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實區域教育發展,的“底色”

中小學藝術教育不能走“專業發展路線”,而要注重以“美育和普及”為出發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集中選拔、重點培養”在一段時間、在某個項目上會很快出成績,但並不能從整體上提升區域的藝術教育水平。注重藝術教育不能“揠苗助長”,只有多措並舉,包括改善硬件、師資、體制等,藝術教育才能扎進區域的沃土,開出炫美的“花朵”。

藝術教育是區域教育發展的底色,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實踐中對藝術教育的認識卻有一些偏差。一是認為藝術教育可有可無,存在美術與音樂等藝術教育課程為高考、中考“讓路”的現象;二是把培養藝術特長生作為藝術教育的終極目的,忽視了美育功能,忽視了藝術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在落實藝術教育過程中要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能以獲獎和出成績為目的,廈門市正在努力引導學校在正確的教育觀指導下開展藝術教育。

把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內容,出臺規定引導和督促學校重視藝術教育。2017年,廈門市人民政府出臺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通知》,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音樂、美術、書法課程的節數進行了明確規定。即便面臨高考升學壓力,廈門市也明確提出高中三年期間,音樂與美術必修課程課時累計不得少於108節。同時,還提倡有條件的學校定期開設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繪畫、雕塑等選修課。

引導學校樹立正確的藝術教育觀。規範全市藝術教育特長生的招生,嚴格控制招生數量,防止學校在藝術教育上“掐尖”。近兩年來,廈門市第六中學合唱團多次登上央視舞臺,這些走進央視的學生很多不是藝術特長生,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因為對音樂的喜愛才參加合唱團。

抓普及與基礎,提升區域藝術教育水平。廈門市注重營造藝術教育氛圍,《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各級各類學校每年應舉辦校園藝術節,學校應以班級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合唱、校園集體舞、兒童歌舞劇、器樂、朗誦、曲藝、繪畫、書法、篆刻、攝影、剪紙等美育實踐活動”,要堅持以普及促提高、以提高帶普及,培養青少年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藝術修養,讓更多學生在感受美、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提高審美和人文素養。廈門市每年都舉行“中小學藝術節”,至今已舉辦了29屆,各區教育局、學校把舉辦藝術節作為常態化工作內容。

廈門市注重加強藝術教育的軟硬件建設,加強藝術專業師資配備,保障學校的藝術教育經費,確保藝術教育活動有場所;重點扶持農村學校,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藝術教育的均衡發展;把藝術教育教師組織課外活動的時間納入教學工作量,納入績效工資考評。這些保障措施的出臺,為藝術教育的普及掃清了障礙,也為打牢藝術教育基礎創造了條件。

突出校本和區域特色,才能做到“百花齊放”。藝術教育除了普及和基礎之外,另一點就是突出校本和區域特色,廈門市鼓勵學校、教師主動作為,創出自己的藝術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

從2017年起,廈門市每年組織“閩南文化藝術特色校”申報認定工作,市教育局鼓勵各學校積極申報,對認定的學校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同時優先推薦各特色校參加各級各類比賽或展演活動。教育行政部門還組織特色項目的專業團體或傳承人,對閩南文化藝術特色校予以專業指導,讓學校不斷提高相關項目的教學水平。

通過激勵和保障措施的實施,廈門各區、各校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一些特色和品牌。比如,廈門音樂學校和外國語學校的管弦樂團、廈門實驗中學的京劇、翔安區的南音、海滄區的民樂團等。有的學校還把閩南童謠、歌仔戲、高甲戲、漆線雕等地方特色項目納入藝術教育中,有的學校還開設了校本課程,有的區教育局和學校還與藝術院校、美術館合作提升學生藝術素養。正是因為有了各區、各校的特色發展,廈門市藝術教育才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中國教師報》2020年04月08日第15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