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家庭”,註定要“窮三代”。

相逢一杯清茶,相識一場言語。點擊上方“關注”,與您細說鮮為人知的故事。

有一種“家庭”,註定要“窮三代”。

俗話說人三窮三富活到老,再窮,窮不過三代,再富,富不過三代,說的就是窮富輪迴千古不變的道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難道財富不是代代傳承的嗎?財富確實可以傳承這一點不假,變數就在於後續的一代代人的身上,祖輩們給子孫後代留下了金山銀山,後代子孫如果不爭氣肆意揮霍,花光敗光是早晚的事,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說法。


其實說到底事情的根源還是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上,要知道教育是可以改變人的思維方式的,而窮人和富人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窮人之所以受窮是因為一直墨守陳規,不善於改變,而富人思維活躍,總能突發奇想另闢蹊徑先別人一步搶佔先機。

有一種“家庭”,註定要“窮三代”。

人類最先接觸教育的地方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對人的成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現在很多媒體雜誌都在講原生家庭對人的成長帶來的影響,其實說的就是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


富人最開始的時候也是窮人,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成為了富人,他的下一代出生在富裕的家庭,沒有吃過一點苦,更沒有機會體驗他打拼時的艱辛,就像是在溫室裡生長的孩子如何經歷外邊的大風大浪,如果這個時候再不重視家庭教育,老子的江山早早晚晚要斷送在他的手裡,即使他不亂花錢,也很難再活出他老子的光景,要知道創業難守業更難。

有一種“家庭”,註定要“窮三代”。

現在很多富人為了給自己的孩子補上這一課,狠心把孩子送到艱苦的地方生活,就是為了磨練孩子的意志,將來才有能力在弱肉強食的社會里生存下來。現實己經如此嚴峻了,還是有很多家庭沒能覺悟過來,依舊把孩子嬌生慣養,捨不得孩子吃一點苦,殊不知這樣做就等於是害了他也害了你們的家。


這樣的情況多出現在一些條件一般的家庭,大人自己勒緊褲腰帶硬是把孩子供養的跟富二代似的,真拿自己當馬爸爸了,要知道你的財富加一起都不及馬爸爸的一個零頭。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富二代是沒希望了,窮三代肯定是板上釘釘的了。

有一種“家庭”,註定要“窮三代”。

要知道大人的三觀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三觀,孩子在你那裡如果只能學到攀比心和虛榮心,而從來沒有接觸過上進心和生活的艱辛,你讓他如何與其他的同齡人PK?如何和這個社會PK?作為家長尚在苟且,又有何能力讓孩子去享樂呢?富人們已經開始覺悟行動起來了,窮人卻還不自知,看來受窮不是沒有道理的。


還有一種家庭也有這種窮三代的特徵,就是從不拿文化和學習當回事的家庭。一般這樣的家庭多是改革開放初期,窮人乍富起來的有錢人,他們用自身的經歷驗證了學習沒有用的事實,認為不學習一樣可以擁有財富,還把這樣的觀念灌輸給自己的子女,讓孩子從小就不拿學習當回事,同時也就失去了求知的樂趣。

有一種“家庭”,註定要“窮三代”。

這樣的想法也許在他們那個撞大運的時代還算行得通,畢竟那個時候機會多,隨便乾點啥都能掙到錢。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市場每一天都在不停地變化更新,沒有文化簡直是寸步難行。


縱觀各行各業,哪個不是講文化講內涵,一樣的蘋果擺地攤賣五塊錢一斤,經過文化的包裝可以賣到25一個,甚至是更多,這就是文化的價值。不重視文化學習的家長小孩也會不愛學習,這樣一代代的傳承下去,這個家族就失去了延續的能力,上一代不愁吃喝,下一代就有可能窮困潦倒,第三代就只能當乞丐了。

有一種“家庭”,註定要“窮三代”。

有人也許認為有點危言聳聽,但是回過頭看看這個時代,到處是智能化和大數據,留給沒有文化的人的職業會越來越少。社會要想不斷的進步發展,就要層層進化,留下的必須是精英減少的只能是文盲。


到那時候恐怕窮三代都看不到了,因為生存的壓力根本不會給你機會讓第三代的出現。想想都覺得可怕,但是現實就這樣赤裸裸的擺在眼前了,社會上普遍增多的大齡男青年和女青年裡就有一部分這樣的人群,還不覺悟等啥呢?


要想避開窮三代這個坑,首先從轉變觀念入手,對財富要有把握和掌控能力,不隨意揮霍,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才能讓大腦不匱乏。還有就是財富不一定是大把大把的金錢,精神層次同樣重要。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