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粮食连年丰收,“饭碗”稳稳妥妥

说农经,话民生。各位好,“农经微观察”,事事皆通达。

话说,隔壁老王最近听到点消息,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一些国家开始限制或者禁止粮食出口,个别人有些担心。。

按说,不应该啊——咱们的粮食年年大丰收,缺吃少穿的时代早已不复返了。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消息显示: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取得“十六连丰”,粮食产量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3277亿斤,人均占有量超过940斤,高于世界水平。

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是充足的,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水平,特别是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

就拿咱们北方人比较看重的小麦来说,多年来,一直保持“供求平衡有余”。至于稻谷,甚至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由此看来,我们的“口粮绝对安全”是有保障的。

再看河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一直在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工作,“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去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747.8亿斤,连续7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老百姓的“饭碗”端得稳稳妥妥。

多年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一直排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首位,即使每年进口一定数量的优质小麦和水稻,主要为了调剂需求结构,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何况,进口量并不大,拿去年来说,净进口谷物1468万吨,相当于不到300亿斤,仅占我国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也就是说,在我国,小麦和大米的自给自足,没有问题。

即使在前段时间、国内疫情严重时期,也是米面无忧。在不少城市,成品粮,也就是面粉和大米的市场供应能力都在30天以上。

今年,河北省的目标是,确保全年粮食总产量继续保持在700亿斤以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全省各地正在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农业生产,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农资、农机、农技等部门也纷纷采取新措施、开辟新渠道,“各显其能”,助力春耕备耕。

前几天,记者在河北省景县了解到,这里的金桥农资有限公司通过加大服务力度,比如,微信下单、送货上门、免费提供测土配方、无人机喷洒等,今年以来,已经销售化肥8万多吨。

数据显示,河北省冬小麦的播种面积为3305.1万亩,播种质量较高,群体数量充足,个体素质健壮,长势均衡。其中,一二类麦苗的面积超过94%,整体苗情好于常年。2月份以来,气温回升较快,小麦返青早,在春季的生长时间得以延长,这种情况有利于形成大穗,为实现高产打下了基础。

河北:粮食连年丰收,“饭碗”稳稳妥妥

在唐山市丰润区苏官屯村的麦田里,农民驾驶喷药机为麦田喷洒农药。 任光阳 朱大勇 摄

从河北省188个监测点实测的土壤含水量来看,全省冬麦区大部分土壤墒情适宜。针对一部分土壤缺墒的情况,河北省统筹调度机井、河渠、坑塘、水库等各类水源,因地制宜,全力服务春播春管。目前,已经有26处大中型地表水灌区开始春灌供水。

应该说,今年小麦再获丰收,河北有基础、有希望。

民以食为天,粮丰天下安。农业稳定、粮食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就有了基础支撑。从我国的库存情况看,稻谷、小麦都能满足1年以上的消费需求。所以说,即使受疫情影响、个别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对我国的面粉、大米等口粮供应也基本上没有影响。

近段时间,国际粮食价格之所以有所上涨,主要是由于疫情之下的恐慌性消费造成的。

了解了这些,老王心想:过度恐慌、抢购粮油,大可不必。粮食嘛,随吃随买就行,免得在家里放久了生虫变质。于是,在粮油店转了一圈之后,便两手空空,优哉游哉地“打道回府”了。

这道理,老王想清楚了,你呢?“农经微观察”,下期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