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落日耀千秋


大河落日耀千秋

让我记住敦煌寞高窟的是一个人,那就是著名的美学家高尔泰。很多人认识人从外貌开始,而我却恰恰相反,我是从书开始,从他的文字开始。《美是自由的象征》这本书让我开始把以前零星杂碎的东西组合起来,学会完整的思考,就象一个音乐家把零碎的音符组成片段,再组合成完整的曲子,这是一本美学方面的专著作,但我却从中得以反思:人的思维是怎样进行的。

我惊叹于作者的思想,而非他的文笔,从而阅读了他的大量的著作,阅读与他有关他的一切文章,从中我知道了常书鸿这个名字----煌寞文化的守护神。

大河落日耀千秋

常老因为在法国留学期间,一次与敦煌壁画的惊鸿一遇,就毫不犹豫的把家搬到了敦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和他一样酷爱敦煌壁画的高尔泰;临终用自己的不眠的眼,把儿子也从日本招回了敦煌。在那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倾家荡产开凿了另一片新的敦煌现代壁画,可以说常老把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后代都留在了敦煌,有人曾问他:“如果有来生,你想做什么?”常老回答说:“还做常书鸿,还来敦煌!”,晚年常老调北京任职,但他自号“京华时客”,常回敦煌,死了也葬在敦煌家的院子里十年之久,最后移到敦煌寞高窟的正对面。

大河落日耀千秋

晋魏风骨是很多人推崇的一种精神和文化,记得学中国文学史的时候,鲁迅先生对其评价很高,但说实话,我尽管读过那个时代的很多作品,对晋魏风骨的理解仍然是混沌不清,但当高尔泰先生把唐隋朝时期的佛像与晋魏时期的同类作品一比较,文学作品中很多抽象的东西,在那一刻豁然开朗了,所以说不管是艺术还是哲学其实都很感性,文字是一种浮在表面的东西,而文化却可以在任何一件物体上体现出来。

在很多人眼中,艺术家都是疯子,但我在高先生的《寂寂三清宫》和《广陵散绝》里读到的是一个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民族愚昧的绝望,很多东西都在流失,以我们看不见的方式,我无法想象象常老这样可以在过外享受很好的物质条件和艺术氛围的艺术家们,在寂寞黄沙里用盐拌饭吃的时候,心里会含着怎样的人泪来爱着脚下的这片热土,热爱着这分古老的文明。这让我想到同样埋身于沙漠里,从事核研究的邓稼先、钱三强等前辈,以及许许多多从事高端研究而不能功与名俱获的无名英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真正能提得起,放得下的又有几人?

大河落日耀千秋

大字不认,素未平生的葛氏夫妇,只是一对国民党政府派来战时保护常老安危的平民百姓,只是因为常老看起来有佛的善相,就从此守侯在他的身边,犹如再生之父母,终身不曾离开,在常老死后,遵其遗愿,把他埋在了敦煌的家中,埋在了他喜欢的那棵树下。

敬其如父,爱其如子,奉其如神,我想常老应该没有什么遗憾,人民理解了他,人民记住了他!

大河落日,煌煌东流,与不朽之灵魂同在!

(所有图片皆取自网络,无法找到葛氏夫妇照片,所以插的是《父亲》油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