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上詠春草的三絕之一“落盡梨花春又了”你讀過嗎?

這首詞是中國文學史上詠春草的三首絕調之一。作者梅堯臣,。

梅堯臣(公元1002——1060),字聖俞,宣州宜城人。他的詩很有名,以深遠古淡為意,間出奇巧而又“恢嘲諷喻託於詩”。他主張“凡詩,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美矣。必能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也。”這應當說是很難達到的高度。他的詞不多見,《全宋詞》只有他的兩首。其中一首便是這闋《草》。


中國文學史上詠春草的三絕之一“落盡梨花春又了”你讀過嗎?


關於詞的創作背景,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有所涉及,說梅堯臣在歐陽修家中做客,有人認為林逋的詠春草詞寫得太好了,梅堯臣不甘示弱,也作了一首,就是上面的《蘇幕遮》,歐陽修讀後大為讚賞,自己也特地作了一首《少年遊》。吳曾認為,三首中最好的是歐陽修詞,即便將它放到唐人集子中也毫不遜色。與林逋詞類似,這首《蘇幕遮》詠草而不用一個草字,否則就犯了詠物詩詞的大忌。

由背景可知,梅堯臣創作此詞,多少帶點與林逋較勁的意味。他寫得到底如何呢,我們一同來賞讀。

原詩

蘇幕遮 草

梅堯臣


露堤平,煙墅杳。

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

獨有庾[yǔ]郎年最少。

窣[sū]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

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

落盡梨花春又了。

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譯文】

  含水帶露的堤壩遠伸,遠處的莊園,在如煙似霧的柳色和迷濛的水汽中,顯得那麼深杳。雨後初霽,江天一色的晨曦中,到處是萋萋的芳草。荷花初放,多麼妖嬈。那突然冒出的青草,就彷彿是大地的春袍。豔麗的荷花與嫩綠的小草最為相宜,在雨後的晴空下互相映襯,草分外綠,花分外嬌。

  滿地的芳草將路邊的長亭一個個連接起來,迷漫了遠處的大道。那萋萋的芳草,彷彿是埋怨遠遊的王孫忘記歸期。眼見得梨花落盡,春天又快過去了。夕陽殘照暮靄沉沉,那翠綠的春草,也好像變得蒼老。


【賞析一】

  這首詞借詠春草而寄寓情懷。上片描繪春草之碧綠,讚頌少年時光之美。前四句寫春草:長堤上露珠晶瑩,春草平整而茂密,在如煙綠草的掩映下村舍若隱若現。“雨後江天曉”作用有二:一是用優美的環境襯托春草生機勃發:雨後的早晨,江天開闊,萬物澄徹,春草綠意盎然,春光分外明媚;二是為由物及人做鋪墊,開啟寫青春少年的通道。後三句寫少年:他們如春草般風華正茂,春風得意。“獨有庾郎年最少”,用生機蓬勃的春草襯托宦遊少年的青春風采,使春草和少年融為一體:春光與春袍相映生輝,青草與青春嫩色相宜。

  下片渲染蒼涼之境,抒發惜春傷春之情。前四句情感陡轉,美景轉入悲情,寫宦遊少年“不記歸期”,不覺老之將至。後三句將悽愴之情推向高潮,以春喻人,寫春色已“老”,落盡梨花,滿地殘陽。“老”字和上片的“少”、“嫩”等字眼相照應。人由“少”變“老”、草由“嫩”變“老”,表明時光流逝的過程,抒發了春草易枯、春光易逝、人生易老,使人無限傷感的思想感情。上下片感情對比鮮明,寄寓了個人身世的悽婉概嘆。

中國文學史上詠春草的三絕之一“落盡梨花春又了”你讀過嗎?

【賞析二】

  上片起首兩句寫長堤上綠草平整、露光閃爍;遠處的別墅如煙綠草掩映下若隱若現。接下來一句總寫芳草萋萋。“雨後江天曉”,是用特定的最佳環境來點染春草的精神,通過雨後萬物澄徹、江天開闊的明媚物象,活畫出濃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機,為下文“少年”的出場作鋪墊。“獨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於北朝。庾信留魏時已經四十二歲,當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東宮講讀”(《庾開府集序》)。

  這裡借指一般離鄉宦遊的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剛釋褐入仕的年輕官員,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實為一物,用這裡主要是形容宦遊少年的英俊風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綠的草色與袍色互相輝映,顯得十分相宜。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綿可愛,用遍地春草映襯出臣遊少年的春風得意。

  詞的下片轉而抒寫宦遊少年春盡思歸的情懷。過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薩蠻》詞末二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之意。接下來兩句,詞人流露出對宦海浮沉的厭倦,用自怨自艾的語調錶達了強烈的歸思。“落盡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三月》詩句:“曲水飄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歸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結拍兩句渲染了殘春的遲暮景象。

  “老”字與上片“嫩”字遙相呼應。於春草的由“嫩”變“老”之中,暗寓傷春之意,而這也正好是詞人嗟老、倦遊心情的深刻寫照。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雲:“梅聖俞歐陽公座,有以林逋詞‘金谷年年,亂生春色準為主’為美者,聖俞因別為《蘇幕遮》一闋云云。歐公擊節賞之。”梅詞與林詞究竟孰優孰劣,讀者諸君自有分解。

【賞析三】

  宋沈義父雲:“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樂府指迷》)

這首詠草詞雖不著一“草”字,卻用環境、形象、神態的描繪,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詞中,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後青草之美;下片以悽迷之調,突出青草有情,卻反落入蒼涼之境。

  全詞通過上下片的對照,抒發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懷,寄寓了個人的身世之感。全詞形象鮮明突出,意境深遠含蓄,耐人尋味。

中國文學史上詠春草的三絕之一“落盡梨花春又了”你讀過嗎?

【賞析四】

  

中國文學史上詠春草的三絕之一“落盡梨花春又了”你讀過嗎?

這首詞是中國文學史上詠春草的三首絕調之一。

  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後青草之美,用特定的最佳環境點染了春草的精神;下片以悽迷之調,突出青草有情,卻反落入蒼涼之境,轉而抒寫了宦遊少年春盡思歸的情懷。在詞中用映襯手法傳寫出草之神與情,或實或虛,都鮮明如畫,歷歷在目。上下片的對照,抒發了惜春的情懷,寄寓了身世之感。但無論是當初的春風得意還是如今的嗟老倦遊都表達得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繪的意境中微微透出,正表現了他“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主張。

【賞析五】

 

  這闋詠春草的詞,草色、思緒,兩兩如煙,組織成了一幅迷濛如夢,復又清麗勝詩的意境,很是耐人尋味。

  這闋詞沒有寫出主人公,但因為它是透過主人公的視覺和因視覺而引起的思緒所組成的,用幻視和現實交錯的鏡頭而出現,所以我們就覺得主人公又無往而不在。我們讀著讀著,彷彿我們倒成了那憑欄而遠眺的怨女。

  這是一個雨後新晴的春之早晨,宜乎使人眺望。也許眺望者原本無心,只是在這燦爛的陽光下,放眼望去,新綠如煙,江堤也因草色而與汀渚相混合,顯不出痕跡。只見那銀白色的朝露,淡青的煙靄,使新綠襯得更翠;似乎堤也沒有了。柳叢中的別墅,滿是春色,也溶合於這一片綠色之中。這是多新鮮明麗而又飄渺迷人的景色呀!於是她望著、望著,忽地,他出現了!依舊是綠色的春衫,走在這如煙的草地。——啊,這正是他去年從這兒走過的樣子呀!她忽地一下便回到了過去:春天襯得他是多麼的風流英俊啊!原來她一時也沒有忘卻,如是,這一派悽迷的眼色便都有了著落。


中國文學史上詠春草的三絕之一“落盡梨花春又了”你讀過嗎?


  長亭,是的,這是他應該從那兒回來的地方。然而此時只有一片青草,連剛才的幻影也消失了。——因為她認起真來了,是以幻影消滅。看她怎樣由痴迷而省悟,這個過程自必是十分痛苦的。

  忽地,一絲白光從眼前劃落。接著又是一片。她將目光收了回來,呀,梨花竟已落滿了一地!寫梨花也是寫她的遠望失神之態。殘陽多情,為它們抹上了一道溫暖的顏色;然而,它又是多麼的無情,它豈非正在顯示著春天又快過完了麼?這就又提醒了她:她又白白地度在這裡過了一個春天!她竟是在這裡從早望到晚了。於是她在心裡埋怨:“你呀,怎不記得就早些時候回來呢?忍心教我的青春和這草兒一樣一天天地在這裡衰老!”他將這一段怨情和眼前的景色交織得多麼的淒涼而美麗!

  這裡我們無妨就以我們上面所舉的梅堯臣的理論來對照一番。你看他把最最普通他青草寫得多麼的悽迷。這就不僅寫出了春天裡的新綠,而且是思人眼中的新綠,確乎能得其神髓的。然而,寫一個女子思春,這到底有多大意思呢?他不是說詩要“含不盡之意於言外”的嗎?那我們就懂了,他這也不過是“美人遲暮”之老調而已。老調重彈,這就用得著他說的那話,必須“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美矣。”他這“翠色和煙老”,確乎可算得上是“意新語工”的。而且從許多古人都是借花而寫美人遲暮之嘆看,他能翻花入草,只借一兩片梨花,更襯出一派亂碧蒼煙,一如這推不開的思緒,這是較之專寫落花是更為有氣派、更為蒼涼沉鬱得多的。

  誰人沒有見過春草,誰人沒有不滿足的上進之心?這是生活,然而要把這生活中的情與景交織出一番新的韻味,使人能夠為之心動而徘徊詠歎不已的,那就恐怕僅有生活還不夠,而必須要出之以藝術的才能始可以的吧?而最動人的莫如這深情所付出的怨望,這就是為什麼詩詞中多的是怨女之辭。而深情付出得不到回報的,又豈止怨女!

  這就是世界有多大,詩詞的涵量也就有多大了。


  【賞析六】


  詞的下片轉而抒寫宦遊少年春盡思歸的情懷。過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詞末二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之意。

接下來兩句,詞人流露出對宦海浮沉的厭倦,用自怨自艾的語調錶達了強烈的歸思。“落盡梨花春又了”,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歸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結拍兩句渲染了殘春的遲暮景象。全詞結尾處的“老”字與上片“嫩”字遙相呼應。於春草的由“嫩”變“老”之中,暗寓傷春之意,而這也正好是詞人嗟老、倦遊心情的深刻寫照。
  梅堯臣在藝術上主張“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這首詞用“平”“煙”“萋萋”,狀草之形;用“碧”“嫩”“翠”,狀草之色;又用映襯手法傳寫出草之神與情,或實或虛,都鮮明如畫,歷歷在目。詞中抒寫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態和後來倦於宦遊、春末思歸的苦悶心緒,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繪的意境中微微透出,讓讀者於言外得之,因此這是一首較好地體現了作者自己的藝術主張的佳作。


中國文學史上詠春草的三絕之一“落盡梨花春又了”你讀過嗎?

開篇“露堤平,煙墅杳”二句,先寫春草所生的環境,用筆綺麗,獨具匠心。“露”、“煙”等意象,營造出一種悽迷的意境,為後句“亂碧”的出現作鋪墊。“亂碧萋萋”,顯然就是指茂盛的春草,“亂”是其狀態,“萋萋”是其獨特的風姿。“雨後江天曉”句,照應首二句:雨後故有“露”,天曉故有朝“煙”。而“江天”的出現,把春草置於更開闊的背景下,既凸顯出春草的精神,又為後句少年的出現作了準備。


中國文學史上詠春草的三絕之一“落盡梨花春又了”你讀過嗎?


“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這裡的“庾郎”即庾信,南朝文學家,“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十五歲便成為太子的東宮講讀,十九歲擔任東宮抄撰博士,可以說受盡恩寵禮遇。假如年少有為的庾信,身穿拂地青袍,立於翠綠的草叢中,不知該是何等的英俊瀟灑。顯然,此庾信非彼庾信,他不過是眾多宦遊才子的代名詞罷了。


既然是宦遊,必少不了離別,別家鄉,別親朋。所以,過片立即轉到此層面上來。


中國文學史上詠春草的三絕之一“落盡梨花春又了”你讀過嗎?


“接長亭,迷遠道”的主語都是春草,一個“接”,一個“迷”都有故意為之的感覺,好像是說春草有了人的情思,它甚至都開始埋怨王孫已經忘記了歸期。“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句,借春草道出心聲,表明作者對仕途已產生了厭倦情緒。


終於,“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春天快過去了,在殘陽的映照下,春草也似乎變得蒼老了。其實,與春草一同老去的還有作者的仕宦之心……


全詞在寫草的形、色、神、情方面,很好地體現了梅堯臣所推崇的“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藝術主張,是一首耐人尋味的詠物佳作。

中國文學史上詠春草的三絕之一“落盡梨花春又了”你讀過嗎?


文末互動:

如果讓你寫一首詠春草的詞,你會怎樣措辭呢?不限詞牌。


中國文學史上詠春草的三絕之一“落盡梨花春又了”你讀過嗎?

圖文整理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