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陳寅恪先生是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他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他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陳寅恪先生是江西修水人,他的學識和著作不僅是江西人的驕傲,也是國人的驕傲。他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陳寅恪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良好的家教,自小就打好了他國學的底子。東西洋留學,打造出中西合璧的全才。

陳寅恪的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父親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幼時的陳寅恪就啟蒙四書五經,學習算術,地理等。

父親陳三立倡議新政,採用現代化教育,不背死書,不打學生。他的新作風,令當時的張之洞十分賞識。家學淵源下的陳寅恪,國學底子紮實,眼界開闊。

後來他把目光觸及到東西洋,先後在日本、德國、瑞士、法國幾個高等學府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了多方面的知識,精通了好幾門語言,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因此他的見解總受國內外人士所推重。

陳寅恪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西南大學,香港大學等幾處任教,在繁忙的教學之後著書,致力於學術研究。

2.雙目失明後,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寫《柳如是別傳》

特別到了後來,先生在雙目失明,卻用了十年的時間寫下了《柳如是傳》,熔史識與情思於一爐,宣揚正氣,反對屈辱,把河東君遺事提升到,優美感與崇高感合一的高度。

這本80萬言的《別傳》,是先生“臥榻沉思”中追尋的那種唯恐失落的民族精神,揭示古代社會制度與綱常名教對個人的壓迫,以彰顯我民族個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陳寅恪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在柳如是身上傾注了大量的情感,並不是為拔高古人,他所箋的錢柳之詩,描繪的是三百年前舊的明清痛史。裡面涉及明清交替時期的經濟、政治、軍事、黨社、宗教、藝術、文學等各個方面,將家國興亡哀痛之情感融化貫徹全篇。

先生以柳如是為核心的氣質,反覆強調她的自由精神,極具現代精神。我們知道,沉重的民族感情,和現代的自由精神,在現代思想史中一直是個文化難題,但在先生看來,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沒有衝突。他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文化支點。

當然,我們必須瞭解先生當時所處的環境,更能體會他的用心。

大家都知道陳寅恪先生,是被公認二十世紀中國的國學大師,他的史學貢獻,受到普遍人的尊敬。他堅持中國文化本位的立場。然而當時,西學成為社會文化思想的主流。

彼此,以“新文化”運動為標誌,西方文化優越說,全盤西化論,黃種劣等說,中國文化落後說、中囯文化遭到了全面的批判和徹底拋棄。

1927年,清華國學院導師王國維先生,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在陳寅恪看來,王國維自沉,是殉道,即殉中國傳統文化,以示其孤懷遺恨。

自此,陳寅恪先生以巨大的精神苦痛,承擔起“中國文化託命之人”的使命。

他的《別傳》不是才子佳人風流韻事的鉤沉索隱。他意為“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族即指中國傳統文化,民族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不知道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政治概念,而且一個文化歷史概念。

陳寅恪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先生看來,正是西方文化的衝擊,中華民族已經喪失了“獨立之精神”,喪失維護自己文化傳統的能力。從而剝奪尊嚴和自尊。作為歷史學家,他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有一種發自為心的情感追求。

先生的精神和主張,承澤後世。前階段,商家推廣洋節日搞促銷,漠視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好在國人漸漸清醒,開始重視傳統文化。如今,我們常會談到傳承的重要性。

我們閱讀國學經典,觀看影視作品,探清歷史的來路與根源,通過文字和聲色光影,瞭解傳統文化。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需要自己的文化載體,才能傲立於世。從那些藉助中國傳統故事,而大放異彩的諸多優秀影視作品中,我們看到國產文化的發展和其未來。這與先生所表彰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相契合。

文化於我們,也是一種幸福感的來源,是精神的依託,讀陳寅恪先生,我總會升一種溫情,還有對他深深的敬意。

參考 《陳寅恪與柳如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