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段紅白喜事的音樂,在他家傳承了百年

一段段紅白喜事的音樂,在他家傳承了百年

上虞吹打丨上虞吹打是大鼓、銅鑼、嗩吶、長號、金鈸等樂器來演奏民間樂曲,其源遠流長,從上虞出土的春秋陶編鐘、漢六朝的壎、五穀瓶上堆塑樂俑及青瓷穀倉上的彈瑟堆塑俑等文物,都見證了上虞吹打久遠的歷史。


逢有婚喪喜慶、喪葬祭祀、迎神會及龍燈舞獅等活動,均結班演奏。其中,大敲粗獷奔放、熱烈渾厚;小敲小巧玲瓏、輕便易行;細吹細敲細膩抒情、文靜幽雅,無不個性鮮明,風格各異。上虞吹打又與古越風俗、戲曲音樂、道教音樂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一段段紅白喜事的音樂,在他家傳承了百年

匚 上虞唯一的百年班團

一段段紅白喜事的音樂,在他家傳承了百年

“上、工、尺、凡、下、四、乙”,如果不是和婁偉龍聊天,我們恐怕這輩子也不會知道這幾個字湊在一起代表一種音律,而這種工尺譜形式所記錄的,就是上虞民間的一種藝術形式——吹打。

一段段紅白喜事的音樂,在他家傳承了百年

相傳,三國時期的虞籍音樂家嵇康、建國初期虞籍音樂家孫文明、創作《西遊記》主題歌的著名作曲家金覆載等,都是受到了民間吹打樂的影響。

一段段紅白喜事的音樂,在他家傳承了百年

這種極富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影響了幾代人,尤其對婁偉龍一家。他向我們介紹說,吹打源於當地婚喪風俗,“我太爺爺傳給我爺爺的,我爺爺傳給我爸。”

“上虞像我們這樣有百年曆史的班團,別的地方不知道,上虞就我們這一家了。”

一段段紅白喜事的音樂,在他家傳承了百年

匚 時代在變吹打的熱情不變

婁偉龍熱情的拿出了吹打的曲譜讓我們看,一本本泛黃的曲譜,濃縮了幾代人的心血。

有拓印下來的傳統曲譜、有毛筆手抄的工尺譜、有用簡譜形式記錄的現代曲譜,除了一個家族的傳承,我們也看到了時代的更迭。

一段段紅白喜事的音樂,在他家傳承了百年

婁偉龍說起過去的日子,很是感慨。他的爺爺和父親做吹打的時候,都是用工尺譜,演奏的都是一些流傳下的傳統曲目。“出去跑江湖的時候,都是用走的,樂器用挑的,出行不方便,太遠的地方想去也去不了。”

一段段紅白喜事的音樂,在他家傳承了百年

婁偉龍自己剛學吹打的時候沒有錄音機,曲調全靠口口相傳,“我老爸讀給我聽,一遍不夠兩遍,兩遍不夠三遍。”。

一段段紅白喜事的音樂,在他家傳承了百年

現在時代不同了,記錄都用曲譜,有車子,有錄音機手機,事事都方便,他們班團出去表演可以開車,可以走出上虞,去紹興、餘姚、慈溪、杭州等地方演出。

一段段紅白喜事的音樂,在他家傳承了百年

自己寫了新曲目,用手機錄下來發到微信群,曲譜打印好發給大家,就可以練習了。聽過科技改變生活,沒想到科技對吹打的影響也這麼大。

但無論這個時代如何在改變,婁偉龍一家對吹打的熱情與傳承依舊沒有改變。

一段段紅白喜事的音樂,在他家傳承了百年

匚掌聲響起來,一切都值了

俗話說上陣父子兵,婁偉龍長大後,也跟著父親一起去表演,父子和班團成員配合默契,他很享受吹打表演帶來的快樂。

一段段紅白喜事的音樂,在他家傳承了百年

07、08年的時候,他慢慢的接手班團,做起了班團的核心人物,負責管理和打鼓,父親則退居二線。

在他和父親的齊力操持下,班團從10多個人到20多個人,有些學員慕名找上門來,只要愛好,都被他納入麾下。

一段段紅白喜事的音樂,在他家傳承了百年

“我希望他們比我好,他們超過了我,他們好就是我好。”“我不保留的,他們要什麼我就給他們什麼。”

一段段紅白喜事的音樂,在他家傳承了百年

他形容吹打是自己骨子的愛,從學習到演出、操持班團,只要和吹打有關的事,他從未有難或者累的感覺。只要聽見觀眾的掌聲,他就覺得“很高興的感覺,付出的就是有點回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