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見見真正的全球化主義者:藍鯊

來見見真正的全球化主義者:藍鯊


藍鯊是海洋中分佈最廣的一種鯊魚。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從1962年到2013年,人們在鯊魚標記合作項目(Cooperative Shark Tagging Program)中,標記了117962只鯊魚。

來見見真正的全球化主義者:藍鯊


這一項目是由商業捕魚業、美國政府、休閒漁民、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們共同發起開展的一項長時間的合作項目。自從1962年項目開始至今,參與者們已經在海上撈到了歸屬於35個不同種類的成千上萬條鯊魚。

而其中,超過半數鯊魚是藍鯊(學名Prionace glauca)-總共117962只。很顯然,藍鯊的數量真的很多。世界上每個海域都能發現它們的蹤影,北至阿拉斯加,南至智利,少見於近海。

和其他鯊魚種類不同,藍鯊並沒有什麼貿易價值,很可能在於大多數人覺得它吃起來很噁心。這樣一來,漁民們在撈上它的時候,更願意給它打上標籤、把它放生,而非直接把它當成收穫。

不過,藍鯊經常會被當成其它魚種錯誤的捕撈上來。它們被標記為接近瀕危物種,證據就是藍鯊的數量確有下降。

每隻被標記的鯊魚,都會帶有一系列特定的號碼及聯繫信息,這樣當它們被二次捕捉到時,人們就可以通過身上的標記來取得此前發生的一系列數據。而根據數據顯示,這些鯊魚真的很能遊。有隻鯊魚,創紀錄的遊了3997海里,它第一次是在紐約長島被標記,之後再被發現的時候,它已經到了南大西洋—這個路程比長城還長。

不管環境是啥季節,這些鯊魚都留下了它們的足跡。在熱帶地區的水域中,水溫大約20攝氏度,在溫帶水域中,水溫大概10-20攝氏度,藍鯊的身影都出現過。在水溫較高的地區,鯊魚們會游到水下350米的位置,那裡的溫度相應的要比水面更涼一些。同時,這些鯊魚對不同溫度、環境的適應能力,也使得他們能夠大範圍的遊動。

這些鯊魚身上的標記,證明它們可以進行驚人的遠距離遷移,有些甚至會橫跨赤道,從北大西洋游到南大西洋。所有這些遷徙,使它們能夠在整個大西洋範圍內與不同的個體結合。這意味著,大西洋中的所有藍鯊沒有生殖隔離,它們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大種群,而不是小的獨立群體。

這同時也意味著,由於藍鯊的活動範圍如此之廣,大西洋某一地區的某一事件,如石油洩漏,可能會影響整個種群的交配情況。接下來,這就會影響到這些藍鯊的下一代的數量,進而逐漸影響到整個大西洋中的鯊魚種群數量。同時這還會影響到這些鯊魚的基因多樣性,同時使得那些活下來的鯊魚更易生病。

大約7%的藍鯊(8213只)此後會被再次補獲,這一時間要花大約10年左右。有一隻在第一次被捕獲後16年才第二次被捕獲。科學家們估計,當它第一次被打標籤時大約8-11歲。根據最初的年齡估計,這條鯊魚被重新捕獲時的年齡在24到27歲之間,這符合目前對該物種最大年齡的估計範圍。


文章內容基於知識共享協議編譯。文中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源於免版權網站,已保留原圖地址。

文中任何內容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後臺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