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已经熄灭,对书的热爱尚有余烬丨2019年读书生活


希望已经熄灭,对书的热爱尚有余烬丨2019年读书生活

(每年年末,我都会总结一年的读书心得,写成文章发表,给自己交代,也给读者以启发。疫情尚未过去,很多人足不出户,正是读书的难得机会。愿此篇总结对大家有用,从中可以拣选几本觉得可读的作品。未来的希望越发渺茫,然而书却不可轻易放下。因为读书是善待自己的人生方式。)

西闪/文

“我对变革的力量不再抱有幻想”,詹姆斯·斯科特写道,“希望已经熄灭”。此话出自《六论自发性》,是我在2019年认真阅读的最后一本书。不知为什么,那直言不讳的绝望打动了我。

盘点2019年的读书生活,所读之书依旧是一个常量,不多不少。只是一年里所读的题材却形形色色难以归纳。我读了阿城的《洛书河图》,也读了猫腻的《将夜》;我读了洪涛的《与古今政治》,也读过周燮藩等人编著的《苏菲之道:伊斯兰神秘主义研究》;我随玛莎·斯托特研究反社会人格,也在卡尔·施米特与恩斯特·云格尔的书信里斟酌。


希望已经熄灭,对书的热爱尚有余烬丨2019年读书生活


漫无目的的阅读,并非真正的随心所欲,而是茫然若失的困惑。这种复杂的情绪,最能在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里找到共鸣。相比之下《沈从文的前半生》显得单薄了一些,金介甫的《沈从文传》是更好的参详。

在任何时代,文人的生活都不可能岁月静好。在《行者诡道》里,历史学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刻画了一个16世纪的文人。他被迫在势不两立的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之间挣扎、隐匿以及创作的故事。《卡尔·施米特/恩斯特·云格尔书信集》则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另一种挣扎——在失败与重建之际,在新与旧之间。


希望已经熄灭,对书的热爱尚有余烬丨2019年读书生活


洪涛的《与古今政治》谈论的一个主题也是新与旧。作者借《格列佛游记》中的一段话表达了对“新”的担忧。因为在“新”的国度里,人人都可能蜕变成探测人心的“侦探、见证人、告密者、上诉人、检举者、证人和他们的爪牙”。正是基于同样的担忧,乔治·奥威尔才会说,斯威夫特是他最推崇的作家,毫无保留。

如果要归类,可以和斯威夫特、奥威尔相提并论的不能少了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增订之后的《雷蒙·阿隆回忆录》比以前的版本质量有所提高,值得再读。同为回忆录,《余英时回忆录》没多少新内容,但不失观察知识分子的另一个途径。司徒雷登的《在华五十年》很重要,但过于单薄。美国历史学家舒衡哲的口述《回家的路:我与中国》也有价值。因为她回溯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曾几何时,她是激进的左翼人士,而今却是一个严守戒律的犹太人。很有意思的是,我恰好读了以色列历史学家施罗德·桑德的一本书,书名就像在回应舒衡哲,题为《我为何放弃做犹太人》。加拿大学者叶礼庭著有精彩的《伯林传》,他的《火与烬》也不乏亮点。知识分子介入政治的例子不少,但几乎没有人以亲身经历来探讨其中的得与失。

与这些严肃探讨相比,李洱描写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应物兄》不堪一提。读完这部卖弄、空洞与冗长的东西,我给媒体写了一篇书评,有如泥牛入海不知所终。


希望已经熄灭,对书的热爱尚有余烬丨2019年读书生活


以个人经验为土壤的写作往往更加迷人。翟永明的《毕竟流行去》和西门媚的《食光机》是我在2019年的收获。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阅读同样值得我重视。在一次旅行中,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他在狱中四年阅读的书。其中一本姚念慈著的《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我读了也很有收获。

在渺小的个体与宏大的世界之间,很难寻找到明确的因果关系。《永远的现在时》提供的则是一个罕见的例外。在这本书中,神经科学家苏珊·科金讲述了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失忆症患者亨利·古塔斯·莫莱森。这个人以他的命运改变了医学乃至整个认知科学的面貌。

相较而言,布莱恩·斯科姆斯的《社会动力学》反倒显得苍白。用博弈论的单一工具真能阐释个体与宏观的关系吗?我越来越怀疑。德国思想家韩炳哲出了一系列讨论宏观社会的书,《在群中》我觉得不错。威廉·多姆霍夫所著的《谁统治美国?》在今天仍有意义。


希望已经熄灭,对书的热爱尚有余烬丨2019年读书生活


怀疑是我一向对历史书籍少有热情的原因。矛盾的是,2019年历史书籍我读得不少。《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企鹅欧洲史》《巴尔干五百年》《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命运攸关的抉择》《战争的原因》等,均属此类。只不过,每每读史,我都下意识地用美国历史学家柯文的办法检视内容。在《历史三调》中柯文强调,所谓历史,很可能是三种不同的声音组成的复调。它们分别是事件、经历和神话。

还有一些书是我写作的资料。择其要者有《观看的方法》(吉莉恩·罗斯著)、《梦幻之地》(库尔特·安德森著)、《美国的代价》(詹姆斯·赖森著)、《笛卡尔的错误》(安东尼奥·达马西奥著)、《“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田晓菲编译)、《贪婪的大脑》(丹尼尔·博尔著)、《当良知沉睡》(玛莎·斯托特著)、《人类的荣耀》(迈克尔·加扎尼加著)、《制造大片》(爱德华·杰·艾普斯坦著)、《科举》(宫崎市定著)、《虚构的犹太民族》(施罗默·桑德)、《流言》(R. L. 罗斯诺等著)、《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尼古拉斯•韦普肖特著)。


希望已经熄灭,对书的热爱尚有余烬丨2019年读书生活


接近年底,我还在Kindle上读了一些消遣的网络小说。其中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猫腻的《将夜》、Priest的《有匪》在此一提,真的能帮我放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