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面對國際疫情的“二次打擊”應該怎麼做?

自1月份新冠疫情在國內爆發,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的進行封城、停產停工,兩個多月過去,國內疫情已得到基本遏制,雖然還有部分感染者及一些新增無症狀感染者,但是我們相信,因為國內人民的高度配合,中國不會再出現疫情二次爆發。

然而全球的新冠疫情並沒有好轉,全球感染者已經超過130萬人,死亡人數已經超過7.2萬人,但感染趨勢並未下降,一個又一個的國家宣佈進入緊急狀態,關停國際航班,企業停工,全民居家抗擊疫情。

每次微博上出現相應的“企業復工”“企業降薪”等話題,從下面的評論都可以看得出還是有特別多的企業受到疫情的衝擊的,部分公司不得不集體降薪,裁員,甚至宣佈倒閉。自從進入3月來,大多數企業都已逐漸復工,在大家都鼓足了勁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卻傳來了國際疫情越來越險峻的消息。

中國製造業,面對國際疫情的“二次打擊”應該怎麼做?

對於國內製造業而言,還是有一定的打擊的:

  1. 出口訂單大量取消或延期,訂單量下降,企業資金鍊緊張;

  2. 零配件、元器件採購困難,影響生產;

  3. 國際航班停運,物流運輸受影響,影響企業產品交付;

  4. 國際航班減少,無法開展海外業務,影響企業運營。

由於部分國家的疫情擴散速度過快,一旦醫療系統崩潰,那麼後果是無法想象的,全球命運共同體並不是說說而已,在全球性災難面前,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如果疫情再持續2、3個月,全球經濟都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和中國製造業難以獨善其身。

而製造業的重要性也在此次疫情中凸顯出來,在西方國家,許多抗疫產品:護目鏡、口罩、醫用手套等都要從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進口。全國政協常委葛紅林(原中國鋁業董事長)近日指出:“不能天真地認為,中國防控疫情和快速復工復產的成效,會導致世界產業鏈的中心向中國轉移。

而應理性地認識到,疫情之後,發達國家對各自產業鏈痛定思痛之後,將加快彌補和完善各自或區域化的完整產業鏈,有的甚至在重塑‘去中國化’。因此,與其期盼海外資金流向中國股市,不如引導海外資金流入中國的實體經濟”。

全國停工停產2個月,國家補助抗擊疫情,這些損失都是無法估量的,但是由於疫情期間大家宅家隔離,也會引起一波消費高潮。部分地區已經開始發放消費券,刺激生活消費。各地政府也出臺減免稅費、貼息貸款等政策,扶持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來抵禦國內疫情期間的損失及打擊。

為應對疫情打擊,我國還推出“新基建”戰略,加速推進5G基站建設、特高壓輸電、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

在疫情之後,國內製造業應當更加清楚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積極參與智能製造,強化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在製造業的應用,把握住“新基建”這塊大蛋糕,通過數字化、智能化來提升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每次危機來臨之時,我們不僅要安全度過“危”,更要牢牢把握住“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