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讓“野味”遠離舌尖

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決定。決定內容包括:凡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禁止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的,必須嚴格禁止。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全面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獵捕、交易、運輸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等等。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仍然緊張,出臺如此“硬核”的法規,自當力挺之。

讓“野味”遠離舌尖

長期以來,人們對食用野生動物一直存在誤區,總把那些地上跑的、天上飛的野生動物視為美味,且越是稀缺就越貪戀,並錯誤地認為,這種“野味”既能帶來味蕾的享受,又極具營養價值。有人甚至把吃野味當作身份、地位、財力的象徵。

長期以來,不少人有“吃什麼補什麼”的錯覺,有“吃什麼養什麼”的誤區,有“吃什麼治什麼”的謬解。甚至有人不明就裡地以為,野味代表著“新鮮”,野味能夠治病,野味可以帶來刺激,諸如吃貓能提振精神、吃蛇能強健身體、吃鼠能美髮生髮等說法。所謂的“嚐鮮”,不過是一種獵奇、炫富心理罷了。與其說是享受口腹之“歡”,莫如說是一種“面子”的需要,暴露了某些人的愚昧無知。其結果,極可能把潛在的病毒釋放出來,把珍稀動物逼近滅絕,進而給公眾招來風險,為社會埋下隱患。

讓“野味”遠離舌尖

科學研究表明,野生動物生存環境複雜,身上攜帶或體內潛伏的病毒較多,一些野生動物本身就是“毒庫”。比如說蝙蝠,科學家從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了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種,但由於蝙蝠有著近億年的進化史,在時間上遠遠超過人類和其他生物,致使其DNA修復基因非常高效,對病毒的抗性和免疫力奇強,由此成為病毒的“宿主”,人一旦食用其肉,很容易被傳染上病毒。有數據表明,78%的人類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近年來,從SARS、中東呼吸綜合徵、埃博拉、H7N9禽流感,到眼下的新冠肺炎,都是動物將病毒傳染給人的結果。如果我們還管不住自己的嘴,貪戀舌尖上的“美味”,濫殺、亂食野生動物,必然會招來殺身之禍。

新冠肺炎疫情的慘痛教訓再次為人類敲響警鐘,只有杜絕任何對野味的貪婪和僥倖心理,管住“舌尖”,人與自然才都有“活路”。正如某媒體的一篇評論中所講:“對‘野味’堅定說不,與動物和諧相處,這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標準答案”。

讓“野味”遠離舌尖

讓我們養成文明健康的飲食習慣,對大自然懷有敬畏之心,以《野生動物保護法》及其相關法規為行為準繩,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靈,革除陋習,遠離“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