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將以易凡醫生為名,它是這場戰“疫”炸不沉的“常勝航母”!

在和平年代,沒有那麼多生死抉擇,但經歷了這次疫情,就完全不一樣了。各地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就像是來自不同番號的戰友。穿上防護服,分不清每個人,也叫不上名字,但只要穿著這身衣服,就是同袍!今晚21:11,北京衛視將播出《生命緣》抗“疫”特別節目——《來自武漢的報道(七)同袍》。吹響和平年代的這一場戰“疫”號角。

ECMO將以易凡醫生為名,它是這場戰“疫”炸不沉的“常勝航母”!


我們會當你的心、當你的肺、當你的腎!

易凡、胡衛鋒是武漢中心醫院的醫生,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不幸被感染。3月2日,北京中日友好醫院主動承擔起易凡、胡衛鋒醫生的救治工作,兩人先後轉入中日友好醫院的病房。在這場疫情中,病毒是所有人共同的敵人。

剛轉院過來時,易凡醫生和胡衛鋒醫生的情況都不樂觀,充滿著不確定性。但沒有人想過要放棄他們,大家都在竭盡全力幫他們渡過難關。兩人的摯友兼同事楊軍輝醫生說:“其實我覺得,給他支持的,真的不只是設備,每個設備後面,站的都是他的戰友,是這些同袍在支持著他的生命。我們曾經並肩作戰,現在他倒下了,我們會去當他的心臟,豈曰無心,與子同心。我們會當他的肺,當他的腎。”

ECMO將以易凡醫生為名,它是這場戰“疫”炸不沉的“常勝航母”!


胡衛鋒感染情況未見明顯好轉,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參加會診,提出更換導管的方案。但操作難度大,風險高,專家組很難下決心。3月5日,北京中日醫院專家團隊非常果斷地做了當下最正確的決定,承擔風險往前推進。順利更換ECMO導管後,胡衛鋒醫生的感染指標明顯開始下降,這說明感染灶被清除了。這次手術雖然風險高,但是卻從根源上解決了問題。

“我們武漢的醫生們,對他們其實都不能說是感激,那個感情,是當你看到每一個一線的戰士,都覺得我和他的性命相連。”面對疾病,每個人都是一起抗戰的勇士。

ECMO將以易凡醫生為名,它是這場戰“疫”炸不沉的“常勝航母”!


將這臺ECMO命名為易凡號,它是這場戰“疫”炸不沉的“常勝航母”!

3月15日,易凡醫生ECMO順利撤機。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詹慶元主任來看他時說:“準備給這臺你撤掉的ECMO命名易凡號,因為它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裡的企業號一樣,是艘怎麼炸也炸不沉的常勝航母。而易凡號就是這場戰‘疫‘的常勝企業號。“

易凡和胡衛鋒兩位醫生的病情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對在這次疫情中遭受重創的武漢市中心醫院來說,他們不能再失去一個醫生了。他們的重生會讓堅守在一線的所有戰士們安心,也會鼓勵到所有的患者。

詹慶元主任說:“打仗最重要的事情是相信隊友,進攻的時候他負責左邊你負責右邊,你一定不能看左邊,因為你要相信你的隊友一定能把左邊給看好。“

ECMO將以易凡醫生為名,它是這場戰“疫”炸不沉的“常勝航母”!


作為在一線奮戰的醫生,他們與患者一樣,面對的是同樣的危險。但在這場戰“疫“中,患者與醫生又同樣是戰友,聯合作戰才能取得勝利。

當你親眼看見戰友倒下的時候,你會認為躺著的那個人就是你自己!

“一個醫生,看著病床上任何一位病人,都會感同身受。但當你親眼看見你的同事、你的戰友倒下的時候,你會認為躺著的那個人,就是你自己。”楊軍輝醫生明白在面對救治同袍時,北京中日醫院專家團隊心理上會承受很大的壓力。抉擇完後,對於可能會帶來的後果,需要積極去處理,要有強大的“心臟”才能夠扛過。

ECMO將以易凡醫生為名,它是這場戰“疫”炸不沉的“常勝航母”!


無論是為胡衛鋒醫生更換導管還是撤掉易凡醫生的ECMO,專家團隊都是站在他們的利益上反覆的確認、權衡做出的判斷。而作為患者的胡衛鋒醫生和易凡醫生也選擇無條件信任及配合專家團隊,這對於他們病情好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覺得醫患其實應該是一個整體的,治療的過程就像大夫揹著病人,摸著石頭過河。如果不互相信任,一旦有一個掉下去,都可能有風險。“面對疾病,患者不是孤身奮戰,醫生不是孤勇向前,他們是同行的戰友!

ECMO將以易凡醫生為名,它是這場戰“疫”炸不沉的“常勝航母”!


此次馳援武漢,北京中日醫院先後派遣六個批次164人醫療隊,派出隊員最早,派出批次最多,詮釋了責任,贏得了尊重!在他們的救治下,3月30日,胡衛鋒醫生已經可以正常交流;4月3日,易凡醫生已經可以自主下地站立。還有什麼比戰勝死亡更值得慶祝,還有什麼比同心抗“疫“更無敵?今晚21:11,敬請關注北京衛視《生命緣》抗“疫”特別節目——《來自武漢的報道(七)同袍》。沒有躲避,沒有放棄,在戰”疫“面前,我們會一路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