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叔牙,一個對管仲掏心窩子的人

曾經有個藝人說過,成功來自於七分天份,兩分勤奮,一分貴人扶持。

如果沒有周文王,姜子牙永遠都是漁夫,如果沒有劉玄德,諸葛亮永遠都是村夫。

今天我們不談姜子牙,不談諸葛亮,我們談一談管仲和鮑叔牙。

管仲,春秋時期齊國人,生於公元前723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

鮑叔牙齊國人,生於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姒姓,鮑氏,名叔牙。

鮑叔牙,一個對管仲掏心窩子的人

少時管仲家境貧寒,如果不是遇到鮑叔牙,管仲也許一生都會籍籍無名。

二十幾歲時,管仲遇到了鮑叔牙,二人皆被被對方的才華吸引。尤其是鮑叔牙,被管仲的觀念折服,認為管仲談吐不凡,思想鮮明,抱負遠大,絕非池中之物。有朝一日,定會出人頭地。

鮑叔牙那時頗有家資,二人曾經合資做生意,說是合資,其實管仲沒投入多少,資金基本都是鮑叔牙的。

管仲總是挪用公款,還了他以往欠下的債,年底分紅也多拿一份。對此,鮑叔牙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下屬看不過去了,在鮑叔牙面前多有抱怨。而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他是比我更需要錢!”

真正的朋友不是在你輝煌的時候,阿諛奉承,溜鬚拍馬者。而是在你最落魄的時候,不離不棄者。

鮑叔牙,一個對管仲掏心窩子的人

管仲在生意上,多次為鮑叔牙出謀劃策,但總是以失敗告終。鮑叔牙卻認為,不是管仲愚鈍,而是機遇未到,在他眼裡,管仲這顆鑽石,早晚會耀目的。

而後,管仲走向仕途,三次做官,三次被逐,管仲為此鬱鬱寡歡。這時候鮑叔牙總是站在他身後,成為他有力的後盾,鼓勵道:不是你才疏學淺,而是這些肉眼凡胎識不得人才,你的真命天子還未到。

再後來二人一起投軍。管仲此時又做了不地道的事,“三戰三走”。按照齊國軍法,管仲應該處死。

關鍵時刻,又是鮑叔牙為其辯護:管仲絕非貪生怕死之輩,只因家有八十老母,甚是牽掛,不得不忍辱偷生,只為盡人子之孝。

管仲聽後,感慨萬分,男兒有淚不輕彈,然這時,他落淚了,哭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

經過多年的相處,鮑叔牙對管仲已不僅僅是欣賞,更兼有手足之情。這種肝膽相照,相互扶持的兄弟情義,讓鮑叔牙冒死為管仲開脫,難怪管仲感動的痛哭流涕。

公元前698年,齊僖公駕崩,太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彼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齊襄公之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殺,齊國內亂。流亡魯國和莒國的兩位公子,爭相回國,以便奪取國君之位。

鮑叔牙護送公子小白,從莒國出發,管仲護送公子糾,從魯國出發。考慮到公子小白可能先到齊國,管仲讓曹沫護送公子糾,自己帶一路人馬,抄小路攔截公子小白。

經過即墨30裡,管仲遇到公子小白,質問道:你不在魯國好生待著,勞師動眾的所為何事?

公子小白答:回國奔喪。

管仲說:奔喪一事,令兄糾早已代勞,就不勞公子了。

鮑叔牙雖和管仲交往深厚,但在國家大義面前,兄弟情義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最終,鮑叔牙理智戰勝了情感。

便喝斥管仲:我家公子的事情,何須你來多問?既然公子糾已到齊國,你又何必攔截我家主公?

面對鮑叔牙,管仲有太多虧欠,加上謊言被揭穿,管仲羞愧難當,竟無言以對。

鮑叔牙見狀,即命部隊火速前進。慌忙中管仲搭弓取箭,射殺公子小白,也許是命不該絕,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帶鉤上。小白佯裝死亡,逃過一劫,且先公子糾一步,早到齊國,做了國君。

公子小白做了齊桓公,立刻殺了公子糾,囚了管仲。此時鮑叔牙再一次救下了管仲,並舉薦管仲做了齊國國相。他對齊桓公說:“主公若要治理國家,用我便可,但要想稱霸一方,必須起用管仲,他才是英明蓋世人才。”

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為朋友兩肋插刀,多次相救,對朋友豁達無私,千方百計的為對方著想,從不謀私。

當然,管仲也沒讓鮑叔牙失望。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管仲輔助下,成為諸侯盟主。

管仲的成功,鮑叔牙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如果沒有鮑叔牙,管仲早就不在人世,何談定國,安天下。

朋友之間歷來打不破“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的魔咒,然而鮑叔牙做到了,不僅如此,還把朋友推到了自己前面,心甘情願做副手。人生有朋如此,夫復何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