,並且在教會中不允許買官,否則會被以買賣聖職罪論處。

但神職人員也有自己的一些權力,例如神職人員犯事後,案件不受世俗法院審理,有另外的教會法庭受理此案,並且神職人員不能被處以死刑。最重要的是,改革中規定禁止世俗人員任命神職人員,反過來說,在理論上神職人員也不接受世俗官員的任免。這在某個程度上來講,神職人員的地位在改革後,高於一般人官員,更凌駕於普通百姓之上。


十一世紀,西方教會的發展與神職人員世俗地位的轉變


當時的格列高麗七世的權力甚至蓋過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勢力,他兩次將亨利四世驅逐出教會。有一次他甚至逼迫亨利四世僅穿著粗毛襯衣,赤足翻過阿爾卑斯山來到卡諾薩向他請罪。教會的一系列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1100年時,教會已經發展成為了政教合一的團體,權力範圍更是從挪威覆蓋到西西里、冰島以及波蘭所有的王國。

教會的底層人員的權力也隨著教皇權力的增長而增長。各居民社區都永久設置了神父一職,原先的十字架和洗禮盆被教堂所代替,成為社區和村落中教會勢力的集中象徵。

除了指派主持教堂事務的神父外,教皇還確立了一套高級神職人員的聖統制。每個地區都有總執事輔佐主教對轄區進行精神管理,另外還有總鐸,負責被選派去監督神父如何設立教堂。在這樣的改革下,歐洲北部地區的主教不在蝸居在鄉村的偏遠角落傳教,而是像南歐樣搬到城鎮裡面。

到1100年時,英國所有的主教都搬遷到城鎮地區,他們可以享受便利的公共設施和交通。甚至可以這樣說,在1001年以前城鎮地區很少可以見到神父,但在1100年後,人們想不見到神父都難。


十一世紀,西方教會的發展與神職人員世俗地位的轉變

規模壯觀的克呂尼修道院


除了教會的上級神職人員外,教皇還掌管這人數迅速膨脹的僧侶大眾。10世紀早期,阿基坦公爵順應改革風潮在克呂尼建立一座修道院,僧侶遵守聖本尼迪克特的規則,但與其他修道院不同的是,克呂尼對這座修道院的格則更為嚴格。他不允許僧侶們發生性行為,一切買賣聖職、任人唯親等墮落的事一概禁止。

他們受教皇的直接管轄,但克呂尼僧侶生活方式與其他修道院也有所不同,他讓僧侶的禱告成為主要職責,為了能夠全心投入禱告,僧侶僱傭人手在農田裡面工作,這樣自己就可以騰出時間禱告。而這樣隱修的生活模式立刻吸引了大量貴族出生的人來修道院修行,因為這些貴族認為體力勞動和他們的身份不符,於是克呂尼修道院有了一大堆的追隨者和財富。

到了11世紀,克呂尼修道院建立了基督教王國第一個像樣的修道院,之後的鼎盛時期,克呂尼修道會在全歐洲接近千所修道院。這場規模宏大的運動向世人展示了單一權力領導下的教派勢力有多強大,這種強大的力量就連國家統治者都感到害怕。

教會的壯大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甚至引發了十字軍東征


十一世紀,西方教會的發展與神職人員世俗地位的轉變

公元800年的聖誕節,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稱其為“羅馬人的皇帝”,教皇在歐洲的地位大大提


羅馬天主教會在壯大後,就連其他國家的統治者都需要藉助教皇的力量。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萊蒙舉行了一次會議,這次會議成了拉丁教會勢力崛起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拜占庭皇帝阿歷克塞一世忌憚安納托利亞地區塞爾主人的威脅,請求教皇烏爾班二世向西方貴族施加壓力,請他們向東方的基督教兄弟施以軍事援助,由此可見教皇在中世紀的勢力已經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政治運行。

11世紀,君士坦丁堡認為羅馬是蠻荒之地;到了1054年,拜占庭牧首趁機將羅馬教皇的使者驅逐出教會;但在1095,拜占庭卻認為教皇是他們的救星。

烏爾班二世此時正熱於化解希臘正教和羅馬天主教會之間的矛盾,希望能借機把羅馬教廷權力延伸到整個基督教世界,因此欣然相助。11月27日,烏爾班二世基地教徒面前宣教,希望他們去耶路撒冷把基督的聖座從法蒂瑪王朝哈里發的統治下奪回來。中世紀的歐洲窮苦潦倒,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有的人為了信仰,有的人為了財富,因此教皇的提議得到了狂熱的反響,直接引發了數次前往耶路撒冷的武裝朝聖,這便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十字軍東征”。

總結

11世紀,是天主教會突飛猛進的世紀,也是徹底改變教會在世俗地位的時代。從開始教皇必須聽命聖神羅馬帝國皇帝的任命和罷免,教皇甚至不能完全行使他的權力,神父無視自己的宗教職責,甚至買賣神職、結婚生子。

但到了該世紀末期,天主教經過一系列改革後已經團結了起來,通過嚴密的組織和完善的教會規則,他們在強勢中不斷的擴張。到後來教皇可以逼迫皇帝赤腳跨過阿爾卑斯山,甚至成為另一個國家的潛在救星,影響他國內部的政治運轉,還能唆使信徒去征服聖城耶路撒冷。

教會的出現使得歐洲大陸的整體知識水平大步提高,他們出版書籍、與人為善,讓整個歐洲的人民在思想活動上有了顯著的提高。到11世紀,天主教從來源簡單的信仰,成為了一個遍佈各地的組織,人們接受洗禮,成為信徒,教會發展到後來直接左右的民眾從生到死的過程,更是可以干涉一個國家的內政,任命和罷免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