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區的不同定義:強者主動製造“不適感”,弱者追求“舒適感”

強者的誕生並非自然而然,而是刻意為之。

你好,我是吳維傑,成長過程中,什麼樣的意識會影響我們的的人生走向,對於舒適區的不同“定義”:強者主動製造“不適感”,以解決問題,提升心智為追求的舒適,而具有潛質的強者一旦追求安逸,在舒適的狀態中自我陶醉,也會逐步變成懶惰的弱者。

我們之中的有些人,長期待在“舒適區”不由自主,有些人在“舒適區”跟恐慌區來回跳動,而少部分人在各個學習區不斷成長實踐迭代。今天先聊一聊“舒適區”

舒適區的不同定義:強者主動製造“不適感”,弱者追求“舒適感”

01 什麼是“舒適區”

簡單的說,“舒適區”是一個我們習慣保持的狀態,扮演的角色,相處的人,擅長的工作。它包含了我們習慣並形成本身的一切事物,這個區域內,我們自然地表現我們的常規模式,外界的壓力和風險都降到了最低點。在舒適區內,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像不緩不急的流水,沒有緊迫感,也沒有危機意識。當一個人習慣待在這個區域內時,他就會停留在某種特定的狀態之中,停滯不前。

02 為什麼不能長期待在“舒適區”

對於長期待在舒適區所產生的後遺症:1.懶。2.懶得思考。

舒適區的不同定義:強者主動製造“不適感”,弱者追求“舒適感”

遇到問題的慣用方式就是繞過去,不思考本質,不總結規律,因為這樣處理起來最簡單,短期看痛苦消失了,巧妙的”解決“了問題,而長期習慣於這種固化模式,若干年後,當生活發起一次又一次的挑戰,會發現自己突然失去了抵抗的能力與自由,虛弱無力,搖搖欲墜。

只有“不適感”才能開發和釋放我們的能力,只有主動地為自己製造“不適感”,戰勝“不適感”,享受“不適感”,才有可能把握未來的幸福。

我的一個朋友,現在是廣東碧桂園某一個樓盤的總負責人,手裡管著幾十號人,這兩年也在佛山買了房子,去年新換了一臺好一些的車子,誰曾想到,十年前一箇中專職校讀汽修專業的小夥子,在學校經常做的事情就是翹課跟打架。第一份實習工作就是在路邊派發樓盤的傳單,在房地產行業一干就是十年,這幾年見面的時間慢慢少了一些。但忘不了他當年剛做銷售那會,一個讀書期間非常不喜歡讀書的人,可以每天起的很早很早,大聲朗讀銷售書籍的一些知識點,即使在我們不斷的調戲之下,他似乎堅定要去做出一些改變,靠近一些“不適感”,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說沒辦法啊,不會就要學啊。不然講不出來呢。中間的一些年,我聽到他在銷售乾的不錯時,主動轉崗(策劃),從零開始摸索,慢慢熟悉了一個樓盤的整體流程,等到機會來的時候,自然而然也就有了自己的位置。

前陣子另一個朋友,在一次聚會上,說起她的近況:很早就沒讀書在廣州一個批發中心檔口工作,做著收貨發貨的工作,一個月3k左右,養活自己沒有什麼壓力。當時也沒有什麼危機感,平時也沒想著去提升什麼技能。後來遇到前夫的瘋狂追求,自然而然的當起了家庭主婦的角色,再一次把自己送進了溫室,生了一個女兒,直到2018年,因前夫嗜賭如命,直到考慮離婚的事情,才想起十年過去,自己未曾有過成長,也沒有什麼謀生的技能。而十年以後,一無所有之時,才看到了“舒適”的真正危機。

舒適區的不同定義:強者主動製造“不適感”,弱者追求“舒適感”

對舒適區的不同“定義”:在職場選擇,伴侶選擇,還是睡懶覺和早起之間的不同的各種大小選擇,都至關重要。

03 怎麼離開舒適區

為了更好的提升(改變)自己,我們究竟可以做出什麼改變,這裡分享四個步驟:

第一,謹慎使用所有獨處時間,碎片時間。無所可做事時,一定要給自己找事做。人在獨處無事可做時,舒適感就會伺機侵襲進我們的生活,下班回家後,為了釋放壓力,我們可能在沙發上刷個抖音,一個小時過去了,再看看微信朋友圈,又一個小時過去了。大部分的時間全部都用於閒聊,胡思亂想,看電視或者玩手機,沒有做任何一件有積累效益的事情。有時候,強者和弱者就是由於每天對這些閒暇舒適時間的使用方式不同慢慢區別而來。閱讀,跟優秀的朋友交流,寫作,這都是性價比不錯的方式。

第二,找到學習的對象(榜樣),從身邊的朋友,從付費的渠道,儘量的去靠近你認可,喜歡的優秀牛人或者群體,我們今天遇到的很多問題,不知道的一些認知與方法論,都已經有人幫我們去總結整理出來,學會在牛人的肩膀上是去摘果實,今天的我們只需要學會搜索跟鑑別,然後學習牛人的有效方法論,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不斷去實踐打磨,持續積累,就一定會有變化。比如說,你要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那麼去看趙周的:這樣讀書就夠了。你想學習寫作,你就去看看粥左羅的學會寫作,自我進階的高效方法。

第三,扭轉依賴,主動從溫室中跳出來。我們第一個溫室是由父母給予的,從幼兒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父母都默默無私地站在我們的身後,隨時準備撐開傘為我們遮風擋雨。第二個溫室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心態,每當遇到困難之時,腦海中總有一個聲音提醒我們:嘿,何必呢,別掙扎了,退回來吧,這道坎過不去也沒什麼大不了。只是,我們身處在競爭的時代,溫室從來都不是永久的,我們生活得舒適與否,總是由現實的變化跟參照物決定的,這取決於我們正在學習的榜樣,或者曾經制定執行過的目標。

第四,讓“不習慣”變成“習慣”。我們不習慣“突如其來的不適”,並會便隨著強烈的情緒波動。我們要問問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生,一時的“不適”恰恰代表著我們具有無限成長性的可能。對於生活,學習,工作,建立“微習慣”是一種不錯的方式,最小單位的去執行各項小目標:每天3篇優質文章閱讀,每天50個俯臥撐,每天300字的文字記錄...

以上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內容,如果有一條對你啟發幫助,希望你都可以在生活中,工作中持續應用,早日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護城河,感謝你的閱讀,我是吳維傑。

舒適區的不同定義:強者主動製造“不適感”,弱者追求“舒適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