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优待祖大寿,却为何没有重用他?

导语: 有一个人,他很奇怪,看似"投降",却又没有真的投降

祖大寿第一次降清时说了一段话,大概意思为:人都是要死的,国、家、自身三者同样重要。现在我已经做到了尽忠报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了。祖大寿这段话,似乎说出了历代投降者的心声,有时候投降确实是一种无奈。

皇太极优待祖大寿,却为何没有重用他?

影视剧照:祖大寿

祖大寿第一次降清实则为"诈降",不久后他就逃回明朝,继续抗清。十年后,祖大寿再次不幸被俘,这一次他真的投降了。皇太极不弃前嫌,依旧礼待于他。之后祖大寿虽在清朝过得不错,却再也没有得到重用,这又是为何?

祖大寿的第一次投降

祖大寿虽然最后降清了,但他的骨子里还是一个明朝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并未背叛明朝。关于祖大寿对明朝是否忠心,我们可以从他第一次投降的经历来看。

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命修大凌河城,以此来抵御清军侵袭。可城才刚修一半,皇太极便派兵攻打,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寿丝毫没有准备,只得困守城中,几次突围皆不成功,援军又被敌人击退。无奈,祖大寿硬是守了大凌河城整整三个月。

弹尽粮绝之下,大凌河城中开始人吃人。祖大寿自知已是走投无路,为了不让城中百姓、士兵受苦,选择了开城投降。大清非常缺人才,皇太极又爱才,他对投降的明朝将领皆是礼待有加。在祖大寿困兽城中时,皇太极就不断写信劝祖大寿投降,如今祖大寿投降了,皇太极自然更加有待于他。

皇太极优待祖大寿,却为何没有重用他?

祖大寿第一次降清

祖大寿降清后,自然急于表现自己,他向皇太极献计,说他可以带着一支兵马去锦州城中作内应,助清军打下锦州城。皇太极听后很是欢喜,就允许祖大寿去了。谁知,一去不复返。

祖大寿刚进锦州城,就杀掉了监视自己的清兵,加紧修固城防,继续抵御清军。祖大寿继续着自己的抗清事业,并坚持了整整十年,直至他再次被俘。

祖大寿的第一次投降是真真正正的"诈降",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明朝的忠心。要不是弹尽粮绝,他又怎会就此投降。即使投降,祖大寿也不似洪承畴一般,嘴上喊着要为国献身,而是趁机逃了回来,继续抗清。

祖大寿的儿子、养子都被扣押在清朝,但为了国家,他不顾亲人,毅然决然的逃了回来。若是祖大寿心中没有明朝,他大可以安心在清朝做官,他又怎会出逃呢?所以说,祖大寿对明朝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祖大寿的第二次投降

时间来到了崇祯十四年,祖大寿已坚守锦州整整十年。清军再次包围了锦州城,祖大寿再次围困城中。洪承畴前来支援,却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出乎意料的投降了。

祖大寿不知不觉中已困守城中整整一年,再次出现杀人相食的惨状。祖大寿的军队也已所剩无几,无奈之下,祖大寿再次投降。然而皇太极抛却前嫌,依旧对他礼遇有加。

皇太极优待祖大寿,却为何没有重用他?

祖大寿石坊

同样的情形再度上演,不过这次的祖大寿是真的投降了。史书中对于祖大寿的投降,并没有太多的记录,我们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选择了投降。可能看到了明朝的大势已去;也可能如同文章开头所言,自己已经对明朝仁至义尽,这次也该珍惜珍惜自己的生命了。

投降后的祖大寿虽得皇太极敬重,但却始终没有被重用。自此之后,祖大寿仿佛销声匿迹。直到顺治十三年,他才安然的去世。

皇太极对祖大寿怀有戒心

祖大寿第一次诈降,皇太极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不断地写信劝他回来。当然祖大寿并没有接受,转而选择继续与清朝抗争。无奈祖大寿运气实在不好,以同样的方式再次被迫投降。

皇太极依然厚待于祖大寿,在这十年间,祖大寿虽不断与清朝作对,皇太极也没有为难他的家人。皇太极如此克制自己的愤怒,去宽容接纳祖大寿,那他为何不重用祖大寿呢?

祖大寿的诈降,给了皇太极狠狠的一剂教训,他知道祖大寿表面降清,其实内心又对此事感到羞愧。祖大寿一直在清朝与明朝之间摇摆不定,这样的人皇太极是绝对不敢把他放到战场上的。

祖大寿若是上了战场,随时都有可能反叛。或又说回来,祖大寿既已没了价值,皇太极又何必百般包容?

皇太极优待祖大寿,却为何没有重用他?

太极铜像

皇太极留着祖大寿自有他的考虑。祖大寿是明朝的得力战将,若是他投降,清朝再优待于他,这肯定会吸引更多的明将前来投降。皇太极留着祖大寿,其实就相当于摆了一个吉祥物,只能用来看看而已。

祖大寿不愿为清朝效命

其实,皇太极也曾给过祖大寿效力的机会,但祖大寿没有抓住。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皇太极本想让祖大寿写信给吴三桂,劝他降清。祖大寿确实照着做了,却是草草了事。吴三桂呢,自然是拒绝降清。

通过此事,我们可以看出,祖大寿虽已降清,但并不愿为清朝做事,很多事情都是得过且过。祖大寿为何敷衍了事,这就要问问他的内心了。

皇太极优待祖大寿,却为何没有重用他?

祖大寿故居

祖大寿心里很明白,自己降清不过是形势所迫,当时城中已经发展到人吃人的地步,自己若是继续困守,只会让更多的人跟自己遭殃。自己已经为明朝尽心尽力,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接下来也该为自己的家人考虑一下了。

祖大寿的家人都在清军手里,若是他不投降,很难保证清军不放过他的家人。为了家、为了自身的性命,祖大寿选择了降清。

虽然降清,但也不能对不起自己的祖国。所以,祖大寿对很多事情都不积极,他不想再做伤害大明的事了。

结束语:祖大寿的"投降"应该另当别论,它不是从心底上真正的屈服,而是形势所迫下的无奈,一种保全自身的做法。我们可以说,祖大寿既对得起大明,也对得起大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