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除四害”到“拒野味” “公共衛生”概念70年之變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周振華

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除四害”到今天更加強調大健康、分餐制、拒野味,公共衛生概念在70年間不斷變化,不變的,是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信念。

剛剛過去的2019年,四川涼山大山深處的普格縣特茲鄉,一場“廁所革命”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新的變化。

在這個曾飽受血吸蟲病折磨的地方,當地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衛生廁所和沼氣池建設在村中普及率基本達到90%,使用率達到95%,有效控制了傳染源。”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十幾年前,普格縣特茲鄉被確定為血吸蟲病綜合治理試點地區時,整個縣只有一個公共廁所,髒到無從下腳。

建廁所需要過程,習慣用廁所更需要過程。到2015年,普格縣全縣達到血吸蟲病阻斷標準。如今,“廁所革命”不僅促使了基礎設施和環境衛生的改善,更改變了涼山深處大部分村民的舊有觀念。

不僅是涼山,新中國成立以來,愛國衛生運動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除四害、“五講四美三熱愛”、“三講一樹”、衛生城鎮創建、廁所革命、垃圾分類、堅決杜絕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倡導樹立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公共衛生概念的變化,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人口超過5.4億,可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左右。衛生機構和衛生設施少之又少,天花、鼠疫、血吸蟲病等地方病、傳染病嚴重威脅著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的健康。為儘快改善衛生狀況,控制疫病流行,以“除四害,講衛生,消滅疾病,振奮精神,移風易俗,改造國家”為任務的愛國衛生運動在全國開展起來,“以衛生為光榮,以不衛生為恥辱”的觀念蔚然成風。

20世紀50年代,俗稱小兒麻痺症的脊髓灰質炎,在中國流行。病毒學家顧方舟臨危受命,進行脊髓灰質炎研究,和同事研製出了“脊灰糖丸疫苗”,並在全國推廣。這些豌豆大小淡黃色的糖丸不僅好吃,而且能在常溫下存放多日,易於推廣服用。吃糖丸,成為70後80後共同的童年記憶。

2000年,我國成為無脊髓灰質炎國家,靠是不僅是“糖丸”疫苗,還有整個公共衛生體系的有效運轉,以及“預防為主”理念的不斷普及。顧方舟曾說:“得讓老百姓知道怎麼樣來保護自己,得普及這些知識,得讓老百姓知道。預防為主,預防為主啊!”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從“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寫入十八大報告,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到十九大報告對“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作出全面部署。如果說上世紀的中國更注重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等硬件完善,普及的多是基本衛生常識;那麼今天,公共衛生建設則從注重治療流行病,上升為更加關注全民健康,注重健康觀念的培養、環保生活方式的養成。公共衛生的概念不斷革新。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對“野味的危害”的搜索一度達到歷史峰值,越來越多的人呼籲拒絕食用野生動物。從公共衛生安全角度來說,吃野味無疑存在巨大的健康隱患。然而一些人存在“獵奇”“炫耀”“野味滋補”等畸形消費觀念,不惜以身犯險。

今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從源頭上有力防範和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濫食野生動物行為。各級市場監管部門也嚴厲打擊野生動物違法違規交易。截至2020年3月,全國已停業整頓野生動物市場及經營戶1.1萬家,電商平臺下架信息20.7萬條。

公共衛生建設需要國家、社會、團體和民眾的廣泛參與,共同努力。解決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不能只是衛生防疫部門的單打獨鬥,需要更多部門的協作配合。這一觀點,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共識。

去年出臺的《健康上海行動(2019-2030年)》提出,要加強多部門協作聯動。例如傳染病防控,需要海關、農業、水務、氣象、衛生等部門合作;重點人群健康保障,需要教委、民政、殘聯、衛生等部門攜手。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疫情防控公共衛生專家組成員吳凡介紹,上海健康城市建設,不是靠衛生部門“單打獨鬥”,而是靠各部門通力合作,樹立“大健康”理念。

公共衛生事業,不僅要推進城鄉環境整治,完善公共衛生設施,更要提倡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保障和促進公眾健康,是一場健康中國行動,是從一般意義上的治療流行疾病、抓好環境衛生,升級到了注重全民健康的高度。“更加強調個人對於健康中國建設、社會文明風尚的責任擔當,貫穿著生態文明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說。

“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風”“不隨地吐痰、不亂倒垃圾,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肘袖遮掩口鼻”“推廣分餐公筷,拒食野生動物”……全國愛衛辦、中央文明辦等9部門日前在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愛國衛生運動時,發出以上倡議。這些與現代文明生活、生態環保緊密相關的愛國衛生運動的開展,需要全民參與,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提升人們的衛生和文明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