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先生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他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陈寅恪先生是江西修水人,他的学识和著作不仅是江西人的骄傲,也是国人的骄傲。他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陈寅恪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良好的家教,自小就打好了他国学的底子。东西洋留学,打造出中西合璧的全才。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幼时的陈寅恪就启蒙四书五经,学习算术,地理等。

父亲陈三立倡议新政,采用现代化教育,不背死书,不打学生。他的新作风,令当时的张之洞十分赏识。家学渊源下的陈寅恪,国学底子扎实,眼界开阔。

后来他把目光触及到东西洋,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几个高等学府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了多方面的知识,精通了好几门语言,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因此他的见解总受国内外人士所推重。

陈寅恪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大学,香港大学等几处任教,在繁忙的教学之后著书,致力于学术研究。

2.双目失明后,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写《柳如是别传》

特别到了后来,先生在双目失明,却用了十年的时间写下了《柳如是传》,熔史识与情思于一炉,宣扬正气,反对屈辱,把河东君遗事提升到,优美感与崇高感合一的高度。

这本80万言的《别传》,是先生“卧榻沉思”中追寻的那种唯恐失落的民族精神,揭示古代社会制度与纲常名教对个人的压迫,以彰显我民族个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在柳如是身上倾注了大量的情感,并不是为拔高古人,他所笺的钱柳之诗,描绘的是三百年前旧的明清痛史。里面涉及明清交替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党社、宗教、艺术、文学等各个方面,将家国兴亡哀痛之情感融化贯彻全篇。

先生以柳如是为核心的气质,反复强调她的自由精神,极具现代精神。我们知道,沉重的民族感情,和现代的自由精神,在现代思想史中一直是个文化难题,但在先生看来,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没有冲突。他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文化支点。

当然,我们必须了解先生当时所处的环境,更能体会他的用心。

大家都知道陈寅恪先生,是被公认二十世纪中国的国学大师,他的史学贡献,受到普遍人的尊敬。他坚持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然而当时,西学成为社会文化思想的主流。

彼此,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西方文化优越说,全盘西化论,黄种劣等说,中国文化落后说、中囯文化遭到了全面的批判和彻底抛弃。

1927年,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先生,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自沉,是殉道,即殉中国传统文化,以示其孤怀遗恨。

自此,陈寅恪先生以巨大的精神苦痛,承担起“中国文化托命之人”的使命。

他的《别传》不是才子佳人风流韵事的钩沉索隐。他意为“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族即指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知道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政治概念,而且一个文化历史概念。

陈寅恪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先生看来,正是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华民族已经丧失了“独立之精神”,丧失维护自己文化传统的能力。从而剥夺尊严和自尊。作为历史学家,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一种发自为心的情感追求。

先生的精神和主张,承泽后世。前阶段,商家推广洋节日搞促销,漠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好在国人渐渐清醒,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如今,我们常会谈到传承的重要性。

我们阅读国学经典,观看影视作品,探清历史的来路与根源,通过文字和声色光影,了解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自己的文化载体,才能傲立于世。从那些借助中国传统故事,而大放异彩的诸多优秀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国产文化的发展和其未来。这与先生所表彰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相契合。

文化于我们,也是一种幸福感的来源,是精神的依托,读陈寅恪先生,我总会升一种温情,还有对他深深的敬意。

参考 《陈寅恪与柳如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