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自己,追求太阳—凡·高,永远的凡·高

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的寒假延长再延长。终于静下心来,居家读书。我细细读了叶廷芳先生主编、楚水先生编著的《凡·高》(《世界艺术大师传记丛书》),总的感受是:凡高是为其所爱而献身的天才艺术家,是执着而热烈的追梦者。

我很欣赏一句话:“你可以欣赏不了《向日葵》,但你不能不了解凡高。” 凡高中等身材,红头发,红胡须,有着一双明亮的蓝眼睛。作为一个荷兰人,一个新教徒,一个乡村教师的儿子,最初文森特·凡·高注定要献身圣职,尽管他曾经有过这样的打算,但是最后他还是遵循内心、转向了绘画的道路。

烟斗、画布、画夹以及绘画作品,伴在凡高左右从不离身。凡高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不论是在清冷的房屋内或是温暖的田野间,他总是拼命地画,发疯地画,速度之快令人目瞪口呆。只要有人夸奖他的画,他便会不吝啬这些诞生于他手中的艺术品,冲动地将作品送人……如此诸多故事,凡高的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渐树立起来,鲜活而又深刻。

我读的这本《凡·高》传,采用的是倒叙手法。全书从 “序幕:最后的时刻”开始,中间十章叙写了凡高短暂而又绚丽的生命历程,最后是尾声,全书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这本传记富有特色,不同于其他同类书往往注重描写凡高的个人生活和怪诞行径的小说写法,更多地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而排除任何的虚构和编造。力图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凡高的艺术道路和艺术成就上来。我个人认为这本传记比较适合中学师生一读!

燃烧自己,追求太阳—凡·高,永远的凡·高

第九章《巴黎的梦》和第十章《阿尔》,我一读再读。凡高在阿尔生活了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正是由于阿尔,他的艺术才得以成熟,他的许多优秀之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从1888年2月到1890年5月,文森特在阿尔完成了三百多幅油画。有人觉得他画得太快,他的回答是:“这难道不是用激情、用一个人对大自然真挚的感情画出来的吗?如果感情强烈,工作起来就会忘记一切,画笔一笔连着一笔不断。”广阔的克洛平原,高高的引水渠、吊桥,卡马克沙滩上的渔船,阿尔的女人,邮递员,医生,一切阿尔地区的风景和人物都成了文森特的绘画题材。他那无限瑰丽的画幅,向日葵、龙柏、麦田、橄榄树仿佛都是活的,在骚动,在跳跃,天空中的太阳、云,还有灯火,都在燃烧,向上飞腾。每一幅画都是画家自己,都是画家的灵魂,凡高是在用生命作画。在炎炎烈日暴晒下,在凛冽的寒风呼啸中,在白天,在夜晚,凡高总是不停地作画。

《向日葵》可以说是凡高最富盛名的作品,凡高在阿尔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他说:“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向日葵几乎成了凡高的化身。向日葵是生长在大地上的太阳。燃烧自己,追求太阳,更是是艺术家凡高不朽灵魂的象征。“向太阳!向太阳!”向日葵苦追太阳的壮烈情操,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令人联想到中国神话中的夸父追日。

凡高曾醉心于日本、印度和中国的艺术,他在那些具有天赋的东方艺术家当中发现了他取得和谐的惊人技巧——他的绘画产生了异乎寻常的飞跃。后世艺术家膜拜他“手法的神奇、色彩的高妙,构图的超绝”。他的画走向了“抽象”,他成为了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表现主义。然而伟大的艺术家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的人,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往往受到歧视,被人攻击,他们的艺术天才甚至遭到扼杀,这便是伟大艺术家的历史命运。用凡高自己写给他亲爱的弟弟提奥的信里话来说,那就是:“金钱匮乏,身体虚弱,遭人反对,孤立无援,忧虑烦恼。”

燃烧自己,追求太阳—凡·高,永远的凡·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孤独的艺术家凡高沉迷于那些面对山峦的麦田,那无边无际像大海一样的麦田。他总共画了几十幅关于麦田的作品,《麦田上的乌鸦》是凡高最后的画作,画的是黑压压的天空压着金黄的麦浪,一群狂躁的乌鸦飞过天空。暴风雨即将来临,天地之间充满了骚动与不安。也许凡高在画这幅作品时,已经预感到了自己肉体生命的死亡,但是也正是这样的带着沉重的痛苦呻吟的绝唱,显出他那用自己生命创造出来的艺术生命永远不会消失。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用诗圣杜甫的这两句名诗概括艺术家凡高再也恰当不过了。尽管他一生贫困潦倒,默默无闻,他却用生命在绘画领域辛勤耕耘,埋头苦干,战胜了难以想象的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尽管社会对他那样冷漠无情,他却始终怀有赤子一般的热爱。他短短十年的作画生涯,奉献给人类1700多幅闪耀着艺术光彩的作品。遗憾的是:没有谁在当时能够发现,他是未来的伟大天才……

但艺术永远是艺术!

写到最后,情不自禁要问:谁敢直视正午的烈日,谁又能画下那永远的金黄?

只有凡高,永远的文森特·凡·高。

燃烧自己,追求太阳—凡·高,永远的凡·高

(作者:陈国梁,东平高级中学优秀教师,著名学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