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戀”如老虎,家長該打虎嗎?

“早戀”如老虎,家長該打虎嗎?

孩子一生成長只是考慮將來所從事的職業一方面是不夠的。一個人應對社會各種變化的保障是什麼?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健康的體魄、堅毅的意志等各方面的素質保障的。然而在青春期學生情感教育方面,學校基本上是避而不談的,相關課程也並未開設。面對產生的問題也是用傳統的教育經驗武斷處理。

其實早戀不是讓孩子更糟,使孩子更糟糕的是家長和學校方面對孩子們的不理解的否定和指責

“早戀”如老虎,家長該打虎嗎?

孩子們青春期情感教育,家長們又該如何做呢?

家長們都是視初戀如老虎,各種的反對:

小孩子,懂什麼愛情?就是在胡鬧,過家家一樣;

到了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早戀就是在耽誤自己的未來;

“早戀”如老虎,家長該打虎嗎?

家長們和學校方面處理孩子們“早戀”問題上,意見並不統一。問題產生時,待孩子態度非常的一致:一經發現,絕不允許,絕不姑息。家長們默許的是:要想談戀愛,除非不影響學習;學校維持的原則是:校紀校規不準“早戀”,成績好壞都要遵守。

雖然學習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事,但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能夠學會如何愛一個人,如何區分真的假的感情,那麼孩子早戀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值得的。

作為家長對於孩子除了學習成績外,我們也希望孩子收穫一個快樂的戀愛體驗。學會如何去愛,如何辨別這份感情的真假,也是一種人生重要的能力。

“早戀”如老虎,家長該打虎嗎?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知道一種都市病叫“不會談戀愛”。

學習如何去愛,也是孩子一生最需要學習的課程。因為孩子們長大畢竟也要走進愛的。但是我們的教育裡目前並沒有愛的教育,這也讓我們中國家庭即使受教育在多,最終還是缺少了性與愛!

在中國曾經有機構做過一項對1999名18歲-35歲的青年進行的調查顯示,43.4%的受訪青年稱身邊有很多沒有戀愛經歷的優秀大齡青年。

民政部2015年底的統計顯示,中國內地未婚人口已達2億人。一線城市仍是單身人群的聚集地,“脫單”的需求遠大於二三線城市。

面對這樣龐大的單身群體,也衍生了一種消極的生活人生態度。單身人群面臨責任小於已婚同齡人,人生態度閒散,缺乏工作動力,更不用說想象力和創造力和生活激情。

面對這樣一群單身的孩子們,他們沒有負責任的能力,也沒有自制力,無法承擔愛帶來的負面後果;家長們,你們怎樣想?

不是早戀讓孩子變得更糟,而是父母和老師的那份否定和指責,讓孩子變得更糟。

例如,在日本出現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結婚,以來躲避家庭責任,“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高未婚率對經濟已經產生嚴重負面影響,這些不婚的人群沒有為家庭創造更多財富的壓力。

調查顯示,僅有約3%的單身人群對自己的單身生活非常享受。但是約45%的單身人群還是倍感孤獨。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青春期的戀愛對於青少年的自我理解和身份認同有著重要貢獻。

正確性教育基礎上的戀愛是可以讓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們可以自由的探索親密關係,可以使孩子們探索解決和喜歡的人之間發生的矛盾、傷害、幸福,完成對愛情最初的體驗。然而在青春期感情裡使孩子們走向極端的往往是被禁止戀愛、缺乏探索的孩子,會陷入自我身份混淆。

“早戀”如老虎,家長該打虎嗎?

在中國我們的教育體系裡有一種德育叫“不許早戀”

高中老師在處理孩子們早戀問題上,基本上奉行的是高壓管理“早戀”這個問題上,奉行“影響學習、堅持拆散”的工作原則。然而隨著社會發展,育人的想法也要發生改變,畢竟高中階段的學習生活是培育孩子們人生觀的沃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積極的生活態度。

家長和老師的傳統思維中,對學生的要求永遠是“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在該讀書時去談戀愛,會過多分散注意力,就如同有些學生專注於玩遊戲而荒廢學業一樣。

只是有些人可能對遊戲不感興趣;但對異性有好感、有親近對方的願望乃至戀愛結婚,是人的天性,是每個人應該經歷的完整人生。早戀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戀愛其實也是成人戀愛的一個練習場,這裡產生的各種問題,可以在這裡學習和體驗管理情緒,解決衝突,嘗試愛與理解!

當孩子們走出了這個愛的練習場,也就長大了,就會知道如何選擇另一半,以及如何正確表達愛!

然而我們壓抑孩子的早戀只會會讓孩子們失去愛的能力,所以大都市出現“剩男剩女”現象,這些現象都是在青少年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成熟萌發了想“戀愛”念頭而又被打壓甚至歧視所導致的。

傳統的社會思想允許談戀愛的時間,似乎一致統一到18歲,18歲算成人,成人的潛臺詞就是“一切後果自負”。但是,事件的發展從量變到質變是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的,這個年齡的時間具有模糊過渡的特點。前期學校、家庭沒有土壤去培育,18歲的孩子們,他們的愛情觀怎樣形成;18歲之後他們又以什麼樣的審美觀去尋找另一半呢?

然而土壤由社會提供了,由此產生了網絡文學、自媒體、愛情片、流行歌曲,還有那些添加催熟劑的食品一樣,催生著青少年的身高、荷爾蒙。於是我們看到了和電視劇裡偶像呈現的場面一樣的場景。一些青少年穿著校服在街上摟抱著。

對於孩子們的感情,我們應該知道沒有引導的早戀會變成一場遊戲和鬧劇,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刻舟求劍的事。

愛情不是無聊的消遣,不是遊戲,所以我才建議父母們能多跟孩子們聊聊,家長們不能陪在孩子身邊一輩子,只有早早的教會她這些技能,引導早戀重要教孩子自我保護更重要,才能祝她有個好的未來。

“早戀”如老虎,家長該打虎嗎?

“早戀”的孩子們大致分兩種:

一種是往往會缺乏溝通和父母溝通有障礙的,通過異性陪伴而穩定自己的焦慮,可以通過傾吐,減少不幸福感;

另外一種是對於學校活動中表現出色的男女生往往被青睞,滿足了青春期崇拜偶像的精神寄託。

對待青少年美好的情愫該如何正確定義並加以引導呢?老師們並沒有得到過這門課的培訓。

媒體曾報道一些花季少年因為一些小事和父母爭吵而自殺。公眾除了惋惜以外,更多是責備孩子“太沖動、不懂事”。其實,孩子過激的行為必然是平時積累了太多的不愉快而爆發。那麼誰來引導他們愛惜生命?即使家長們不會引導的話,也不要去踐踏他們的尊嚴而激發矛盾。

當一個人開始有喜歡他人的想法時,並希望和他有更多的時間在一起時,其實那就不早了。家長們總會在幼兒園孩子面前開“娃娃親”之類的玩笑,這種“騷擾”難道不“早”嗎?

“早戀”如老虎,家長該打虎嗎?

當孩子們年齡過了25歲還沒有戀愛經歷,家長們又開始嫌晚了。唯獨孩子們在青春期萌發對異性好奇、愛慕的美好時光裡,很多家長、老師不作為,甚至“辣手摧花”。

在傳統教育理念以考試成績為導向中,我們用分數來量化學生在學業知識上的獲得,往往確忽視了孩子們在道德、人格、感情方面的培養,需要對孩子品德量化評價的類別有:遲到、參加集體活動積極性、完成志願服務課時數、考試作弊、作業獨立完成等。

對一個好學生評價的所有內涵似乎只有成績優異,正所謂一白遮百醜;成績差只能是壞學生了。

關於人性和真正的自我,而一些考上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學同學們,沒有機會觸碰,所以當他們的感情或婚姻出現問題時,他們卻沒有辦法面對,因為沒有課堂知識教育過他們,他們也從未觸碰過,考試當然也不會考這些內容。

基礎教育的中其實需要為孩子們多安排學習一些關於愛情的詩歌及文章,作為美好的愛情需要用經典文學來詮釋和引導。教育不應該一成不變的,一成不變的是人的天性。

弗洛姆說:“愛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傾向。這種態度和傾向決定了一個人同整個世界的關係。愛是一種生活能力,要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

早戀並不可恥,孩子們不應該因為早戀得到的只有謾罵和羞辱。遇到孩子們早戀,父母要先冷靜,要和孩子們多溝通,要相信孩子,和孩子站在一起,如果父母都指責放棄她,誰還會解救她。孩子們對愛的萌芽不該還沒發芽就被扼殺!

家長們要肯和孩子們進行坦誠地溝通,並說清楚底線以及可能產生的結果,讓孩子們在這個時期的成長得到尊重。

“早戀”如老虎,家長該打虎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