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引言


合餐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胜过世间所有。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都挺好》里的剧照


我们最珍视的春节实则就是大型的“合餐”,老少几代人聚在一起。重头戏是晚上的那顿喷香的年夜饭,一家人坐在一张桌子前,家里地方小的拿几把椅子挤一挤也能将就,图的就是个【团圆】。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通常吃饭的时候,十几双沾满了唾液的筷子,在饭桌上来回飞舞。


盘子里的菜都逃不过你夹来我夹去的命运,吃到别人的“口水”也是常有的事。偶尔会遇上,有人在盘子里乱扒拉、用嘴嘬完又去夹菜的,筷子上沾着饭粒还要夹菜给别人的。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会在意,都是一家人也没什么好互相嫌弃的。

有外人的情况下,就要避讳一下,不去动别人夹过的地方。一旦发生了悲惨的事:有人打喷嚏不捂嘴喷在饭桌上,那只能下桌了。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因为饭菜上粘上了别人的唾液,会让人立马就没了食欲,主要还不卫生。


这时候,如果桌上能有一双公筷,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

公筷很好理解,长筷叫公筷,用以将菜品拈入碗中,短筷叫私筷,用来入口。


为方便与普通筷子区分,公筷多为黑色,多数会刻印有“公筷”字样。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公筷能极大程度的避免“口水互换”的情况,最主要的是可以避免【一系列因唾液传染的疾病】。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知乎上的回答


交换唾液,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在交换病毒


唾液,是细菌的温床,贮藏着各种病毒。像是新冠肺炎、幽门螺旋杆菌,还有一些上座率不太高的病毒(肺结核、流感、麻疹、风疹、伤寒)。


拒绝唾液传染,我们必须重视起来!拿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的新冠肺炎、幽门螺旋杆菌来简单说明一下。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据官方报导,新冠肺炎有多种传播方式,我们熟知的有唾液(打喷嚏)、接触、视网膜。

  • 唾液:当一个人打喷嚏的时候,会将10万个病菌以每小时100英里的速度喷洒在空气中,传播半径为8米,此外唾液中的病毒将再空气中停留48个小时。所以钟南山一直强调 “戴口罩”!!!
  • 接触:新冠病毒喜欢停留在光滑的表面,如:门把手、话筒、电梯都是新冠的传染源,除此还有容易被忽略的--家里的锅碗瓢盆。所以如果家里有感染者,一定要分开进食。

3种主要传染方式,和唾液有关的竟然占了2种,可见唾液传染有多么的严重!


幽门螺旋杆菌大家也都不算陌生,它和唾液“也是一家亲”。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的头号杀手。

东亚地区胃癌发病率在全球位居第一,就是因为它。据统计中国有一半的人都是病毒携带者,中国“胃病大国”的称呼也由此得来。


中国会有如此高的中招率,和我们根深蒂固的合餐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起吃饭时接触到感染者的唾液或者是餐具,就会在不知不觉被感染了,并患上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甚至胃癌。


看了网上的数据对比,发现外国感染率就相对差很多。这得益于他们的饮食习惯,他们是分餐制,每个人面前都是搭配好的套餐。


抖音上刷到过一个100万赞的视频:一群老外,来到中餐饭馆吃饭,一桌子的菜:一人吃一盘是什么鬼?服务员都看傻眼了。苦了只分配到鱼的哥们!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原本合餐、分餐,本没有好坏之分,但在预防唾液疾病传染这一点来看,分餐略胜一筹。


在中国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公筷”


分餐是国外人特有的吃饭形式?


才不是,中国最早也是实行分餐制的。古人以前坐在席子上吃饭,吃着分配好的食物,使用的是类似刀叉一样的餐具,后来有了桌子,大家发现坐在一张桌上使用筷子更为方便。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筷子实为中国特有,横跨了中国文化几千的历史,筷子出现后不久“公筷”便现身了。


“公筷”最先在皇宫里被广泛使用起来,一是贵族们彰显身份的标志,其次是为了吃饭时更卫生。


古籍《西湖志余》记载了宋高宗用膳的习惯:“必置匙箸两副,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以别箸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讲的是宋高宗吃饭的时候一定会准备2套筷子和勺子。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可以看出,不止我们古人对饮食卫生也很讲究,既然“公筷”这么好,我们为什么不再使用了呢?


这可能是另一个误区。

如今“公筷”在民间仍然被广泛的使用着,很多正规的饭店都有提供,反倒是小饭店很少见。


还有些人从生下来就被教育使用公筷,家里人吃饭都会使用公筷,而有些人可能现在才刚听说“公筷”这个概念。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知乎上的回答


以后的餐桌上,公筷定不会缺席


即使你不知道也没关系,相信“公筷”这个词我们将会越来越多的看到,我也期待着公筷的彻底普及。


2002年非典(SARS)过后,“公筷”不止一次被提起,但是最后没有真正的推广起来。事情没有严重到一定程度,引不起大家的重视。


这次新冠肺炎重新给我们上了一堂安全卫生课,改变了我们的一些日常习惯。不论谁,都知道出门戴口罩,回家消毒洗手,使用“公筷”的人也不在少数。


重视卫生安全没有错,毕竟生命就像一串数字,健康是1,金钱、地位、事业、爱情、家庭……是后面的0,如果没有了这个1,后面有再多0也都没有意义。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而且经过这次疫情的洗礼,国家也对“公筷”重视了起来,亲自出手推行“公筷”:在文明用餐方面,提出要适量点餐,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响应国家号召,许多城市已经将“公筷”搬上了餐桌。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例如合肥做的很到位。合肥明确要求全市餐饮行业推行“公筷”、“公勺”。北京作为首都,也相当重视,将公筷纳入日常餐饮管理。


不久前,有记者在某城市万达商圈周边随机调查了数家不同规模的餐饮企业,发现大多数餐企配备上了公筷,还在墙上贴有明确的指引:“就餐用公筷”、“用餐间隔坐”、“餐前勤洗手”,有些餐企还专门为公筷配备了消毒机。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公筷”的春天还有多远???


宣传的再到位没有人们的自觉参与也百搭,但是这种担心在我看来是多余的。


疫情开始的时候,大家也都以为不可能人人都听话戴口罩,然而没过几天,集体打脸。随着大家卫生意识的提高,全民使用“公筷”也有待实现。


事实上,很多人其实是不排斥公筷的。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我们来看一项调查,@江苏新闻发起的一项21万人参与的投票调查中,针对“你外出聚餐有用公筷公勺的习惯吗”这一问题,有5.7万人选择“会用,已成习惯”,有6.4万人选择“没有,嫌麻烦”。


就此看来,使用公筷的比例还是很高的。有很多人没有使用公筷,也并非出自本心。他们中的一些人非常希望家里可以使用公筷,尤其是家里有乙肝、肺结核、幽门螺旋杆菌的,只是出于抹不开面子跟家人提,怕家人会多想(嫌弃)。


就我个人而言,是非常希望公筷成为一种例行公事,一来和家人解释起来也不费劲,二来有了“公筷”后在公共场合吃饭时也更放心。


如果我们已经能够接受口罩,这个戴起来不算舒服的“防护网”,又有何理由不接受保护我们餐桌卫生的“公筷”呢?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里!!!


使用“公筷”举手之劳而已!守卫舌尖健康,“筷”从下一顿饭行动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