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服务、文明劝退,“洋人第一国人第二”是病,得治!

朋友,阅读本文前,请点击“关注”,免费收看更多精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外国人插队,还叫嚣“中国人出去”的事刚刚勉强压下;青岛志愿者一对一服务外籍隔离人员的消息再次刷屏,崂山区以一己之力,让大青岛接二连三“出尽风头”。

一对一服务、文明劝退,“洋人第一国人第二”是病,得治!

有网友哀叹:大清都亡了几百年了,怎么国人还是站不起来?

认为,国内优待洋人之风由来已久,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民间基础,与其大骂国人“软骨病”,不如想想该怎么下药,把这个病给治好。

青岛一对一优待隔离外国人引争议

这次青岛的事情是这样的:两名外籍人士返回青岛崂山居家隔离,志愿者刘燕(化名)变成了他们的代买帮手。她晒出自己跟老外的聊天记录,老外提出的要求很多,吃的喝的,各种生活用品,包括宠物猫的猫粮猫砂,要拉出个清单,一一按照要求购买。

“是挺忙的,尤其是到了吃饭点,我自己都顾不上吃饭,也得先把他们的饭解决了。”视频中的刘燕说。为了让老外能现做现吃,保证每天吃到新鲜的食物,她每天都要穿梭在市场里不停采买。

一对一服务、文明劝退,“洋人第一国人第二”是病,得治!

为什么老外可以在家隔离?崂山区所有隔离人员都能享受一对一志愿者服务吗?单独才买谁掏钱?

面对网友纷纷扬扬的质疑,崂山区金家岭街道工作人员表示,这两外国人入境的早,回来时属于可以居家隔离的阶段。“一对一服务可能是社区提供的一种人性化服务”,具体要看外籍人士所居住的社区,政府并无规定。对于平时的购物,费用其外籍人士本人承担,志愿者只是跑腿帮忙。

核酸检测插队还耍横,批评道歉太便宜他了

同样是崂山,前几天刚发生一件让国人“意难平”的事。外国人核酸检测时插队,还侮辱现场排队的中国人,可崂山区某工作人员不仅不维持正常秩序,反而央求人家说“给点面子,给点面子!”

一对一服务、文明劝退,“洋人第一国人第二”是病,得治!

虽然事后,插队的外国人写了封道歉信,崂山区检疫部门也致歉说,以后要提高服务水平,其实网友普遍认为,外国人的道歉避重就轻,缺乏诚意,而且签名疑似故意辱华。而且“给点面子”这个梗,压根没有提。

在这里,笔者想说句公道话。凑巧这两件事同时发生在青岛崂山区,我们没必要带节奏据此认定,青岛人怎么怎么了,山东人怎么了怎么了,一竹篙打翻一船人。事实上,在国内,“洋人优先”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社会隐痛,“外国人优先”,待遇从优才是大家对此类事件深恶痛绝的真正原因。

“外国人优先”的事例比比皆是,别光骂青岛


一对一服务、文明劝退,“洋人第一国人第二”是病,得治!

北京:清明假期,大批外国人留学生在朝阳公园聚集,不戴口罩,在草坪上聚餐。随后公园微博回复网友称,“已到现场进行文明劝离疏散”。

网友问:这些人不认识字吗,看不到公园随处可见的防疫提醒吗?我们国内人民出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

一对一服务、文明劝退,“洋人第一国人第二”是病,得治!

南京:近日。一家媒体报道了当地“最大外籍居民聚集地仙林街道提供暖心服务”的细节。“有的老外一次只买4片面包,确保每天吃新鲜的,我们就每天送上门”,“老外要喝桶装纯净水,一次性购买了4大桶,我们就帮他一桶一桶从小区门口扛到楼上”,“有一位外国友人买了大件物品,没有电梯,我们硬是派了两个人抬上4楼、送进家里”,“有个小年轻酷爱淘宝,我们有一天帮他送了20多趟快递”……

网友问:一户一个工作组对口服务?能对中国人一视同仁吗?

一对一服务、文明劝退,“洋人第一国人第二”是病,得治!

广东东莞针对外国人隔离点的“柔性政策”也非常亮眼,每个被隔离的国际友人“由1名外语干部、1名医护人员和1名亲朋好友通过组建微信群,进行24小时‘三对一’关怀服务与情绪疏导”。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包括且不限于:外国人丢东西总是容易找回,歪果仁录取分数总是更低,外国人错转支付宝可撤销,外国人能从ofo退回押金,外国人出手连妹子都容易泡,总之一句话,外国人优先无处不在。

“软骨病”还是积习难改?是病都得治!

我们不排除极个别人的确有崇洋媚外的思想。一些人打从心底爱着国外“甜的空气”“自由的呼吸”,可能国外的屁都是香的。但相信多数人,在对待洋人的事上,只是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尺度,是习惯的力量、观念的问题,而不是有意认怂丢脸。

首先,错误理解了“外交无小事”含义。在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走马上任的大会上,时任国家总理周恩来郑重叮咛:外交无小事,切不可掉以轻心。总理的原意是指洋人狡猾,跟他们打交道得加着12分的小心。但逐渐,很多人把每一个和外国人打交道的环节都扩大化为“外交”,包括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各行各业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都生怕说错话,做错事,这就是超国民待遇的主因。

其次,我们中国人素来睦邻友好、乐善好施。外国人到了国内,语言不通,举目无亲,政府、服务人员、警察等,对他们多照顾一些,大家长期以来都表示了包容,“洋人优先”受到了社会的部分认可,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第三是爱面子问题。面子,是中国人考虑最多的一个话题,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知道时时处处爱面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打破门牙往肚里咽。我们打开国门把外国人请了进来,好像自此就负担上了责任,他们是客我们是主,所以最好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招待,自己受点委屈也退一步海阔天空。

还有一个原因是,改革开放初期,各地政府为了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格外重视涉外事件,甚至给了一些外资企业格外优厚的待遇,洋人的待遇也水涨船高。其实近年来,国家从政策层面,已经在竭力纠正这些做法,扭转这种局面,多次强调“一视同仁”,但长期的习惯还在发挥力量。

一对一服务、文明劝退,“洋人第一国人第二”是病,得治!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洋人至上”观念的养成,也是一种民族自卑的体现。晚清以来,中国积弱成疾,被全世界嘲笑为“东亚病夫”,此后我们“师夷长技”,经过了百余年的努力追赶。在我们心里,以西方为主的洋人代表着先进、文明,是我们学习的老师。这个“刻板印象”,不是几件大事上“厉害了,我的国”就能改变的,需要国民自信的长期培养和积淀。

俗话说,对症下药。一些人在外国人面前自动矮半截,这种事不骂不足以平民愤,但光靠骂也不能解决问题。找到他们“身不由己”膝盖发软的原因,长期治疗,才是长久之计。大家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