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天下大同,大同大不同

春的遙望。

上年最後一個月的30日,京張高鐵、張大高鐵、張呼高鐵同日開通,本人應邀體驗京張高鐵,特意從京取道張家口至大同,一路奔向這座塞外名城。

大同作為北魏都城,開創魏、(北)周、隋、唐四代法統的肇源地,在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近現代以來,大同作為中國的煤都,亦聞名於世,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前四十年的落幕,大同逐步被淹沒在歷史的煙塵中。當下,大同經濟總量僅千億,在全國排名百名之外。更值得警醒的是,作為山西第二大城市,大同經濟總量卻僅排名第八。無論是硬性的經濟實力,還是軟性的知名度,都逐步泯然眾人。

大同重新走入世人眼中,則是由於十年前開始的一場造城運動。2008年至2013年五年中,大同重造古城,與此同時,大舉拆遷和大力舉債,震驚全國,也引起了一場巨大的爭議。

這場爭議,實際上也是關於資源型城市轉型戰略選擇的爭議。

培育替代工業體系,產業轉型升級?

還是以旅遊破局,直接偷天換日?

大同,一座充滿祈禱與吉祥隱喻的城市,寄託了無數世代的人們良好的期待。

大同到底該走何種戰略道路?

經過改革與陣痛之後,大同能否與其名一樣,擁有“天下大同”的未來?

本文初稿成文於1月初,不意隨後一場席捲全國的新冠疫情,攪動天下人心,大同天下,似乎更成為一種全民的熱望。

何年何月,能實現天下大同?


(1) 大同,工業的愛與恨

試圖恢復過去的人,沒有頭腦。

試圖將過去全部忘掉的人,沒有良心。

位於晉北的大同因煤而興,煤炭儲量居中國城市之首,並獲封“煤都”。

但是,大同還不僅僅是煤都。它還曾經是一座工業重鎮。八十年代,大同是全國比較大的14個城市之一,與重慶、洛陽、無錫等城市比肩。除了大同煤炭集團,還有齒輪廠、機車廠、藥廠等。只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沿海的崛起,使大同顯得相對衰落。在大同最低谷的2016年,經濟總量在全省11個城市中排名倒數第四。

產業轉型,勢在必行。

大同的產業問題,紛繁複雜,總結而言,就是一個產業組合和優先發展的問題。

三大產業:

煤炭產業;

煤炭之外的工業,包括煤炭延伸產業,傳統工業和新興產業;

以旅遊和文化產業為主導的服務業。

煤炭行業受限於國家大勢,必然衰落。

關鍵是:發展大眾工業,還是旅遊業?

自2008年至2013年,中國產業轉型最關鍵的五年,大同拋棄了工業攻堅,試圖實現跨越式發展,以旅遊產業的異軍突起,來實現城市轉型。

若以經濟總量論成敗,至2019年為止,這個戰略基本是不成功的。

最後結局是幾面落空:煤炭因為價格問題自然受挫,製造業轉型升級被拋棄,最後只剩下旅遊產業單兵突進。

2016年,大同的GDP總量為1025億,在全省11個地級市中排名倒數第四。負增長的,比起2015年減少30億。

歷史遠未終結, 但是,至少可借鑑過去已經獲得成功的城市。

黃石是轉型相對成功資源型城市,突破口,卻在工業振興。

黃石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資源枯竭城市名單。黃石的資源,包含煤炭,鐵礦石,銅精礦和各種非金屬礦。

應對資源衰竭,黃石的策略:逐步減少資源產業開發,但加速發展金屬衍生產業,同時,在大眾製造領域大規模擴張。最終竟從資源型城市轉變為製造業大市。

黃石沒有拋棄傳統產業,而是做大傳統產業,並且進行產業升級。在此基礎上,再超常規發展新興產業,以及服務業。

黃石的製造業,只要集中在三個領域。

一個是金屬以及衍生產業。黃石的金屬產業很發達,同時推動銅加工、鋁型材、鋼鐵向下遊產業鏈延伸,發展精深加工。

二是發展大眾製造,普適型傳統產業做的好,一樣有機會。黃石的機械製造、中藥,保健酒都不錯,傳統的服裝產業,如美爾雅、波司登,全國馳名。

第三部,才是超常規發展新興產業,包括電子信息,印刷電路板等產業。

最終,融合三大類型的戰略,黃石經濟突飛猛進,工業快速發展,形成了特鋼、銅、電子信息、汽車等4個千億元產業集群,裝備製造、生命健康,建材、新能源、紡織服裝、精細化工等重點產業。

2013年,耿彥波調離大同,大同的戰略,也從單兵突進的“古城復興”,過度到雙核驅動,另外一核,就是工業化。

大同的工業,關鍵在兩點:煤炭產業的高端化,大眾工業的擴展。

大同本是能源產業基地,在此基礎上,發展太陽能和風電。當下,大同全面打造氫能與燃料電池先導產業、儲能蓄能產業、新能源汽車裝備製造產業、風電全產業鏈、光伏全產業鏈、煤炭高效清潔利用六大產業集群。向新能源之都進發。當下,北京新研、深圳雄韜、西安隆基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等項目均已投產。

大同2018年的煤炭產能12730萬噸,其中先進產能佔比達到62%。

大同非煤工業增加值增長14.5%,製造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比重上升3.5個百分點,工業結構性反轉初見成效。

同時,大同全面打造裝備製造、生物製藥、通用航空、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節能環保、現代紡織八大產業集群。

2018年,大同工業總產值1065.8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大關,工業振興,初見成效。


遙望天下大同,大同大不同

(石窟全景)


(2)沒有繁榮的實業,單腿旅遊難走遠

“天下大同”,赫然成為大同在對外介紹中的欽定官方語,足見在大同的未來遠景中,旅遊被寄予厚望。

2018年,大同實現旅遊620.9億元,增長28.5%。旅遊收入與GDP比值達到48%,全國平均佔比為6.6%;同時,旅遊人數達6911.2萬人,28.4%人均接待遊客20人次。全國平均為4人次。在兩個方面,大同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且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連續三年增幅近30%。將旅遊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合乎邏輯。

但是,仍需大同警醒的是,沒有繁榮的實業,旅遊產業難以走遠。

落後地區的貴州,旅遊業的發展,可以為大同提供借鑑。

貴州崛起,大數據和旅遊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工業崛起。

最近十年,貴州高速公路飛速發展,至當下通車裡程竟然超過7000公里,排名全國前四,超過山東、江蘇、浙江等沿海大省富省,而貴州的經濟總量,不過排名全國二十名之外,人口也面積,均排名十五之外。

同時,貴州也納入中國高鐵體系。

便利的交通,使貴州承接珠三角和長三角產業轉移,非常方便,在貴州各市,均興建了大規模的工業園區,轟轟烈烈的工業化,才是貴州最近幾年崛起的真實原因。

十二五時期,貴州規模以上工業年均增長14%以上,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在十三五時期,中國工業發展勢頭嚴重減緩,但是貴州平均工業平均增速也在10%以上。

2012年,羅天昊曾應邀考察貴州,走訪了貴陽、黔東南州、黔南州、遵義、安順等地,幾乎每個城市,都在大搞工業。來自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大批企業,紛紛進駐貴州。

貴州的高速發展,表面看到的熱鬧,是大數據,是旅遊。

雲貴原本齊名,但貴州卻後來居上,超越雲南成為旅遊大省,工業飛速發展,交通瘋狂補課,才是貴州崛起的最大支撐。

貴州對於大同的啟示是:未來大同雖然將樹立旅遊產業的支柱地位,但是,本土經濟的振興,是發展旅遊產業的根基。

2018年,貴州旅遊收入達到9471.03億,與GDP比值達64%,遠高於大同,接待遊客高達9.69億,而貴州全省人口僅3600萬,人均接待達65.4人次。

沒有強大的工業體系,實體經濟體系,沒有完備的基礎交通,旅遊難以走遠。

實業不發達,旅遊業也難以單腿發展。

整個山西並不富裕,大同本土也是經濟落後地區,在高鐵開通之前,無法納入北京體系,旅遊產業發展,受到巨大的制約。

大同絕不能總是希望實現繞道發展,或者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實現工業化補課。

投機取巧,總有一天必被時代報復。

紮實根底,先在平凡中積累,再實現爆發與飛躍,才是人間大道。

遙望天下大同,大同大不同


(好友張德華在懸空寺)

(3)從珠海到大同:中國城市的迷失


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

耿彥波在大同主導的造城運動,引起了非常大爭議。

譽之者,謂大同轉型勢在必行,遲早要建立文旅產業的主導地位,不如利用大同得天獨厚的風景名勝資源,提前改造古城。

毀之者則認為,大同的產業轉型應該先搞實業,引進企業,延伸煤炭相關產業,等有實力之後,再改造古城。疾風暴雨的造城運動,把未來十年的財政都花光了,有點急功近利,且不分主次。

大同戰略之惑,與當初的珠海相似。

在中國的特區中,深圳珠海,早期猶如雙子星座,至四十年後,深圳已經成為國家中心城市之一,而珠海,則逐步熄滅光華。

珠三角大搞工業崛起的黃金時代,梁廣大卻主張優先發展服務業,搞旅遊和會展、高科技等產業。在梁廣大的同僚繼任者中,不少人主張開發工業。

為此,珠海發展旅遊業還是工業爭議不休,一直持續了將近20年。

在珠海猶豫時,珠三角其它城市風潮千里。至90年代中後期,深圳,廣州、東莞、惠州,中山,佛山,江門等群體崛起,初步完成了工業化的進程,中國製造名揚天下,珠三角城市大局已定。製造業的滯後,使珠海超常發展的夢想落空,在第一輪的發展中,珠海逐步落後,特區光芒消失殆盡。

但是,時勢在變。

以港珠澳大橋建設為標誌的粵港澳大灣區戰略,重新將珠海推到風口浪尖。

交通連為一體的粵港澳,使珠海曾經不飽滿的港口,變得忙碌起來,而珠海擁有獨立的機場,更使佛山、惠州和東莞等借用廣深機場的經濟重鎮羨慕不已;珠海的航展,也逐步成長為全球性的著名航展,躋身全球五大之列。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今日大同,處境與近年的珠海接近。

耿彥波大規模舉債造城,假如沒有後續產業勃興,將是典型的寅吃卯糧。大同近年的發展,也確實有這個方面的隱憂。

2008年2月耿彥波出任市長後,從2008年到2012年,城建投入共達1000億,政府投入超六百億。而同期大同財政收入一共才600億。換言之,耿彥波一屆政府,將大同所有的600億財政收入都花光了,還從社會上倒貼了1000億。等於花光了大同十年以上的財政收入。

但是,大同又是幸運的,潛行幾年後,突然被納入了中國高鐵版圖。

京張高鐵開通期間,羅天昊在大同遊歷考察三天,回京之時,整個車廂爆滿,諮詢了乘務方,高鐵開通幾天,北京至大同線的遊客人數,至少翻了一番以上。從前六到七個小時,在高鐵時代,被縮減到兩個小時。時間距離縮小到原來三分之一。

高鐵入局,時間距離的縮短,對大同的改變是顛覆性的。未來旅遊人數急劇攀升,旅遊業將成為大同的支柱產業,對耿彥波好高騖遠的批評,也許將變為富有遠見的好評。

時勢二字,至關重要。

洞察時勢,做對關鍵性的選擇題,考驗城市的智慧。

青史流芳與遺臭萬年,全在造化弄人。

城市戰略選擇,應更多決於自己手中。

所以,某種意義上說,耿彥波很幸運。

張大高鐵,拯救了他。


(4)高鐵時代,從大同眺望天下

高鐵貫通南北,大同風雲突變。

大同坐落在黃土高原東北部,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南連張家口、北京,北通內蒙,高鐵時代,大同與北京的時間距離縮小到2個小時,與其它地方時間距離也突然縮小,未來可立足於晉北,輻射於蒙古,心懷於天下,無愧 “大同”二字。

左邊工業,右邊旅遊,大同將插上兩翼,開始高飛。

耿彥波走的時候,留下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古城,巍峨壯觀的古城牆內,分佈著華嚴寺、關帝廟、法華寺、代王府等著名景點。耿彥波的接任者,雖然基本停止了造城運動,轉向發展工業,。但是,發展旅遊的方略,卻沒有停。大同的行政區劃,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和改動。南郊區改作雲崗區,老城區改作平城區,大同改作雲州區,都是大同古地名。這些充滿古風的現代都市區,使大同整個城市從市到區,都充滿了韻味。

同時,大同圍繞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國際一流全域旅遊目的地,綜合康養產業區三大定位,重點推進了36項文化旅遊項目落地。並投資數百億,打造14個文旅重點。

最核心的,還是大同的三張名片:雲岡石窟、北嶽恆山和大同古城。

大同將三大景區全部升級,全面實施雲岡景區大擴容、恆山旅遊大提升、古城建設大提速。開通了“大同藍號”和“雲岡號”城際旅遊列車及城際旅遊公交,旅遊交通體系更加健全。成功舉辦古都燈會、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等一系列大型文旅活動。

如果超越經濟賬的話,,造城運動確實使大同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耿彥波在無意中開啟了大同時代之變。至2018年,大同接待國內旅遊者6911.2萬人次,全市旅遊總收入達到620.9億元,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連續三年增幅近30%。十年則更是翻了大約10倍。而在步入高鐵時代之後,隨著大眾旅遊和全民旅遊時代的到來,大同在旅遊方面,前途不可限量。

張大高鐵開通之後,若以北京為中轉站,僅算陸地交通,半個工作日(六個小時內)高鐵可達的區域,包括上海,江蘇,山東、河南、安徽、江西、湖北、陝西等南部廣闊區域,人口可覆蓋5個億以上。

大同的抱負還不止於此。在東西方向,大西高鐵和大烏高鐵貫通之後,大同將直接連接絲路,可貫通西北,往北則可通蒙俄。成為世界性的陸地旅遊中心城市。

京張高鐵之後,北京通過高鐵系統,重新成為東北、華北和漠北等三北樞紐,而大同作為華北和漠北的過渡地帶,也必然選擇東進南下,快速融入京津冀。

未來,大同需要全力承接京津冀溢出產業,並且,以北京為中轉站,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的產業轉移。當下,大同已經建立京晉(大同)協作新區,並且繼續推進重點推動大企業,大院校的合作,與C9高校合作推進協同創新。

在本土產業方面,繼續發揮傳統優勢,傳統不醜,有收益就行。說俗點,別裝逼。

在北上和西進方面,大同致力於推進烏大張長城金三角合作區建設, 大同國際陸港正式開關運營,大西、大烏高鐵成功列入國家“八橫八縱”交通網絡,首屆中蒙(大同)商品展銷峰會成功舉辦,進出口市場擴展到六大洲64個國家和地區。

東融西進、南通北拓,

天下大同,大勢已至。


遙望天下大同,大同大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